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正题前先说个题外话。
要论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中,谁的形象与原著相差最大?非第四十九回才出场的薛宝琴莫属。
薛宝琴是薛宝钗的堂妹,来到贾府时年龄不到十五岁,按照探春的说法:“连他姐姐并这些人总不及他”,可见颜值要在薛宝钗等人之上。而87版《红楼梦》中薛宝琴的形象却颇接近一个中年大婶,算是这一版电视剧最大憾事。
薛宝琴这样一个绝世美女,影射历史上哪位人物呢?这要从她引出的一位真真国美女说起。第五十二回,薛宝琴描述了一个奇异的女子:
我八岁时节,跟我父亲到西海沿子上买洋货,谁知有个真真国的女孩子,才十五岁,那脸面就和那西洋画上的美人一样,也披着黄头发,打着联垂,满头带的都是珊瑚、猫儿眼、祖母绿这些宝石;身上穿着金丝织的锁子甲洋锦袄袖;带着倭刀,也是镶金嵌宝的,实在画儿上的也没他好看。才十五岁,人说他通中国的诗书,会讲五经,能作诗填词,因此我父亲央烦了一位通事官,烦他写了一张字,就写的是他作的诗。
这段文字充满了异域符号。
“西海沿子”应该是南亚沿海的港口,据《大清一统志》记载,西海有榜葛刺、拂菻、古里、柯枝、锡兰山等国。其中,除了拂菻位于地中海以外,其他国家都在南亚。
“西洋画上的美人一样,也披着黄头发,打着联垂”,说明这是个欧洲人;
“满头带的都是珊瑚、猫儿眼、祖母绿这些宝石”,满头带宝石,这是印度的风俗。猫眼石是斯里兰卡独有的宝石,东南亚盛产珊瑚,巴基斯坦则是祖母绿的重要产地。这些符号都指向了南亚及东南亚。
“带着倭刀”,指向了日本。
“通中国的诗书,会讲五经,能作诗填词”,但是又不会说中国话,需要“通事官”(翻译官)居中联络,这很有可能是朝鲜、日本、琉球这些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他们的高级知识分子“会讲五经,能作诗词”是常事。其中最大可能是越南,越南的后黎朝最为推崇儒学,将儒教奉为国教,建立了完备的科举制度,汉文化的普及程度远超其他东亚国家。
“锁子甲”“倭刀”又将这个女子的身份指向军人。
这个真真国女子不可能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一个西洋少女入乡随俗改成印度人的装扮并没有问题,穿上锁子甲、配上倭刀也可以接受,但是还要懂得五经、能作汉诗,那就万万不能了。
可以肯定这是一个用各种符号堆砌起来的喻象,这个喻象包含了欧洲、南亚、东南亚、日本,也包含了军队和财富,这些喻象无疑指向了在东亚、南亚海域进行贸易、劫掠的欧洲殖民者,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荷兰东印度公司。
荷兰东印度公司拥有自己的军队、货币,凭借强大的武装力量,驱逐及屠杀原住居民,在亚洲建立了大量殖民地。荷兰东印度公司在日本、东南亚、印度等地都建立了大量据点。
明末清初,与荷兰东印度公司打交道最多的莫过于郑芝龙、郑成功父子二人了。
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这已经是家喻户晓的事情了,毋庸赘述。而他的父亲与荷兰东印度公司牵连更深。
郑芝龙是明末东南沿海势力最大的海商兼海盗,长期与各种海上势力打交道,与欧洲殖民者交往密切,处于亦敌亦友的微妙关系中。他会说多种欧洲语言,会弹西班牙吉他,皈依了天主教,教名叫尼古拉,年轻时还曾做过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雇员。
崇祯元年(1628)拥有庞大船队和强大海上武装的郑芝龙被朝廷招安,任“五虎游击将军”,率领自己的水军戍卫沿海,与荷兰东印度公司发生过多次激烈海战,尤其1933年的金门海战痛击荷兰人,将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势力驱离东南沿海。
