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贾探春·一帆风雨路三千(3)玫瑰花

  • 红楼密码
  • 洪思
  • 1902字
  • 2025-03-29 12:41:10

探春既是影射唐王朱聿键,也是影射鲁王朱以海。

在励精图治、英明果决方面,朱以海不如朱聿键,甚至在监国初期,仍保持藩王时奢靡堕落的陋习,终日沉溺于歌舞声色之中,直到绍兴被清军攻破,鲁王才开始了艰苦的抗清飘泊生涯。

如果说鲁王有什么优点的话,就是坚决。

1642年鲁王二十四岁时,清军入关劫掠,攻破兖州后他全家上下被清军屠戮殆尽,朱以海躲在死人堆里才逃过屠杀,所以他与清廷有不共戴天之仇,南明诸王中以鲁王的抗清意志最为坚决。

鲁王的坚决表现为两方面,面对清军绝不妥协,面对权臣操弄绝不妥协。正如兴儿对探春的评价:“三姑娘的浑名是玫瑰花,玫瑰花又红又香,无人不爱的,只是刺戳手”。

1646年五月,绍兴被攻破后,朱以海家眷被清军俘获。清兵以此威胁朱以海让他归降,朱以海痛斥清军:“平夷我陵寝,焚毁我宗庙”,誓言绝不投寇。鲁王这段不因家眷而投降的经历,正是探春判曲《分骨肉》所写: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

后来朱以海一直漂泊东南沿海,直到被郑芝龙的从子郑彩收留安置在厦门,成为浙、闽地区的抗清旗帜,两年间掀起了一个抗清复明的高潮。

正在形势大好之时,郑彩欲图架空朱以海,进而把控朝政。1648年郑彩无故击杀一直追随鲁王的内阁大学士熊汝霖、逼死中军都督郑遵谦。朱以海得知后大怒,指责郑彩说:“杀忠臣以断股肱,我活着还有什么用?”说罢就要跳河,左右侍臣和郑彩赶忙劝阻,最终杀了郑彩手下十余人了事。

《红楼梦》抄检大观园这一回中,探春对自己的丫鬟极力维护,只许凤姐的人查自己的箱柜,不许别人碰丫鬟们的箱柜。探春受到王善保家的冒犯,立刻给予最坚决的反击,还说:“我但凡有气性,早一头碰死了”,这段描写与朱以海以死维护臣属利益及自身尊严的表现如出一辙。

鲁王的坚决还表现为敢于亲临前线,在绍兴时亲赴钱塘江防线犒军,鲁军进攻福州时敢于驻扎在距离福州不足30公里的闽安,在进攻舟山时亲自率舰队出海迎战,这种勇敢的品质,与嗅到危险就仓皇逃窜的永历皇帝实在是云泥之别。

郑彩后来与拥护永历朝廷的郑成功发生火拼,鲁王部下乐见郑彩被郑成功击败,不仅未施援手,反而落井下石。郑彩败落后流落海上,经郑成功的奶奶出面协调,最终归附郑成功。

自此鲁王政权实力大为削弱,无法在郑成功控制的福建沿海立足,便转战舟山,袭杀了遥奉永历的“舟山岛主”黄斌卿,在舟山稳定下来。两年后舟山被清军攻破,朱以海不得不投靠郑成功,郑成功与隆武皇帝感情深厚,对当年唐鲁之争颇难释怀,所以并不欢迎朱以海,但又念及朱以海是明朝宗室,同时也有收编鲁王部队的意图,还是以礼相待,安排他住于金门。

1652年朱以海在金门自去监国称号,从此回归平凡生活。

《红楼梦》与探春有关的诗句,不少是感慨遥居远方,就是鲁王晚年寓居东南海岛的写照,如:

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分骨肉》)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灯谜)

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南柯子·柳絮》)

朱以海从绍兴称监国开始,七年间先后转战舟山、厦门、金门等地,还有一段时间长期生活在海上,最后定居金门,正应了探春判词中的“千里东风一梦遥”及《分骨肉》所写“一帆风雨路三千”,也正如谶图上所画: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

《小腆纪年》载朱以海自去监国是三月一日,已临近这年清明节(三月七日),所以探春判词有“清明涕送江边望”,编的灯谜有“清明妆点最堪宜”。

第六十三回中探春抽得一个“必得贵婿”的花签。《红楼梦》以女子喻君王,对于君王而言,“贵婿”自然是贤臣了。

鲁王难得之处,就是始终有一批忠诚且非常有能力的人追随在身边,尤其张名振和张煌言在绍兴时就参与了拥立之事,之后一直矢志不渝追随鲁王。

张名振是鲁王朝廷的战略大师,也是鲁王军队的核心将领,《红楼梦》所言贵婿便应是张名振。

他曾经给鲁王拟了一个南明版的“隆中对”,建议鲁王只需收复福建、建立根据地,处理好海外邦交关系,同时与永历帝朱由榔联手共抗清廷,实现清、鲁、桂三分天下,待时机成熟,则可一举复兴明朝。这个战略后来因与郑彩发生内讧而失败。

鲁王自去监国后,张名振继续领导义军在浙东抗击清军,1654年率水师三入长江,第三次战役返回途中猝死。

张名振和郑成功之间有一段轶事。

张名振欲联合郑成功抗清,与郑成功相见时,郑成功并看不起张名振,问他:“你做了这么多年定西侯,有什么作为吗?”张名振答道:“中兴大业。”郑成功冷笑道:“大业安在?”张名振答:“若成功,战绩自然历历可见;若不成功,则只能表达于方寸之间。”郑成功问:“表达于哪儿的方寸之间?”张名振答道:“在背上”,遂扯裂衣裳,转背相示,背上“赤心报国”四字,长径寸,深入肌肤。

郑成功见了,愕然无语。正因为感动于张名振的赤诚,才有了后来郑成功与鲁王余部间十余年的密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