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破题

和其他一切社会科学一样,社会学的关怀分很多层级、门类,有很多跨类,研究的层级可以是个人、群体、阶层,研究的重点可以是社会的结构和功能、规律和变迁、文化与心理等。

《公共场所的行为》的重点不在公共,而在行为,不在机构,而在个人。它既研究正常人的行为,又研究精神病人的行为。和戈夫曼的其他著作一样,本书大量借助他个人在精神病院长期的考察和体验,用上了大量的案例。总体上,本书在微观、个人层面上研究人的行为,多实证,少辨析。兹引用他在“结束语”里的三句话为证:

本书研究个人行为:“本书论述公共场所的行为,尤其注重公共秩序的一个方面:个人置身他人之中时如何行事。”(p.242)

以及人际互动时形成的圈子:“我只注意研究几个‘自我圈子’(circles of the self);在场人要在自己周围画上这样的圈子,个人有责任以多种形式尊重这样的圈子。”(p.242)

本书特别关注的一个方面是证明:“有的时候,‘精神病’的征候学与公共秩序的结构有很高的关联度,超过它与精神病性质的关联度。”(p.242)

这三句话足以凸显本书的特点,所以我们不必再作进一步的内在剖析。

然而,为了进一步映衬本书的特点,我们不妨作一些外在的对比。

十年来,我翻译出版了几种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书:《传播与社会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模仿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与社会学同游:人文主义的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个性动力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还有一本贴近社会学的书《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它们从不同角度和层次研究社会和人的行为。我想简单扫描这几本书,借以凸显《公共场所的行为》的特征。

《传播与社会影响》是法国社会学创始人加布里埃尔·塔尔德(Gabriel Tarde)的选集,集纳了他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刑事犯罪学、舆论研究的精华,撷取了他丰厚的传统学养和前沿探索。塔尔德离开我们已经百年有余,然而他的许多思想仍然使人耳目一新。

《模仿律》是他最重要的社会学专著,他主张泛模仿说,认为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模仿,又认为模仿是社会行为和社会学最重要的规律,心理学是社会学的重要资源。塔尔德对后世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这两本书的研究涉及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几乎穷尽了社会行为产生和传播的规律,与戈夫曼的微观和实证研究截然不同。

彼得·伯格(Peter Berger)的《与社会学同游》是常读常新的经典,独特、新颖,文字清丽、平实,既文采飞扬又明白如话,可读性极强。伯格极富人文关怀,尖锐批判唯科学主义的研究方法。

《技术垄断》是媒介环境学的经典,作者尼尔·波斯曼(Neil Postman)跨越语言学、教育学和传播学,极具人文关怀和社会批评,其《技术垄断》《娱乐至死》和《童年的消逝》在国内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波斯曼旗帜鲜明地挞伐社会科学中的唯科学主义。

库尔特·卢因(Kurt Lewin)是心理学家,其《个性动力论》是实验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经典,又被视为传播学的奠基作,方法论上与《公共场所的行为》有相同之处,是典型的实证研究和微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