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大宋的相公们

没过多久,文彦博等人前来。

六位相公齐聚。

不明真相的还以为是发生了北方蛮夷入侵的家国大事,但六位相公心知肚明,若真是关系国家大事,他们会比官家更早知道。

当然,官家宣召他们因为什么事,他们也知道。

赵祯拍了拍案头的六封劄子,道:“江宁的事都知道了?”

文彦博道:“知道。”

赵祯点点头,“你们怎么看?”

文彦博没吱声。

庞籍也不吱声。

参知政事刘沆想了想,“事实过程清晰,按照罪责划分,官家圣裁了事。”

何至于要宣召六位相公齐聚。

刘沆的言辞比较生硬,甚至还有点责怪赵祯小题大做的意思。

但赵祯不以为忤,咱大宋的相公都这样,他又不是没有被这些相公们怼过,包括在大朝会时,也有相公敢公然和他叫板。

这几十年来他早就习惯了。

大宋官家,没点胸怀真能被活活气死。

微微颔首,“按照这些章折,张方平之过甚大,致使致仕老臣俞清暴毙,理应罢官,转运使陈放辖领军政不力,训斥一番即可?”

刘沆道:“理应如此。”

赵祯不置可否,看向文彦博。

文彦博还是不吱声。

枢密院两位相公更不会吱声了,还没说到安抚使司的事情,在军事方面,他俩说话的分量更重一些,这些官场事,他们一般不掺和。

并不是说枢密院就没这个分量,是不愿意惹麻烦而已。

庞籍咳嗽一声,“某以为此事必有详情,还需再斟酌。”

若真有刘沆说的那么简单,官家还需要反复问?

明显不乐意这么处置。

身为相公,可以因为国家大事怼官家。

但更多时候,你是臣子,得记着君为臣纲的古训,还是要顺应官家的意思,毕竟他才是天子,相公处事也要有分寸。

梁适抓住机会,道:“还需斟酌么,张方平为了重启庆历八年火烧江宁府的案件,如此极端行事,心中可有百姓?”

说完后默默的观察赵祯的微表情变化。

赵祯面不动声色,心里却在暗暗骂娘,梁适你什么意思,你是在内涵朕么,亲历八年的大火案和朕有什么关系?

朕不过是没有大肆追责罢了。

何况罢官李宥才一两个月,又起复他去南京留守司了。

朕已经够仁厚了!

梁适没在赵祯脸上瞄见任何表情变化,暗暗失望——都说不能揣摩圣意,但对于臣子而言,怎么可能不去揣摩。

不揣摩如何投之以好?

赵祯见大家说了几句,看起来好像什么都说了,实际上什么都没说,无奈的点名,“文卿,此事你怎么看?”

被官家点名,本来想苟的文彦博无奈,略一思忖,“微臣不看。”

众皆愕然。

文彦博这是什么意思?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有两个,一个他一个庞籍,论朝堂地位和影响力,自然是资历更老的老臣庞籍有优势。

但文彦博才四十四岁。

如此年纪就已是大宋相公,谁知道他会不会成为大宋臣子第一人。

这个时候,他莫名其妙的说这么一句,不给官家面子么?

但众人旋即恍然。

妙哉!

文彦博这个不看,简直妙不可言。

表面意思,他不想参与这件事的处置,实则是暗示官家,此事可能是多方势力的官场博弈,他不掺和是不营党结私的洁身自好。

但这不看,还有另外一个作用:官家反而会更相信,最后很可能还是采用他的建策。

不愧是四十四岁就已拜相的仕途骄子。

赵祯明白了文彦博的意思,庞籍、刘沆、梁适三人的立场都有倾斜,梁适和刘沆两位参知政事倾向于直接按事实处罚。

不给张方平机会。

庞籍则认为需要再斟酌,是为张方平争取余地。

此事如何,赵祯心里约莫有数了。

不再纠结此事。

看向枢密使王贻永和枢密副使高若讷,语气平淡,但责备之意溢于言表,“江南东路的治安如此之乱么,区区江宁城,竟有两三千的读书人在一夜之间被煽动闹事?”

读书人明事理,知利害。

哪会如此愚蠢被人利用。

王贻永心头一跳,两位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和参知政事都在看热闹,结果却是枢密院在挨揍,想了想,“官家,此不亦府事乎?”

江宁府也有管理治安的责权,又不知是安抚使司才能做。

王贻永知道,在场的其他人都知道,官家言辞里的意思很明确,就是在暗示江宁城那边,有人找地痞流氓假扮读书人闹事。

尽管始作俑者自以为高明,但其实很简单,一眼就看得出!

甚至黑暗一点,搞不好还有厢兵的影子。

江宁府八朝古都,繁华圣地,这些年江宁府的历届知府都是有识之士,从李宥的前任再到张方平,都把江宁府治理得仅仅有条。

哪可能一夜之间有几千地痞流氓去假扮读书人。

但这事吧,不能挑明,否则就是震动朝野的大事,各地的安抚使司都要告诫,甚至整顿——整顿全国的安抚使司,是不是给外邦压力?

又要引起国家纷争。

偏生大宋已不是开国之时,如今虽然富裕,但军事方面不够强势,在国家纷争之间,有点弱势。

只能悄悄处置了事。

赵祯微微颔首,说来说去,还是张方平的责任,至于说要因此整顿江南东路的安抚使司,貌似没这个必要。

让枢密院敲打一番,杀鸡儆猴即可。

想到这道:“虽亦府事,安抚使司亦不可免责。”

高若讷立即道:“那便问责尉迟神宫和杜雷这两位马步军总管。”

赵祯嗯了声,“我再斟酌斟酌。”

挥挥手,“文卿留下,诸位且先退了罢。”

待众人走后,赵祯喝了口茶,示意张茂则给文彦博赐座赐茶,然后问道:“反正我是不相信张方平掌控不了江宁府,文卿能否看出什么?”

到了相公这个层面的政治博弈,不到图穷匕见,纵然是赵祯,也很难看出他们的立场。

文彦博心里暗暗叫苦。

我都说了不看。

你还非要我看。

官家也太腹黑了,非让我来得罪人。

想了想,“现在还看不出什么,得再等等,总会有人忍不住跳出来的,毕竟现在的局势,是张方平赢了半子。”

等等看,肯定有人会出手掩埋江宁乱局里的破绽。

张方平不惜以身入局也要重启庆历八年的大火案,必有原因,而这个原因很可能不止出现在江宁本地,更可能牵扯到京畿。

亲历八年后,原江宁府通判,现吏部尚书朱秉的蹿升,着实不太寻常。

而这个不寻常……

是官家默许的!

所以文彦博才觉得这是个烫手山芋,不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