郑芝龙因军功一路升至福建总兵,并掌控了亚洲海上贸易,富可敌国。
郑芝龙在南明历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人物,1645年五月弘光政权覆灭后,郑芝龙凭借其庞大财富,以及在东南沿海地区强大的军事实力,于六月二十八日,在福建福州拥立唐王朱聿键为帝,改元隆武,这就是南明的第二个政权。郑芝龙架空了隆武皇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十四个月后被清廷诱降,隆武政权也随之覆灭。
薛宝琴说:“我八岁时节,跟我父亲到西海沿子上买洋货”,于是遇到了影射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真真国美女,就是喻指郑芝龙、郑成功父子与荷兰东印度公司牵连甚广。
小说中其实有很多线索将薛宝琴指向郑成功:
1.看小说中对薛宝琴身世的描述:
他从小儿见的世面倒多,跟他父母四山五岳都走遍了。他父亲是好乐的,各处因有买卖,带着家眷,这一省逛一年,明年又往那一省逛半年,所以天下十停走了有五六停了。
郑成功的母亲是日本人,幼年随母亲生活在日本,七岁时回到福建泉州生活。郑芝龙是最大的海商,“父亲各处都有买卖、随父母走遍三山五岳”,这些描述都与郑成功的幼年经历吻合。
小说中宝钗开薛宝琴的玩笑说:“我们这里有一个外国美人来了,作的好诗”,这里是用玩笑点明郑成功的混血身份。
2.贾府将薛宝琴收为干女儿,要配给宝玉而不得。
贾母见到薛宝琴后,喜欢得不得了,要王夫人将薛宝琴收为干女儿,贾母还详细问了薛宝琴“年庚八字并家内景况”,薛姨妈推测“大约是要与宝玉求配”,紫鹃也说“年里我听见老太太说,要定下琴姑娘呢”,但宝琴已有婚约就没成。
历史上隆武皇帝朱聿键见到二十一岁的郑成功时,看其风度翩翩、一表人才、对答如流,对郑成功极为赏识,赐其朱姓,并赐名“成功”,所以郑成功后来被人称为“国姓爷”。朱聿键还对郑成功说:“可惜我没有女儿可以许配给你,不然你就更忠于我家了,不要舍弃我家呀”(“惜无一女配卿,卿当忠吾家,勿相忘也”),还准许郑成功照“驸马体统行事”。
作者显然在用“贾家干女儿”喻郑成功获国姓一事,欲配给宝玉而不得,喻“惜无一女配卿”一语。
3.贾母将极为珍贵的凫靥裘赠与薛宝琴。
“赐裘”在古代诗词中总与远征、戍边联系在一起,如明王问《樊司马草堂雪霁歌》“飞尘一道连清济,中使西来为赐裘”,明张元凯《塞上二首》“霜冷黄榆乍赐裘”。
《红楼梦》作者生怕读者搞不懂贾母赠裘这个情节的喻意,又刻意在第五十回群芳联诗之时,借薛宝琴之口点明:赐裘怜抚戍——贾母赠裘象征帝王犒劳戍卫边防的将帅,隐喻隆武皇帝重用郑成功,命其统领禁军,授总统使、招讨大将军。
郑成功的军事生涯以海战为主,统领军队以水军为主,凫靥裘是野鸭两颊之毛织成的裘衣,以“凫”喻水军。薛宝琴的丫鬟叫“小螺”,亦有以“螺”喻水军之意。
凫靥裘是真实存在的奢侈品,据说故宫博物院就有收藏。从这个细节也可以看出,《红楼梦》作者一定出生于王公贵胄之家,野鸭头毛织的衣服普通人闻所未闻,想都不可能想得到,作者却能信手捻来,并赋予“水军”的寓意。
4.小说中薛宝琴的父母一死一病,郑成功的父母则是一死一降。小说中说:
可惜这孩子没福,前年他父亲就没了......那年在这里,把他许了梅翰林的儿子,偏第二年他父亲就辞世了,他母亲又是痰症。
郑成功是郑芝龙的长子,22岁那年(1646年),父亲郑芝龙在同乡洪承畴劝诱下,不顾郑成功竭力反对,投降了清廷。
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松在清军进攻其老家闽南南安过程中,被清军强奸后自缢而亡,郑成功按照日本习俗将其肚子刨开,清洗内脏、重新缝合后下葬,这应该成为郑成功此后与满清誓不两立、不共戴天的动因。
薛宝琴母亲“痰症”应该就喻指郑芝龙降清一事。
