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采访(求追读)

何文新这杆老笔杆子在凤城晚报蹲了半辈子,眼见着断了二三十年的老集重新开张。

虽说就五天光景,可满城的婶子大娘早半个月就念叨这事。

报社老主编拍着油墨未干的采访单子往他桌上一撂:“老何,这活儿非你莫属!“

天擦黑,这老记者的二八自行车就叮铃咣啷杀道凤城大集门口。

抬眼一瞅倒抽凉气,弯弯曲曲的扁担队伍早排出二里地,人脑袋挨着扁担头,扁担头摞着竹筐底,筐缝里还往外冒新掐的野菊香。

本以为二三十年铁令压着,大伙儿早该吓破胆了,谁料想还有这么多人的扎堆凑热闹。

人群里竟晃着好些青瓜蛋子,瞅那手糙得跟砂纸似的,脸上褶子比老农民还深,八成是插队回来没几年的知青娃娃。

“这素材够带劲的,凤城政府没有撂挑子不管那返城知青,愣是给大伙蹚出了不少新路子!

进厂当工人也好,支个摊子卖货也罢,甚至还有像李春梅那样扎根农村搞教育的,只要肯下力气干,哪条道儿都能活出个人样儿!

这报道标题干脆叫《返城知青的活法多的是》,要的就是这股子劲儿!路子不分三六九等,凭本事吃饭最硬气!”

何文新就迫不及待地摘下挂在胸前的135相机,对着人群里那几个挽着裤腿的知青“咔擦“就是一通猛拍。

五点钟的铜锣声刚响,挡在集市口的木栅栏就被轰然推开,他裹挟在凤城百姓的洪流里涌进场地。

扑面而来的热闹让他恍惚回到插队那会儿,土布扎的粮囤堆成小山,竹篾筐里油亮亮的瓜果垒得冒尖,连空气都飘着新麦秸的焦香。

他完全顾不得省胶卷,对着挑扁担的老农、编草帽的媳妇儿、甚至挂着露珠的菜摊子连拍五六张,直到快门按不动了才想起今天来这的正经事。

何文新刚摸出采访本,后脖颈突然被人吹了口凉气。

他还没反应过来,一个温和中带着一丝威严的声音从他背后响起:“小伙子,东张西望地在找什么,可别是来搞破坏的敌特分子啊!”

何文新吓得一哆嗦,忙回头看去,一位穿着灰扑扑中山装的老先生正眯着眼,透过那金丝边眼镜打量自己,上衣口袋还别着一支英雄牌钢笔。

老先生那一头灰白头发梳得齐整,脸上明明挂着笑容,偏让人觉得像是被政审干部盯上似的发毛。

“哎哟喂,老先生明鉴!”何文新忙不迭地从包里摸出个蓝皮证件:“我是凤城晚报跑民生线的记者,你看我这记者证都快磨出毛边了......”

老者两指夹着证件抖了抖,忽然噗嗤笑出声:“早说啊!干采访那就得有干采访的模样,腰杆子挺直了拍,别跟做贼似的冒着腰,白瞎了这身四个兜的采访服!”

说罢,老者突然停下了话头,关切道:“怎么样,我看你进来有好一会了,找到合适的素材没?”

“找着啦!”

何文新闻言眼睛唰地亮了起来,像倒豆子般将刚刚琢磨出来的点子噼里啪啦往外倒,末了手一搓,满脸期待道:“老先生你给掌掌眼,这报选题合适不?”

“你这选题抓得可真准,现在讲返城知青的事,最能戳中他们心里的那团火......”老者笑眯眯地拍了拍对方的肩膀,话里透着赞许,“既然你手头素材够用,那我也就不瞎掺和了......”

何文新在报社摸爬滚打这些年早就成了人精,他当即脆声道:“哎哟,老先生你可不知道,做我们这行的啊,从来都不嫌素材多!素材这玩意,自然是多多益善,越多越好!”

“这样啊,那我再给你个素材。我刚从那边逛过来,瞅见个齐腰高的摊子扎眼得很,过去搭了两句话,可不得了,你猜他们摊子上这些货打哪倒腾来的?”

“哪儿整的啊?”何文新捧哏道。

“他们村儿离凤城隔着七八座山梁子,听说凤城要办大集,全村老少爷们凑一块琢磨出个点子,组了个先锋小队,带着挨家挨户收来的蔬果干货,愣是翻山越岭给驼进城了来了!”

“嚯!这素材真不赖!全村人齐心协力搞发展,跟知青摆摊相比也不逊色!老先生,你记得那个摊子在哪儿不,我过去采访采访!”

“那必须的,正好我也闲着,要不直接带你过去?”

“哎呀,那可太感谢了!”

老先生带着何文新七拐八绕,老远就瞧见场子里戳着的那个显眼摊子,箩筐撂麻袋,山货堆得跟小山包似的,供销社的柜台见了都燥得慌。

三个扎头巾的壮汉在摊位后头忙得脚不沾地,大冷天里脑门直冒热气,嗓子都喊劈了。

“婶子你接稳这筐!”

“大哥别挤,山核桃管够!”

“哎哟,老......”

正在忙活的周四海一抬头,便看到老书记领着个戴鸭舌帽的男人过来,张嘴便想问个究竟,却被老书记扬手截住了话头。

“何记者,喏,这就是我跟你说的那个摊子。”老书记拿烟杆敲了敲摊子上的毛毡布,

“周同志,这位是凤城晚报的何记者,跑民生口的,听说你们团结集体力量办大事,专门过来采个风!”

周四海虽然没整明白老书记打的是什么算盘,但脑子转得快,当即咧开嘴笑得跟朵花似的,两只长满老茧的大手一把攥住何文新的右手,像摇辘轳把似的上下直晃悠。

“何记者您可算来对了!咱庄稼汉不会弯弯绕,您尽管问,保准把知道的全给秃噜出来!”

“同志,你这摊上的山货五花八门的,都是自家从山里刨的?”

“嗬!我就是个孙猴子也变不出这些花样啊!”周四海将那干货袋子拍得砰砰响,“你看这开口笑的榛子是山神庙前晒的,野山菌是后山沟采的,这油亮亮的黑木耳是老猎户家传的手艺!

城里人稀罕的这么口野味儿,都是乡亲们翻山越岭攒的宝贝疙瘩!咱这摊子就是全村老少的山货集散地!”

“哟,合着你这是帮乡亲们代卖的啊?”何记者扫了眼角落里那为数不多的空位,“你看这地界还有不少空处,乡亲们咋不自己来呢,就不怕你把票子给卷跑了?”

“嚯!我们村窝在那老山沟沟里,好家伙离凤城几十多里地!

天不亮就得动身,赶牛车紧赶慢赶,一来一回小半天就搭进去了。这要是腿儿着来,脚杆走断不说,背篓里也装不下几斤山货啊!”

“照这么说,你们三可是承了全村的希望来这摆摊的,那村里头给你们开小灶没?”

“瞧你这话说的,咱山里头就讲究个情分,书记家媳妇天天往我们灶头塞腌蕨菜,这算开小灶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