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闲言碎语
- 1980从货郎担开始
- 炸鸡全家桶
- 2240字
- 2025-03-12 20:00:03
“刘大头,两毛钱一斤的厚皮菜二十斤,三毛钱一斤的柿饼八斤,五毛钱一斤的红薯粉条十斤,四毛钱一斤的竹笋二十斤,共计十九块四毛钱,扣两成折损,余十五块五毛两分......”
“甄有钱,三毛钱一斤的冬枣二十五斤,一块二毛钱一斤的土鸡蛋三斤,四毛钱一斤的干菜五斤,折两成,余十块四毛八......”
“周富贵,两毛一斤的玉米面儿五十斤......”
“......”
老会计扯着嗓子忙活了半天,喉咙眼儿都快冒烟了这才将二十多户人家的钱款都给发完了。
乡亲们可都乐坏了,领得最多的张家足足揣了三十块钱进口袋,就连领得最少的李家也摸着五块六毛钱直咧嘴。
这些钱搁在平时,可是要攒上一两个月才能见着的数目,大伙儿哪能不跟过年似的欢腾。
这边刚把今儿的账本合上,连明儿收谁家山货的名单都还没来得及定,就听见墙角旮旯里飘来几声阴阳怪气。
“这周老二交的账本到底靠不靠谱啊?保不齐他早就在账上动手脚,偷偷给自己捞油水了!”
“可不咋的!跟他搭伙进城干活的都是亲兄弟,老书记又不能成天盯着他们算账,这不明摆着肉烂在自家锅里,肯定帮着他糊弄大伙儿......”
“最离谱的是损耗费扣掉两成!你看刘大头那进账,硬生生少了四块钱,这窟窿填得也太邪乎了!”
“......”
猫着腰溜达到晒谷场的周父,本打算听听大伙儿怎么夸他家二小子能干,再美滋滋收几句奉承话。没成想刚凑近人群就听见在数落他仨儿子,气得鞋底都快跺裂了。
“扯你娘的闲话!我家老二就是菩萨心肠喂了狗!见不得乡亲们年关紧巴,豁出命给人当骡子跑货!
天不亮就摸黑上路,赶着牛车在山沟沟里扑腾六个钟头,回来饿着肚子挨家发钱,就这还要被嚼舌根?
早知是群白眼狼,当初就该让大伙抱着空钱匣子过年!”
周父这么一顿拍桌子瞪眼的,排队等着队里收山货的乡亲们急得直跺脚,生怕周四撂挑子不干这差事了。
几个老汉忙扯着嗓子帮腔:“哪个缺德带冒烟的嚼舌根!嫌钱少?有本事自己扛着山货去卖!看你能讨着几个钢镚儿!“
“周老二还在吃奶的时候我就给他换过尿布,这娃打小就是个闷头刨食的老黄牛,你们编排这种黑心话,当心灶王爷撕烂你们的嘴儿!”
“哎哟喂,是哪个眼珠子掉钱眼里的在这儿装蒜?
老刘家那二十斤厚皮菜,收购站即便按一级货收那也就两块四毛钱,周老二愣是给他卖到了四块钱,即便扣掉两成折损,那也比收购站多赚八毛的烧刀子钱!”
“......”
众人纷纷出头为周四海打抱不平,这个夸周四海做人实在又孝顺,那个赞老周家教孩子有一套。
大伙儿好话说了几箩筐,周父紧绷的脸皮终于松动了,说话语气也软和下来。
老书记眯着眼扫过人群,将铜烟锅袋敲得铛铛响,发了狠话。
“那个嫌四海抽成狠的,明儿来大队部领红头文件戳红章,自个扛麻袋进城找门路去!现在就把名儿给报上来!
要是光会躲在墙根下当阴沟老鼠,你们那些山货就烂在地窖里喂耗子吧!”
这话刚撂下,刚才还嗡嗡响的闲言碎语就像是被掐了电门似的,唰地全哑火了。
凌晨折腾到现在,明儿还要早早起来赶集,周四海也就没那心思留着听那些奉承话,撂下钱便头也不回地往家赶去,也就不知道自己离开了后,晒谷场上竟还唱了这么一出戏。
秀兰坐在堂屋里纳了半下午鞋底,针尖戳破三层鞋垫。听着外头人叫牛嘶的,连忙将灶膛升起了柴火,蒸得满屋白气飘着肉香。
秀兰攥着蓝布围裙角在八仙桌边直打转,眼瞅着周四海撂下碗筷抹了把嘴,她赶紧把晾得温乎的白开水往前推了推。
“四海,咱家那么两板车多些的货真的全卖出去了?”
“可不咋的,像羊腿猪蹄山鸡野兔这种紧俏货,晌午还没到就见了底。回来的路上跟老书记说好了,明儿照旧给咱腾两板车的位置。”
“哎哟喂!往常咱在黑市里,嗓子喊劈了也就卖个百八十斤的,这两板车少说千把斤的货,咋说没就没了呢!”
“黑市那破地儿哪能跟大集比啊!今个儿那场面,人挤人跟下饺子似的,货撂货像叠罗汉。
看得城里那些人眼珠子都快掉出来了,盯着这些山货农产品直咽口水,钱袋子也就跟着松了,还价不过三轮,自个儿倒是先绷不住了,甩着票子就跟撒喜糖似的。”
周四海说着猛地一拍大腿,打哑谜道:“媳妇呐,你绝对猜不着我还遇着了什么稀奇事儿!”
“哟嚯,啥新鲜事儿?”秀兰眉毛挑得老高。
“嘿嘿,我碰上那凤城晚报的记者扛着黑匣子采访来了!”周四海声调里带着嘚瑟。
“哟,集上那么多摊儿,怎就挑中你了,快说说,都问你啥了,你都咋说的?”
“嗨呀,可不是挑中我,是那记者愣是把咱老书记认成大领导了,让老书记给忽悠来了。
问的东西可不少,但都被我给圆过去了,圆不过去的就往集体上一推,谁也找不出半点毛病儿来!”
“嚯,都不知道你还有这本事,见着记者脚都不打哆嗦,嘴巴子还一套一套的。”
“嘿,这算啥,那记者还给咱拍了好些照,早知道就把你给叫上,当年咱成亲时照的黑白照都糊成啥样了。
要不等这大集忙活完了,趁着咱都还年轻,到城里相馆拍组彩色的?
省得等你白了头,孙子问阿婆年轻时啥模样,你只能掏出那发了黄的糊照片,就剩两鼻窟窿能看清。”
“年轻啥年轻啊,成亲都这么些年头了,卫东都蹿到七岁高了,咱俩老梆子单独拍照多害臊!
要不把三个皮猴儿都捎上,拍个全家福,洗成挂历那么大挂屋里头,咋样?”
“媳妇你这主意好,那就等这大集散了,咱择个响晴白日,领着崽子们进城照个洋相。
先灌几口二狗显摆的玻璃瓶汽水,再瞅瞅那在屋里头放的电影,末了奔国营饭店吃顿硬菜!”
“嚯,照相馆里咔嚓两下,玻璃瓶里冒泡儿,还要去影院里看西洋景,国营饭店吃肉包子,这日子是打算揭完瓦片喝西北风?”
“咱就学那老母鸡抱窝,就折腾这么一回,往后咱们该省省!”
“得得得,一次疯个够,但可别在孩子们跟前漏了口风,不然三皮猴撒起欢来能把你裤腰带都给扯断了。”
“晓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