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然而,由于任务目标的限制,轰炸机群未能对水电站进行打击。这一发现被迅速报告给了同盟国高层。情报部门立即对这一新目标进行了评估,认为水电站的摧毁将比直接轰炸工厂更为有效。高层决定在接下来的行动中将水电站列为优先目标,并制定了详细的行动计划。

这次轰炸行动虽然未能达到预期效果,但为同盟国提供了宝贵的情报和经验。挪威抵抗组织的勇敢行动和飞行员们的敏锐观察,为后续的行动奠定了基础。

在战略轰炸失败后,皇家海军决定采取更直接的行动。由光辉号(HMS Illustrious)和可畏号(HMS Formidable)为核心组成的航空母舰特混舰队被派往挪威海域,搭载的舰载俯冲轰炸机将对维莫克工厂进行精确打击。这一行动代号为“冰霜之刃”,旨在通过海上力量的快速机动性和精准打击能力,彻底摧毁德国的重水生产能力。

“我们必须摧毁那座工厂,”一名海军指挥官在作战会议上说道,他的声音坚定而充满决心,“否则,德国人将继续生产重水,威胁整个同盟国的安全。这次行动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关系到战争的走向。”

1945年2月,航空母舰抵达挪威海域。舰载俯冲轰炸机在战斗机的掩护下,对维莫克工厂进行了多次空袭。尽管德军防空火力猛烈,高射炮和战斗机不断拦截,但皇家海军的飞行员们依然凭借高超的飞行技术和无畏的勇气,成功命中了水电站的中控室。

“我们取得了一些成果,”一名飞行员在报告中写道,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疲惫和满足,“水电站的中控室被摧毁,但大坝未被破坏。虽然工厂的电力供应将受到严重影响,但是至少在一段时间内,他们的重水生产会大幅下降。”

尽管皇家海军的行动对维莫克工厂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但重水生产并未彻底瘫痪。德国人迅速修复了受损设施,继续生产重水。他们从其他地区调来了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日夜不停地修复中控室,并加强了工厂的防空力量。此外,德国人还开始分散重水生产设施,将部分生产转移到更隐蔽的地点,以减少被同盟国再次打击的风险。

同盟国高层在得知这一情况后,意识到单靠空中打击难以彻底解决问题。他们开始考虑更全面的战略,包括地面特种部队的渗透破坏和更广泛的情报搜集。挪威抵抗组织也被动员起来,准备在未来的行动中发挥更大作用。

这次行动虽然未能彻底摧毁维莫克工厂,但为同盟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皇家海军的勇敢行动和飞行员们的出色表现,再次证明了同盟国在对抗德国核计划中的决心和能力。战争的局势依然紧张,但同盟国已经在这场关键的科技竞赛中占据了上风。

在皇家海军的行动未能彻底摧毁维莫克工厂后,挪威抵抗组织决定采取地面行动,试图炸毁重水生产设备。1945年初,抵抗组织成员经过周密的计划和训练,秘密潜入工厂,试图安装炸药。然而,由于情报泄露和德军的严密防守,行动最终失败。德军在工厂周围加强了巡逻和警戒,抵抗组织成员在潜入过程中被发现,双方爆发了激烈的交火。尽管抵抗组织成员英勇奋战,但最终还是寡不敌众,多名成员被捕并处决,重水生产设施未受严重破坏。

行动失败的消息迅速传回同盟国高层。美国总统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意识到德国的核武器研发已进入关键阶段,必须采取更果断的措施。他立即召集了高级军事顾问、情报官员和科学家,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

“我们不能让德国人抢先一步,”总统在紧急会议上说道,他的声音中充满了紧迫感和决心,“我们必须采取行动。德国的核计划已经威胁到整个同盟国的安全,如果我们不立即采取行动,后果将不堪设想。”

会议中,各方代表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军方代表主张立即发动更大规模的空袭,甚至考虑使用空投伞兵部队进行突袭;情报官员则建议加强情报搜集,寻找德国核计划的其他关键设施。此时,维克多则向其他与会者透露了一个重磅消息,属于同盟国自己的原子弹已经组装完成,即将进行核试验。