“痰症”在《红楼梦》中有明确寓意,是指神志昏乱。第五十七回,宝玉心志大乱时王太医说“此亦痰迷之症”,并象背书一样讲了一大通痰迷的道理。在第六十八回,王熙凤骂贾蓉:“你痰迷了心,脂油蒙了窍,国孝家孝两重在身,就把个人送来了”,可见“痰症”喻指“痰迷心窍”导致神志昏乱,做了糊涂事情。
“他母亲又是痰症”,指郑芝龙神志混乱,利欲熏心投降清廷,最终上了清廷的当。
郑芝龙投降前,清廷许给郑芝龙闽广总督之职,郑芝龙本想借此继续割据东南做土皇帝,孰料清廷并未兑现承诺,还在郑芝龙投降后将郑芝龙及郑成功的几个弟弟一同挟往北京,将其编入汉军正红旗。郑芝龙后来的下场也颇惨,1654年清廷欲以郑芝龙招降郑成功而不得,便将郑芝龙父子囚禁于宁古塔,1661年,清廷眼看招抚郑成功无望,便把郑芝龙和郑成功的两个兄弟等十一口人“照谋叛律族诛”。
可见即便不言民族大义,仅从郑氏家族自身利益来看,郑芝龙降清也属利欲熏心、“脂油蒙了窍”的昏聩之举,以“痰症”形容郑芝龙甚为贴切。
郑芝龙之死或许也与顺治皇帝之死有关,在清初历史中顺治的死因一直是个谜,有史料记载清军在厦门与郑成功的炮战中,顺治皇帝被轰死,这才导致清廷一怒之下将郑芝龙灭族。
小说中薛宝琴许给了梅翰林的儿子。梅翰林或许是影射郑成功的岳丈董飏先。
在明代,“翰林”是科举中的佼佼者,再经选拔培养进入翰林院任职的官员。翰林在明代官阶并不高,但晋升极快,其人必然是饱读诗书之士、其家必是书香之家。
郑成功的岳丈董飏先是崇祯六年的进士,殿试二甲第二十名,确实是科场的佼佼者了。
据今天看到的资料,董飏先初授化州知州,后任泰州、通州知州,最后官至礼部侍郎,并没有翰林的经历。那为什么《红楼梦》要给薛宝琴安排一个“翰林”老公公呢?我猜测,《红楼梦》作者很容易在《国子监历科进士题名碑》等史料中查到董飏先殿试成绩,但董飏先的官场履历却难以寻踪觅迹,所以只以“翰林”点明郑成功的岳丈是书香之家、饱学之士。
5.薛宝琴的才华不输大观园群芳,颜值更在大观园群芳之上,而郑成功的武装是南明后期最强的抗清力量。
我们现在提起郑成功,都知道他收复了台湾,但却很少知道他是南明抗清名将。如果建一个南明名将排行榜的话,郑成功必居榜眼之位,位置仅次于李定国。
郑芝龙降清、隆武政权崩溃之后,郑氏家族在沿海地区还保持着强大的势力,郑鸿奎、郑彩、郑联等各自帅所部割据海岛。郑成功则率郑芝龙的旧部避走金门,在沿海各地招兵买马,不断蓄积力量。
郑成功早期除了与清军斗争外,也在不断与郑氏家族的其他势力、以及沿海割据的军阀发生摩擦。由于郑成功驭人有术、练兵有方,也有很好的战略眼光,逐渐在郑氏家族中崛起,吞并了沿海各方军事力量,郑成功军队最多时达到几十万人,成为沿海地区最强大的抗清势力。
之后十多年间,郑成功一面将郑氏家族庞大的“海上帝国”治理得井然有序,一面在沿海地区与清军展开拉锯,互有得失。最辉煌的一次战绩是1659年,与张煌言合师北入长江之役。
这次战役郑成功出动了三千多艘战舰、十余万兵力,且装备精良,先后取得瓜州大捷、镇江大捷,明军兵锋所至,无不望风归附,共计收复四府、三州、二十二县城。
此时南京防御力量薄弱,郑成功、张煌言联军完全有能力攻破南京,但郑成功因轻敌而延误了战机,又中了清军的缓兵之计,导致攻取南京的计划功亏一篑,郑成功的错误也导致张煌言全军覆没。
后来随着南明的抗清力量逐渐式微,郑氏集团在东南沿海立足越来越难,郑成功决定以台湾为郑氏集团的根据地。1661年,郑成功率军二万人击败荷兰军队,收复台湾,并在台湾建立府县、编制军队、屯田垦荒。
笔者认为,小说第五十二回花了大量笔墨描写一个传说中的真真国美女,可能是为后面情节埋下伏笔,80回以后可能会有类似薛宝琴与真真国美女发生争执的情节或闲笔,以喻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一事。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不久,便患急病而亡,郑成功死前大喊:“我无面目见先帝于地下”,抓破脸面而死,享年3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