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技术决定战术

赵佳见李守仁正目不转睛的望着自己,眼神中似乎有轻薄之意,脸上有些愠怒。

那一旁的书童咳嗽一声,李守仁惊醒过来,一摊手,尴尬的笑了笑:“爱美之心,不分男女,人皆有之。如果赵兄是女子的话,那将是全天下最美的女人。”

“真……真的吗?”赵佳羞赧的将头微微低下,白嫩的天鹅颈已经一片绯红。

“你看我长得虽说不上,万中无一,但也不算差吧,在你面前,我居然有那么一点自惭形秽的感觉。”

听了李守仁的夸奖,赵佳显得有些开心,也开始仔细的打量李守仁。但见他剑眉入鬓,五官匀称,身材俊俏挺拔,浑身还透出男子的英武之气,实在是罕见的美男子,不由脸上一红,低下头来。

气氛忽然显得有些沉寂,半晌,赵佳缓缓移步,在李守仁距离不到三尺的地方,并肩而立,他望着玄武湖,问道:“你描绘的世界确实让人向往,不过,就算你说儒学无用,那我且问你,想我太祖皇帝创立大宋以来,我汉人屡次被北方蛮夷欺凌,我就不明白,为何同是汉人子孙,为什么大唐同样是儒学,为何如此强盛,而我大宋却如此孱弱。李公子见多识广,能为我解惑吗?”

三句话又把话题拉回到现实,这赵佳看来是一个实用主义者,这是李守仁对他的评价。

“赵兄心中自知,又何必问于别人。”

赵佳心思被人看穿,眼神中露出异样,叹息道:“是啊,这都是我大宋重文轻武的缘故。”

“不仅仅是重文轻武吧。想那赵家的天下,是身为武将的赵匡胤从别人孤儿寡母手里夺下的,为了防止自己的天下被夺,强力的压制武将,兵将分离,导致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后果。行军打仗时,还派出监军,胡乱干涉军事,如此军队,怎么能打胜仗。”

一边的书童听了李守仁的话,不停的朝他使眼神,李守仁置若罔闻,继续说道:“因此,国弱不在民,而在当今的皇帝,皇帝无能,累死三军。”

赵佳对李守仁的高谈阔论还能容忍,见他指名道姓的辱骂皇帝,脸上已有怒色。

“当今官家,在风雨飘摇中继承基业,励精图治,保住了大宋的半壁江山。也算是一个明君吧。”

“明不明,现在还看不出来。毕竟赵构现在是春秋鼎盛之年,后面的日子还长着呢。你想想那唐玄宗李隆基,前半生不是也有开元盛世嘛,后来如何,想必赵兄也是熟读史书之人,就不用我多说了吧。”

李守仁直呼大宋皇帝的名字,放在别人眼里,那是大不敬,赵佳本想发怒,然而细细一想,有非常之能者,必有非常之行为,也就原谅了他。

“今天听了你的话,收益良多。你有些话我现在也不太能理解,但是隐约觉得,你的话很有道理。请问李兄,有没有简单的复习我大宋的办法。”

“当然有。只需择一良将,赋予他一切军政大权,不干涉其军事行动,一年之内,必然击破金国。”

赵佳精神一震,“哦?那你觉得谁可以?张俊,韩世忠,李彦仙,刘光世,还是岳飞?或者其他人选?”

“我!”

噗呲一声,赵佳被李守仁气笑了,刚才相对严肃的氛围一扫而空。

“你为什么觉得我不行呢。”李守仁不知为何,见到这赵佳,古井无波的心里,起了好胜之心。

“想那霍去病封狼居胥才二十四岁,李世民荡平天下也是二十余年纪,为什么我就不行?江山代有才人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那你有什么办法击破金国。”赵佳抱着死马当成活马医的态度,万一他说话有可取之处呢?

“你信不信,给我三千精锐铁骑,我就能荡平金国。”

赵佳冷哼一声:“我可不能让三千精锐铁骑跟着一个自大狂去送死,他们都是大宋的大好男儿。”

面对赵佳的讥讽,李守仁反唇相讥:“呵呵,听你说话的口气好像真有三千精锐铁骑一样。你家要有一百精锐重骑,就要别灭族了。”

赵佳还是希望从他嘴里听到一些的建议,催促道:“你到底有没有击破金国的办法啊。”

“冷兵器时代,夫战,勇气也。只要将帅看清形势,运筹帷幄,战场上身先士卒,这就是一支无敌之师。还有一种战术,就是技术决定战术。”

显然赵佳对技术决定战术表现出了浓浓的兴趣,“技术决定战术是什么意思?”

“金国强大的是骑兵,如果有对付骑兵的办法,金国的优势就荡然无存。”

“弓弩。”

“也对,也不全对。你试下想一下,如果发明一种武器,可射击一百丈远,而且射击速度极快,你说金国骑兵还有什么用?如果再发明一种武器,能射击五百丈远,落地后产生爆炸,十丈范围内灰飞烟灭,你说……”

“敌人会望风而逃。”还没等李守仁说完,赵佳就打断了他的话。

“不错,这就是技术决定战术。这是我方伤亡最小的一种战术。到了这时候,战术也就变了,就不需要什么阵法,什么勇气,只需要守好阵地,让敌人过来送死即可。”

“真的可以发明这些武器?”

“当然。”

“你说的是火器?”

大宋的火器早已经出现,但是威力远远不够,吓唬大于实战。不过这赵佳居然知道火器,这让李守仁感到意外。

“不错,只要让工匠改进火器,战胜金国,那是手到擒来。”

“好啦,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李公子见解深刻,才华横溢,何不效命于朝廷呢,当有一番大作为。”赵佳将手中的白玉折扇轻轻的在掌心一拍,起了招揽之心。

他不是愚笨之人,觉得李守仁对事态的分析十分有见地,比起那读儒家经典的读书人,高明了许多,而他之前描绘的世界,也是可以达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