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祯没吱声。
文彦博知道官家的心态,思忖间,恰好张茂则奉茶上来,文彦博起身接过,说了句有劳,坐下后依然半边屁股沾着椅子,道:“臣昨日遇一怪事。”
赵祯挑眉,“哦?”
文彦博道:“府邸厨娘告于贱内,说厨房恁的多了许多苍蝇,却又寻迹无果,不知道苍蝇为了什么聚于厨房之内,贱内往视之,才知是一筐鸡蛋中,一颗有缝。”
说完喝茶,不再言语。
很直白了。
赵祯眉头拧起来了,好你个文彦博。
知道朕纠结犹豫要不要对张方平如对李宥那般,睁一眼闭一眼顺势而为,是因为张方平屡次劝谏请立储君。
所以他在给自己上眼药。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言下的意思,就是只要自己不立储君,就还会有更多张方平这样的人,也会有更多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大宋朝堂。
这事嘛……
赵祯想发脾气都没底气。
确实是他自私了。
五十岁的天子,还没立储君,臣子可不是会有非议。
道:“苍蝇营营,为之奈何。”
文彦博,“重新买蛋即可。”
赵祯露出一丝苦笑,“宽夫,家中无牲畜乎?为何不等鸡下蛋?”
这话也很有意思。
称呼文彦博的字,而不是“卿家”之类的称呼,明显降低了姿态,希望得到文彦博的支持,至于等鸡下蛋,其实是暗喻,赵祯想等他的妃子给他下个蛋。
对应文彦博的买蛋:买的不是蛋,是立储君赵宗实。
文彦博叹道:“厨房三餐,不可一日无蛋啊。”
大雅归俗。
高端的政治勾心斗角,就是这么朴实无华。
言下之意,国不可无储君。
赵祯悻悻的道:“朕就没这个顾虑了,宫中一应俱全,不需要买。”
鸡很多,可以自己下蛋。
文彦博便不吱声了。
赵祯也不想纠缠这个问题,喝了口茶,走到窗边,看着外面的花树,“芍药开花了。”
文彦博嗯了声,“风光正好,官家可以多走走。”
赵祯道:“知道江宁那场谷雨文会?”
文彦博来了精神,“知道,李宥幼子着实有点才情,看其文风,颇有永叔之风,不料并无师承,文会之后才拜入范相公门下。”
赵祯,“黄御史和洪郎中的劄子,都说有人举报,李凤兮是顶替府学生员的名额去参加文会,是张方平故意为之,究其深意,不过是为他自己的仕途增一党朋耳,罪名很重。”
文彦博却道:“如此看来,黄御史和洪郎中等人,是觉得那个叫李凤兮的少年有高中之才,可微臣却怎么听说,李凤兮刚读蒙学。”
赵祯愕然,点头,“有理。”
明显是构陷了。
倒不是说黄御史和洪郎中构陷,而是举报张方平徇私的人在构陷,至于是谁在主使,赵祯用膝盖就能想出来。
庙堂高远,赵祯对这些不感兴趣。
若张方平连这都无法应对,也就不配继续知一府之事了。
道:“倒是有些奇怪,李凤兮不是应该随其晚娘在南京么,怎么跑去江宁了,莫非也是为了庆历八年大火案,这案件翻案的话,会有什么影响?”
文彦博笑道,“对官家你影响不大。”
朝堂上的正直臣子最多就是对你有点微辞。
赵祯一想也是。
文彦博继续道:“不过官家的感觉,微臣以为然。从江宁府来的劄子上看,李凤兮搞那个异装旋裙,就是准确的把握了江宁府的政治局势,以张方平为饵料和棋子,来下了这么一盘大局,看看范相公的劄子时间就知道了,几乎是和张方平的劄子一起到的。”
范仲淹在杭州,他怎么可能那么快就知道江宁事件的详情,必然是李凤兮早就写信知会了他,所以范仲淹的劄子才会及时出现在官家案头。
先生为门生出头,合情合理。
谁也说不得什么。
赵祯呵呵冷笑,“偌大的江宁府,被一个少年郎玩弄于股掌之间,贻笑天下!”
文彦博满眼都是赞赏,“确实惊艳。”
才情惊艳。
眼光和心思亦堪称惊艳,十四岁就敢如此布局,等他以后到了朝堂,哪还了得,好在是范仲淹门生,以范相公的品行,教出来的学生差不到哪里去。
可以不相信李凤兮,但不能不相信范相公。
赵祯呵呵。
有点不喜这种善于工计的读书人。
文彦博心里暗暗腹诽,你都默许李宥的政敌设计李宥,还不允许别人一片孝心为父伸冤了,不过这样一来,李凤兮想要恩荫或者举荐入仕,有点难。
入仕肯定没问题。
但估计不会有什么好的官职。
问题应该不大。
有如此才情,将来科举还不能中第么,等李凤兮到了仕途上升的黄金期,大概已经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了。
文彦博知道,官家留下他,肯定是要他拿出一个处置事情的方案——等几天再看,是要摸清楚有哪些人和这件事有关。
至于如何处置,官家心中已经有决断。
赵祯也确实打算等等看,想证实心中的猜想——到底是谁在针对储君最佳人选赵宗实。
从各方面来说,赵宗实是储君最佳人选。
如果真生不出儿子,皇位交给赵宗实,赵祯也能接受。
所以还是想保护一下他。
但江宁的事情,终究得有个解决方案,而张方平不是李宥,一个才四十三岁的青壮官员,能力又卓越,自然不是李宥那种老臣可以比拟的。
赵祯惜才,但又想给张方平一点苦头吃。
也不和文彦博斗智斗勇了,道:“宽夫,有话直说吧。”
文彦博笑了笑,“三封圣旨,一人即可。”
赵祯讶然,不解。
这大宋天下还有自己一封圣旨解决不了的事情,得三封?
文彦博将三封圣旨的事情如此这般一说,然后又道:“至于去办这件事的人,自然是身份地位的人,嗯,最好是大儒,一方面安抚俞家,给足俞清面子,一方面也可顺便核查一下李凤兮其人,毕竟江宁到京畿,传言辗转多有夸大之辞。”
赵祯哈哈一笑,“宽夫良策!”
三封圣旨,确实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
至于去办这事的人么……
有一绝对合适的人选。
他距离江宁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