1945年3月,美国在洛斯阿拉莫斯的沙漠中成功试爆了一枚大当量核武器。这次试爆的威力远超之前的核装置,震惊了全世界。爆炸的瞬间,巨大的火球照亮了整个沙漠,随后是高达数千米的蘑菇云冲天而起,仿佛要将天空撕裂。冲击波席卷了周围数十公里的区域,将一切夷为平地。观测站内的科学家和军方高层目睹了这一幕,许多人被这毁灭性的力量震撼得说不出话来。

“这是我们的胜利,”维克多·莱恩在试爆现场说道,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冷酷和得意,“只有绝对的力量才能保护我们。现在,没有人敢挑战我们的权威了。”

然而,埃里克·斯特恩却感到深深的忧虑。他站在观测站的角落,目光凝视着远处逐渐消散的蘑菇云,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他知道,这种武器的使用将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爆炸的威力不仅会摧毁敌人的军事目标,还会夺走无数无辜平民的生命,甚至可能引发全球性的环境灾难。

“我们创造了什么?”埃里克低声喃喃道,他的声音几乎被周围的欢呼声淹没,“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地狱的门,却不知道如何关上它。”

试爆结束后,埃里克独自一人回到了实验室。他坐在桌前,凝视着桌上的核裂变方程式,脑海中不断浮现出爆炸时的场景。他回想起自己参与“普罗米修斯计划”的初衷——希望通过科学的力量结束战争,拯救生命。然而,现实却与他的理想背道而驰。核武器的出现不仅没有带来和平,反而让世界陷入了更深的恐惧和不安。

“我们必须找到另一种方式,”埃里克在日记中写道,“否则,人类的未来将是一片黑暗。”

几天后,埃里克在一次内部会议上提出了自己的担忧。他呼吁科学家们重新审视核武器的使用,并探索核能的和平利用途径。然而,他的声音被大多数人的欢呼和庆祝淹没。维克多·莱恩甚至公开嘲讽他的软弱和理想主义。

“斯特恩博士,你的担忧是多余的,”维克多冷冷地说道,“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力量才能决定一切。如果我们不掌握这种力量,别人就会掌握。”

与此同时,同盟国在德国本土的间谍发回了一份关键情报:德国本土的重水储量已经达到了临界点,足以支持大当量核武器的生产。这份情报由一名潜伏在德国核研究机构内部的同盟国特工获取,详细记录了德国重水的储备量、核材料的加工进度以及核武器研发的最新进展。情报显示,德国的科学家们已经在核裂变反应堆的设计和浓缩铀的生产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距离制造出可用的核武器仅一步之遥。

“根据现有的数据,德国人可能已经接近完成核武器的制造,”埃里克在分析会议上说道,他的语气中带着深深的忧虑,“我们必须立即采取行动,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一旦德国人成功制造出核武器,他们可能会对同盟国的关键城市或军事目标发动毁灭性打击,战争的局势将彻底逆转。”

维克多则持不同意见,他的声音冷静而坚定。“即使他们接近完成,我们也不能冒险,”他说道,“我们必须先发制人。与其等待德国人完成核武器,不如主动出击,摧毁他们的核设施,彻底消除这一威胁。”

会议室内气氛紧张,各方代表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军方代表主张立即发动大规模空袭,甚至考虑使用同盟国刚刚研发成功的核武器对德国核设施进行打击;情报官员则强调必须进一步核实情报的准确性,避免误判导致不必要的损失;科学家们则提出,同盟国自身的核武器研发已进入最后阶段,应优先确保自身核武器的可用性。

经过数小时的激烈辩论,同盟国高层最终达成共识:必须对德国本土的核设施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这一决定不仅基于当前的情报,也考虑到德国核计划对同盟国安全的巨大威胁。行动代号被定为“雷霆之怒”,目标是彻底摧毁德国的核生产能力。

行动计划迅速展开。同盟国的空军开始对德国核设施进行密集侦察,确认目标的具体位置和防御部署。同时,同盟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加紧完成核武器的最后测试,确保在必要时能够投入使用。特种部队也被动员起来,如果空袭失败,他们进行地面渗透,确保核设施被彻底摧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