王拱辰一听,心里顿时骂娘。
一群蠢货!
胆大妄为,设局就设局,竟然丧心病狂到勾结盗贼这等亡命之徒去谋刺政敌,这不是妥妥的作死吗,周亦平若是死了,任谁也会把这事挂在你们身上。
就算赢了张方平又如何?
根本没高升的机会了!
就算朱秉心大,依然愿意为你们操作,可朝堂那些重臣又不是傻子,会让踏破政治博弈底线的人身居要位?
不可能!
绝对不可能!
大家是庙堂当官,不是草莽搏命。
等你们身居要位,以后和他们有政治分歧的时候,是不是也要谋刺他们?
这摊浑水趟不得了。
朱秉误我!
王拱辰眼咕噜一转,笑道:“张公既有公事,某便不耽误了,路治外尚有读书人聚众而围,陈使君有命,某差办之。”
又对杜雷道:“还请杜总管协助一二。”
两人径直离去。
张方平意味深长的喊了句“人心惶惶,恐有失态之举,王公差事时需慎之,若生差池,本府难辞其咎”,言下之意,小心杨格他们狗急跳墙。
王拱辰呵呵一声,不置可否。
马步军副总管杜雷是摆设么?
张方平又看向尉迟神宫,“尉迟总管?”
如果转运使司判官王拱辰赴任当天,就因为读书人动乱死在路治外面,转运使司和安抚使司的大小官员,不用再谈什么仕途了,张方平的罪也更重。
尉迟神宫心领神会:外面可能还有变故!
给张方平递了个感激的眼神。
按刀跟了上去,目光一直死死的盯着杜雷,心里念念有词。
“还想捅老子一刀?”
“老子捅你一百刀!”
张方平对剩余众人道:“走罢,去见陈使君。”
公事房内,陈放将外面的对话听了个一字不漏,心里无语至极,但他又比王拱辰知道更多,能够理解杨格指使亡命之徒去谋刺周亦平的苦衷。
其实不是杀周亦平。
而是灭口陈文之父。
现在想来,应该是中了张方平的圈套。
被设伏抓了个现行!
一府之尊,果然有两把刷子。
只是陈放对张方平还是有些失望,杨格他们此次布局,虽然是堪称完美的阳谋,但以张方平的能力,不至于如此被动。
他只需要查封抚香楼封禁异装旋裙,和读书人站在一边,就能置身事外。
最多就是负个失察的小罪,被官家斥责一顿罢了。
非要以身入局。
须知动乱之后,他就不止是失察,还有渎职,当杨格和王拱辰的章折送递京畿后,官家也会认为张方平是为了美化政绩而故意让秦淮风气败坏。
如此一来,贬官是板上钉钉的事。
陈放知道原因。
张方平是不愿意看见柳青被浸猪笼,因为他仁政爱民。
也知道张方平是为了保护那个雅号江宁明月的少年郎,因为范仲淹去杭州时,拜托他照顾,受人之托忠人之事。
但仕途博弈和沙场厮杀一样,不生则死。
过于仁厚只会害了他自己。
看见张方平率众入内,陈放起身道:“诸位且坐。”
虽是图穷匕见你死我活的局面,但礼不可废,又微微颔首,示意书吏为众人奉茶,待众人落座书吏奉茶之后,陈放看向张方平,“周主簿,被俘虏的盗贼交待了吗?”
在君子面前,听了个明明白白还装聋作哑就落了下乘。
周亦平行礼后道:“回陈使君的话,事情匆忙,还没来得及审问盗贼,但被俘盗贼为求活命,曾放肆言辞,说他们是受人之命行事,让下官和府衙巡检使詹雄好自为之。”
陈放点头,“张知府,如何应之?”
张方平不动声色,“区区亡命之徒,竟敢威胁府衙官员,可见其背后指使之人何等猖獗,下官以为,兹事体大,应一查到底。”
陈放嗯了声,“查,可将盗贼移交安抚使司,审出其身份后,尉迟总管便可尽出厢兵精锐,剿灭山贼,查出与之勾结的大官人!”
张方平心里暗道了一声老狐狸。
虽然剿匪确实是路治安抚使的责任,但把府衙从行动中剥离出来,之后还是剿匪?
是灭口!
倒不是说陈放和朱秉等人是一伙,这是陈放的圆滑。
找出府衙和盗贼勾结的人,容易。
但后续怎么处理?
是不是要牵扯出一大堆的人,万一牵扯到陈放也惹不起的大人物,他怎么办?
所以不如灭口了事。
至于那位和盗贼勾结的人,自然会有人敲打处置。
或者说……清理门户。
但张方平以身入局,用仕途作为赌注,冒了如此大的风险,岂会止步于此,略一思索,便道:“陈使君,此事尚有蹊跷之处,恐牵连——”
陈放抬手打断张方平,“张府尊还是尽职责之事,迅速安抚城内百姓的好。”
他知道张方平想说什么。
为官多年的直觉告诉他,这件事应该到此为止。
不能把陈年旧事扯出来。
否则都别想安宁。
但他低估了张方平的决心,执意旧事重提,“安抚百姓,自是下官分内事,不过下官忧惧,庆历八年一场大火,李宥罢官,后起复南京留守司,死于任上,暮年凄凉,如今江宁城又是一场大火烧了抚香楼,读书人再次聚众闹事,待章折送递京畿,下官恐蹈李宥覆辙,岂能坐而等死!”
不给面子,直接撕破那层布。
明确的告诉陈放,事关自己的前途生死,绝不退步。
陈放无言以对。
张方平倏然提高音量,“今日江宁乱局,和当年府治大火颇多相似之处,其意何在?敢问陈使,今日下官受辱,他日路治能宁乎!”
又暗示陈放,现在他们敢设计知府,以后也敢设计你这个转运使。
陈放心里一凛,犹豫了。
杨格闻言暗暗焦急,刚想说什么,张方平却不给他机会,言辞铿锵掷地有声,“盗贼袭杀府衙主簿周亦平,意在陈文之父,而陈文乃是庆历八年的架库阁主事,此中定有牵连!下官将重启庆历八年大火案,以之知使君,望使君秉之!”
态度强势,“以之知使君”,是通知路治,不是请示。
亮剑!
这才是张方平一直处于被动而不还手的原因。
重启庆历八年大火案!
至于盗贼的事,路治喜欢,拿去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