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中国武术体系—咏春拳术

咏春拳拳术基本;咏春拳是以“中线理论(以三线为基础)”等理论基础为内容、而颇具特色的南拳拳术(南方拳术),其内容主要包括“小念头”“寻桥”和“标指”等,主要练习方式为双人对练练习的“黐手”“黐脚”等。

咏春拳起源;咏春拳的起源至今没有真实的说法来历证明。

咏春拳的源流;关于咏春拳的发源地,一直有几种说法:鹤山市古劳说,认为咏春拳源于古劳;佛山人说,咏春拳源于佛山;也有人说源于少林。那时番禺提出过:“永春、咏春本是一家”之说,这就掀起桌子争论了。如必须讨出个原由来,拿只能从黄华保一代来取材讨论了。

在黄华保讲咏春拳传受给戏班好友梁二弟后,梁二弟又传给古劳乡人士梁赞,梁赞约于1870~1890年这二十年里在赞生堂(当时梁赞所创医馆)内收徒授拳,将其毕生所学重新整理,但梁赞并不公开收徒,始终以行医为业,他只收了几个关门徒弟。除其二个儿子梁春及梁璧外,仅陈华顺一人受到真传。陈华顺因找工作事业,常经过赞生堂,由于他知道佛山梁赞的比武事迹,时常从门缝里偷看自学。

终于在39岁时追随已经62岁的梁赞学习咏春拳。陈华顺于当地缸瓦店内教授咏春拳术,然而咏春拳教受之法与一般拳术不同,因它需要通过长期过手之练习,需由个别练习,内容多此,因此陈华顺收费颇昂,不畏一般人士所能负担,而所能学习者,多为富贵家公子,故未能广泛流传。陈华顺在六年间授拳,传人以有16人,其封门弟子叶问一人。传人吴仲素经数年苦练,技艺大成,成为陈华顺衣钵真传之人,并代师授拳于师弟叶问,其出于民国时期吴仲素并开设武馆,随后便有了叶氏一派。

咏春拳资料;咏春拳,中国拳术中南拳之一,早年流行于广东、福建各地。该拳主要内容包括小稔头、则器械有:六点半棍法和八斩刀。

主要手法有摊手、伏手、搒,挫手、撩手、破排手、沉桥、粘打,基本手法以三膀手为主。

主要步法有三字马、追马等。

主要步型有四平马、二字马、追马、跪马、独立步等。

咏春拳小念头拳谱;

预备式:双脚靠合立正,两手垂於两腿侧,眼向前望,舌抵上腭.

立正抱拳:依循上式,两手从双腿侧提起至胸侧,两手握拳,拳心向上,拳背向下,双臂稍微用力向後拉。

正身二字拑羊马:依循上式,两膝微曲,双脚掌向左右分开(以45度先分开两脚尖,後分开两脚跟,脚掌贴著地面,不可离地),挺胸收腹,收起臀部,臀部不可向後突出。

下交叉耕手:依循上式,双拳变掌向前交叉下插,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掌背向上,掌心向

上交叉摊手:依循上式,上臂不动,曲肘将两前臂提起,并保持交叉之势,左手在内,右手在外,掌背向外,而掌心向内。

收拳:依循上式,双掌握拳,一起收回胸侧,两臂微用力向後拉,拳心向上,拳背向下。

左日字冲拳:依循上式,将左拳移至胸部中线,尾指向下,拳头与胸口保持一个拳头位距离,向前直线冲出,至手臂伸尽时,左拳摊开向前穿,掌心向天,左掌以手腕为轴心,作一内圈手後握拳,将左拳收回胸侧。上述乃一连串动作,中间不要停顿。

左摊手:依循上式,左拳变掌,掌心向天,放松手腕,贴著胸侧,以肘底力慢慢依中线向前伸出,伸至肘部与胸口距离一个拳头位时稍停,左掌以腕为轴作一内圈手成护手(指尖向天,掌心向右),将左护手以肘底力慢慢回收於胸前(护手与胸口须保持一个拳头位距离)。

左三伏手:依循上式,放松左护手手腕成伏手,手背向外,掌指向右,以肘底力慢慢依中线向前推出,至肘部与胸口距离一个拳头位时稍停,左伏手以腕为轴作一内圈手成护手,将左护手以肘底力慢慢回收於胸前。上述动作做三次。

左横掌:依循上式,将胸前左护手横推向右与肩齐,再收回胸前

左正掌:依循上式,左掌依中线向前推出,

标指、圈手、收拳:依循上式,左掌手指向前直标成标指手,掌心向天,再以手腕为轴作一内圈手後握拳,将左拳收回左胸侧。重覆 9─13 所有动作,不同的是,这次是用右手来练习。

