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场所的行为:聚会的社会组织
- (美)欧文·戈夫曼
- 1007字
- 2020-07-09 15:22:41
译者序
一、难题
《公共场所的行为:聚会的社会组织》译稿杀青已经过去四五个月,如何写序、跋却旬月踟蹰。作者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在国内人文社科界已广为人知,其独创术语比如“互动策略”“拟剧”“邂逅”“污记”“互动仪式”“框架分析”等被广泛征引,其基本理论和成就不必再加赘述。我的序、跋如何入手呢?
《公共场所的行为》独创的一级术语数以百计,二级术语数以百计,多半佶屈聱牙、难以捉摸,绞尽脑汁后的传译也未必令人满意。其中令人痛苦者略举几端。
先说“involvement”,起初将其译为“介入”,经几个月冷处理后,将译文改为“涉入”。为什么要改?这有两个原因:一是译者的感觉,“介入”的涵盖面和适用面比较宽,“涉入”可能更多用于社会学和心理学;二是作者的飘忽,他自己就有点拿不定主意。
当然,他也努力予以界说:“涉入指的是一个人注意或不注意眼前活动的能力,这一活动可能是独自的任务、与他人的会话,或与他人协同的工作。隐含的意义是,个人与涉入的对象有一定程度不言自明的密切关系。”(p.43)
然而,他觉得“involvement”的意蕴太丰富:“涉入一词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两种意思:一是承诺(commitment),也就是为某种行为承担责任;二是依附(attachment),也就是把自己的情感和认同赋予某件事。”(p.43)
他对术语的使用并非一以贯之:“由于involvement的模糊多义,我在其他书里就使用engagement,而不用involvement。”(p.36注释1)
而且,在这本书里,“engagement”也被作者赋予了特殊的含义。他舍弃了常用的意义“接触”“参与”,启用了独到的“会晤”含义。
另一些旬月踟蹰的术语有:“accessibility”(可通达性),“away”(遁出、离场、心不在焉),“drift”(漂移),“inattention”(忽视、不注意、有意视而不见),“contained”(有约束的),“uncontained”(摆脱约束的)。
单就“involvement”而言,一级术语之下又派生出十余个二级术语,如“‘always’involvement”(“随时”涉入),“auto-involvement”(自涉入),“dominant involvement”(主导性涉入),“main involvement”(主要涉入),“minimal main involvement”(最低限度的主要涉入),“margin of involvement”(边际性涉入),“margin of disinvolvement”(非涉入的边际行为),“mutual involvement”(相互涉入),“occasioned mutual involvement”(合乎情境的相互涉入),“occasioned main involvement”(合乎情境的主要涉入),“occult involvement”(神秘性涉入),“side involvement”(次要涉入),“situated involvement”(合乎情境的涉入、情境标记的涉入),“situational involvement”(情境性涉入),“subordinate involvement”(从属性涉入)。
层层叠叠的术语令人眼花缭乱。所幸的是,每个术语初露时,作者都做了一定程度的说明或界定。看来,这些难题只能在阅读过程中去解决了,一篇小序无法承担这样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