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长途跋涉,疲惫不堪,急需休养,城外李自成军队忙于安营扎寨。
所以,立刻攻打京师城门是不可能的,要打也要休息好,做好攻城准备。
夕阳落山,视线越来越暗淡,远处的北京城如同一个黑漆漆巨大怪兽横卧在天地间。
李自成的大顺军队打到了北京城,城内百姓应该慌乱了吧?
相对来说,北京城还算平稳,看不出有多么的慌乱。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他们要忙于生计,为果腹而奔忙。
至于城内富裕的达官贵族阶层、富商,则照样歌舞升平,灯红酒绿。
不错,在这个科技落后的年代,想要从城墙上爬过来还真的有点难度。
更何况在大明朝,敌军兵临城下也不是第一次了。
第一次发生在正统十四年(1449年),十月十一日瓦剌军抵北京城下,列阵西直门外,把明英宗放置在德胜门外空房内。
十三日,于谦、石亨率军与瓦剌军战于德胜门外,瓦剌军大败。
随后瓦剌军又转战至西直门进攻明军,也被明军击退。
瓦剌军不甘失败,又在彰义门组织进攻,明军佯装失利,瓦剌军追到土城,被潜伏在民居内的明军火枪手阻击,死伤无数,不得推进。
加上天寒地冻,京师外围守军的奋力抵抗,到十一月八日,瓦剌军退出塞外,京师解严。
第二次发生在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皇太极率数万清兵绕道蒙古,以避开忠于明朝的山海关总兵赵率教的防区,袁崇焕设置三个阻截并未成功,这样战线就推到了北京。
虽然战况异常激烈,北京城不也安然无恙嘛。
算起来这已经是第三次,有了前两次的经历,百姓习以为常也就不奇怪了。
大明朝百姓相信,北京城高大的城墙足以提供安全保障。
只要大顺军队进不了城内,该干嘛干嘛去吧。
暂不说百姓如何,面对李自成大军兵临城下,朝廷上下应该很紧张吧?
李自成大军东进,过关斩将,确实让大明皇帝与朝中大臣紧张一阵子。
只是这朝中大臣各有想法,莫衷一是,乱哄哄扯皮一两个月时间愣是没有拿出一个完备的方案。
等到武宁关失守,崇祯皇帝才不得不独断专行,开始布防。
此次动员了北京城所有的军事力量上城防御。
崇祯帝命文武勋戚分守京城,新乐侯刘文炳叔父刘继祖守皇城东安门,左都督刘文耀守永定门,驸马都尉巩永固守崇广门。
襄城伯李国祯原为昌平总兵,此时委以重任,总督京营,是京城最主要的防务力量。
诸门增派卿贰一员,勋臣一员。
鉴于京城三大营严重缺员,城内守军力量不足,抽调锦衣卫上城协防,并命令城内勋臣外戚都要上阵参与城守工作。
加强城内人员的监管,实行宵禁,昼夜巡逻,严缉奸细。
或许是不放心,崇祯帝命司礼监太监王承恩提督京城内外诸军务。
王承恩原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对于兵事可以说是一窍不通,更没有任何实战的经验,这时候成了凌驾于督抚总兵之上京城防御的总指挥,再次表明崇祯对文武百官失去信心。
锦衣卫守城还好说,太监们登城作战也算一景。
宦官们大发牢骚说:满朝文武大臣都干什么去了,叫我们登城守卫,当年停止内操,解除武装,我们连盔甲、武器都没有,怎么守城?
其实,就是给他们配备上最好的武器,他们照样不能临阵御敌。
这是因为他们不具备军人的素质与条件。
这样一支没有士气、缺乏训练的军队,与李自成军队正面作战,估计是一触即溃。
更何况李自成缴获了不少明军火器,红衣大炮一响,那些没有经历过战事的太监,被吓得尿裤子都有可能。
哪怕守城军队再烂,依托高大的城墙守城总可以吧。
或许朝中众多大臣也是这样想的,北京城高大的城墙足以挡住李自成大军。
整个北京城包括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
外城在内城的南部,而外城的西门也就是彰义门直面李自成大军,首当其冲。
虽然李自成兵分两路,他亲自率领大顺主力军主攻北京城,至于南路军的主要任务是阻断崇祯皇帝南逃的路线。
换言之,若彰义门固若金汤,北京城则安然无恙。
城楼重檐歇山三滴水,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顶,面阔三间通宽13.8米;进深一间,通进深6米;高17.6米;楼连城台通高26米。
瓮城呈方形,两外角为圆弧形,东西长34米,南北宽39米,瓮城墙基宽7米、顶宽6米。
彰义门是北京外城西垣上唯一一座城门,也是当时陆路进京时必经之门,有“京师咽喉”之称。
各州县官员举子以及商贾大亨,走陆路,都要经卢沟桥,沿官道,直达彰义门,方可进城。
有道是:“彰义门西日色变,十丈烟尘人不见。高车宝马纷纵横,两道门旗马前转。车中端坐何郡郎?新授南方好州县。”
彰义门一带的繁华,可见一斑。
彰义门大街更是商铺林立热闹非凡,三教九流皆汇集于此,平时还有晓市、庙市、菜市、集市、广安市场,从鸡毛小店到大车店,应有尽有,一派繁华景象,极富生活气息。
整个外城的城墙长28里,高约8米,底宽约12米,顶宽约9米。
呵呵,城墙顶上跑马畅通无阻。
李自成大军想要攻破如此高大的城墙,确实很有难度。
有难度不代表不能破城。
糜烂的三大营还剩下多少战斗力?
骄纵的锦衣卫以及滥竽充数的太监更没有指望,毕竟不是野战军队,战斗力很有限。
不过是滥竽充数,人多壮胆而已。
当然,若军民一心誓死保卫京城还好说。
怕就怕人心散了,没有斗志没有信心守城,哪怕城墙再高大恐怕也很难守得住。
侥幸心理谁都有,包括皇帝崇祯,他大概不会认为大明朝即将寿终正寝,近三百年大明江山就此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