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无焦点的互动

第三章
涉入

第一节
体态习语

如上所示,人们晤面而无须口头交流时,难免要进行某种其他形式的交流。这是因为在此时的一切情境中,意义都被赋予了和口头交流无关的情况。这些情况有身体外观和人的举止,包括服饰、体态、动作和位置、音量的高低,还包括体态手势比如挥手、敬礼,也包括面部妆饰和广义的情绪表达。

在一切社会里,以上交流的可能性均已被制度化。虽然诸如此类的许多能用上的事件可能被忽视,至少有些事件被常规化,被赋予了常用的意义。个人活动的某些方面能被所有在场者感知,对此他是半知半觉的;他往往会修正自己的活动,心里知道该活动的公共性。有时,他启用这些符号的唯一目的是要让他人看见这些符号。即使在场者并非完全意识到了自己接收到的传播信息,但如果接收到的是不习惯的信息,他们还是能清楚地意识到那有点非同寻常。由此可见,有一种体态符号语言、个人外观和姿态的习用语,这套符号语言和习用语在行为者身上唤起的东西就是在其他人身上唤起的东西,其他人从在场者那里获取信息,也只能那样获取信息。[1]

这些身体体现的符号有一种功能:对他人说话表达的意思进行修饰,在有焦点的互动比如交谈中起作用。然而,许多有焦点的互动有一个特征:被视为交流时,身体体现的符号并不容易聚焦,也不容易防护;在极端的情况下,它们往往是在场者都能参与的交流。此外,这些符号似乎不适合持久的话语讯息;和说话相反,身体体现的符号似乎旨在传递行为者的社会特征,旨在传达他对自我的观念和对他人的观念,以及他对交流背景的观念。因此,这些符号构成无焦点互动的基础,虽然它们在有焦点的互动中也起作用。

在这个无焦点互动的领域,没有任何参与者被正式授予发言权;这里没有正式的注意中心。虽然个人可能特别注意自己的行为,以便给在场的某个人留下良好的印象,比如女孩可能会用她的男朋友特别喜欢的香水,不过,无焦点互动的行为首先是为所有在场者发出的。

因此,体态习语是一种常规的话语(discourse)。[2]此外,我们还得看到,体态习语是一种规范的话语。易言之,有他人在场时,行为人有义务传递某种信息,有义务不传递其他印象,正如他指望他人要以某些方式呈现自己一样。所有的在场者似乎有一种共识:在可见行为的意义上,而且在应该显示的行为的意义上,大家的看法都是一致的。

个人能停止说话,但他不能停止用体态习语交流。他不得不“说出”正确的或错误的信息;他不能什么都不“说”。吊诡的是,最小限度地透露个人信息的方式是:举止适合场景,用符合身份期待的方式行事;当然,最小限度透露的个人信息也是可以觉察的。(自我信息无法隐瞒,这正是维护妥当礼仪的动机。)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没有人能用上全社会的全套体态习语,甚至用很大一部分体态习语也做不到,然而,人人都必须掌握体态符号的知识。实际上,我们理解一个共同的体态习语,这正是我们将个人的聚合称为社会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