正身左按掌:依循上式,左拳变掌沿身侧下按,掌心向地。

正身右按掌:依循上式,右拳变掌沿身侧下按,掌心向地。

正身前双按掌:依循上式,将双手提起至身前腹部,掌心斜向地,双掌往前斜向下撑,掌心斜向地。

正身双拦手:依循上式,双掌向内回收(使上臂和前臂屈曲成90度角),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掌心向地,左掌在右肘上,右掌置於左肘下。

左右分掌:依循上式,双掌向左右同时打横分开,掌心向地。分开後两臂与身体成一直线,双掌随即向内回收成双拦手,右掌置於左肘上,左掌停於右肘下,掌心向地。

正身双抌手:依循上式,双掌由上往下切,掌心互对,双手置於胸部中线位置。

正身双窒手:依循上式,双掌向内翻,掌背向天,翻掌时用肘底力将双手微向後收,手肘与胸部须保持一拳。

正身双标指:依循上式,双掌向前标出直插喉部,掌心向地。

正身双按掌:依循上式,双掌向下按,与腹部齐,掌心斜向地。

正身双顶手:依循上式,曲腕以手腕背向上顶,高及喉部,掌指向地。

收拳:依循上式,双掌变拳随即收回胸侧。

左横掌:依循上式,左拳变掌横推向右与肩齐,掌心向右。

左镰手:依循上式,左掌曲腕,掌指向地,手背向外,以弧形经胸前向左方扫去,停於左胸侧,掌指向左,掌心向右。

左铲颈手:依循上式,左掌向前方直撑出,高及喉部,掌指向左,掌心斜向前。

标指、圈手、收拳:依循上式,左掌手指向前直标成标指手,掌心向天,高及喉部,再以手腕为轴心作一内圈手後握拳,将左拳收回左胸侧。重覆 26─29 所有动作,不同的是,这次是用右手来练习。

左摊手:依循上式,左拳变掌,掌心向地,放松手腕,贴著胸侧,以肘底力慢慢依中线向前伸出,伸至肘部与胸口距离一个拳头位时,将左掌向外翻成摊手,掌心向天。

左耕手:依循上式,左掌以斜线往左下方下格成左耕手,手背向外,再将左掌由内而外向上转成摊手,掌心向天及取中线。

左圈打:依循上式,左摊手手掌向内圈至掌指向左,掌心斜向外,左掌继续向前撑打,高及喉部。

标指、圈手、收拳:依循上式,左掌手指向前直标成标指手,掌心向天,再以手腕为轴心作一内圈手後握拳,将左拳收回左胸侧。重覆 30─33 所有动作,不同的是,这次是用右手来练习。完成後再重复 30─33 动作,先做左手後做右手,即先後练习。

左膀手:依循上式,左拳变掌,放松手腕,左肘向前上提以弧形抛出,掌心向外,抛出後,上臂与前臂微曲成60度,左手腕在中线位。

左摊手:依循上式,左肘向内回卷成摊手,掌心向天,放松手腕及取中线。

左底掌:依循上式,左掌向外曲腕,掌心向外,掌指向地,再将左臂向前往上托出,高及喉部。

左脱手:依循上式,左掌往中线下方下格成耕手,手背向外,下格时左掌以斜线向中线下方标出,同时将右拳变掌,掌心向天,轻贴於左肘上,再将右掌反转成掌背向天沿左前臂往下削,右掌下削至左手腕时,左掌随即反转成掌心向外,然後将左臂往後收,再将左掌轻贴於右肘上,掌心向天。上述乃一连串动作,中间不要停顿。

右脱手:依循上式,将左掌反转成掌背向天沿右前臂往下削,左掌下削至右手腕时,右掌随即反转成掌心向外,然後将右臂往後收,再将右掌轻贴於左肘上,掌心向天。上述乃一连串动作,中间不停。

左日字冲拳:依循上式,将左掌变拳依中线向前直线冲出,尾指向下,右掌亦同时变拳回收於胸前中线,靠左肘部,尾指向下,上述乃一连串动作,中间不要停顿。

右日字冲拳:依循上式,右拳沿左前臂桥面向前直线冲出,尾指向下,左拳亦同时回收於胸前中线,靠右肘部,尾指向下,上述乃一连串动作,中间不要停顿。

左日字冲拳:依循上式,左拳沿右前臂桥面向前直线冲出,尾指向下,右拳亦同时回收於右胸侧,上述乃一连串动作,中间不要停顿。

立正收式:依循上式,将左拳收回胸侧,双脚靠合立正收式。

注:以上资料多数来源于查找,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