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第一豪宅

爷爷和奶奶都出生于民国,跨越了两个时代。

1968年,奶奶嫁给了爷爷,来到了村落。

住在堤坝边上,一栋联排木屋,类似福建的客家围屋。

这是我所知晓的祖宅。

小时候,奶奶带着我来过几次这座祖宅。

奶奶说,当年她嫁过来的时候,分配的房屋面积较少,之后生了三个孩子(一女两男),居住空间不足,就在后屋扩建了一些区域,但还是不够用。在姑姑即将二十岁的时候,爷爷打算在村子里找块地方,盖几间新房。之后,经奶奶的舅舅介绍,就从堤坝处搬到了一处山脚下,起初是为了躲避大水的。

村落背靠大山,南侧有一条大河,中间区域就是百姓生活区域。

当年没有什么机械可以借助,只能靠人力修筑堤坝,但力量有限,夏季雨水充沛,村落时常被淹,堤坝经常需要修建,一开始村落南侧的大河并没有那么宽,大河不宽也不深,积蓄不了水,当山水汇聚之时,村落就自然被淹了。之后两岸百姓,不断挖深河床,挖宽河流,将挖起来的泥土堆积到堤坝上,之后堤坝越来越高,堤坝两边的斜坡上种植树木等,加固堤坝,之后村落遭遇的洪水就少了。

第一祖宅所在的区域,整体地势稍微高一点,想来是为了躲避大水的。

村民大多数居住在此区域。

村落还有一处区域,位于山坳中间区域。

村落背靠大山,大山又向两侧延伸,并逐渐降低高度。

如此地理位置,七百年前的老祖宗真是聪慧啊,找寻到了如此一块风水宝地。

山坳附近生活的村民较少,他们在此借助山势,修建了一条小河,可以将山水汇聚,并在不远处挖了几个湖,蓄水可以用于生活所需。

经过几处大湖之后,多余的水再流向南侧,进入大河,而村落的地势最低处,就是这条小河流。

我记事起,这条河流还在,两旁种着不少树木,之后河道整修,成为了封闭管道,并在堤坝口修建了排涝站,在此管道上修建道路,道路斜上堤坝,形成环村道路。

大山的两侧高度逐渐降低后,与修建的堤坝形成三角,三角中间就是村落区域了。

三个角落刚好分布三处百姓生活区域。

我记录的第一祖宅,位于东侧,山坳区域位于北侧,在西侧还有一处百姓的生活区域。

经过多年堤坝修建,村落成为了一个盆地。

村落所在地势,其实和堤坝外的河面高度是一样的,稍微村落内部高一点,可以排放山水。

百年前,村落并没有如今那么多人口。

有山有水,有田有地。我的祖辈们在此生活,多么幸福啊。

时光不断向前,到了21世纪,之后乡村建设大面积开始,加之人口剧增,村落版图不断扩张。

我的第二豪宅就开始建设了,那是2011年年初……

第一祖宅,是爷爷从小生活的地方,可能之前还有更久远的祖宅,那是属于爷爷小时候的时空了,好久远的岁月咯。

我知晓的祖宅,就是父亲出生,长大的地方。

与我并没有关系。

爷爷盖了新房之后,一家子就搬过去了,当时太奶奶还在,就留在了这里。

太奶奶离开后,祖宅也就算废弃了。

奶奶带我来过几次,我稍微有点印象,爷爷新盖的住房,结构和祖宅差不多。

之后,堤坝再度修建,祖宅所在区域受到影响,就被拆除了。

在祖宅后院,有块菜地,爷爷一直在此种植一些蔬菜。

祖宅的故事逐渐淡化在时空缝隙中了。

20世纪80年代末,属于爷爷名下的住房建造完成。

十年后,父亲成家了。不久后,我出生了……

第一豪宅的故事正式开始了!!!

爷爷年轻的时候,大家伙南来北往,基本上走水路。

最简单的竹筏,爷爷那一辈的都会制作。

选取上好毛竹之后,将之捆绑在一处。长度5-8米,宽度3米左右。再砍伐一根细竹,用作撑杆,推动竹筏前进。

就近村落,只需乘坐这般简易竹筏就可以了。

想要远行,就需要更高级的船只了。

当年,外公的大姐远嫁到了梁湖。从今天的交通便利来说,开车只需要半小时就到了,但五十年前,道路并没有建设成型,大家伙只能走水路,显然更为方便些。

天然的竹子,可以用到房屋建设中,比如外架。

直到21世纪20年代,乡村的民居建设,外架还是采用毛竹搭设的,都是一些老师傅的手艺活啊。随着时代发展,钢管外架开始普及乡村,毛竹材料慢慢地退出历史舞台了。

80年代末,建材市场还没有成型。

建造民居所需的材料,都需要自行制作。

比如砖、木板等

爷爷选好了地方,就着手造房了。

地理位置就在一处竹林前面,西侧就是一处小山坡。

大山虽然向两个方向逐渐降低山峰高度,但投影却是不规则的,故此爷爷选择此地,依山而建。

时代即将步入90年代。

道路建设陆续开始了

我的村落位于两个乡镇的中间位置,乡镇规划后,把通往两处乡镇的大路设定在了我所在的村落,从村中穿过,将村落一分为二。

村落北侧都是住房,只有山坳出来的区域,修建了几个不规则湖泊。

第一祖宅所在区域,位于村落南区的中间位置,除了这部分居住区域之外,都是田地了。

祖宅所在区域,住房布局混乱,小路曲折,但彼此形成环路。

这便是乡村民居的魅力,不规则,就是最好的。

村落的堤坝修建,需要归入镇堤坝的修建规划中。

位于上虞区中间位置的曹娥江,两边堤坝也是如此不断修建,不断增加高度。

我记事起,道路便是从镇中堤坝进村的。

乡镇大路需要尽可能连接各处村落。

在村落南侧有条大河,道路从堤坝上修建,通往另一个镇上,显然不现实。

之后经过规划,在西侧半山腰处,凿了一个洞,一开始修建的坡比较陡,之后在大山西侧开始了石矿的开采,慢慢地乡镇道路不断修建,山坡高度越来越低了。

翻过这个山头,就到了另一个镇了。

当然从爷爷出生开始,几十年来,乡镇以及县市行政规划,一直在不断变化着……

随着时代发展,身处不同时代的人们,有着属于各自时代的幸运与困难。

在时代大潮流下

爷爷开始了造房这件大事!!!

村中地势最低,就是途径村落的道路。

在村落中间位置的北侧,一条小路,新房位置便是从此进入。

大约五十米,向西北方向上坡,第一道坡口就是奶奶的舅舅家所在地。之后太舅公有了一个孙子,我叫他二叔。二叔就比我大一岁,从小光着屁股长大的,我们这一代人,跨越千禧年,在时代的浪潮中,演绎属于我们的传奇故事!!!

上了第一个坡之后,向北二十米,再向西北方向缓缓上坡,就到了新房位置了。

为了防止山水侵蚀,爷爷在房屋规划的东侧,用石头堆砌了一道挡墙。

在挡墙旁边修建了一道沟渠,引流山水到田间。

故此,修建新房第一步,就是处理地基。

在原有区域内,石头堆砌成了一圈挡墙,在挡墙内部填入碎石,碎石就是从旁边的山脚下凿出来的。

碎石填完后,将坡度形成,这就是前院区域,坡度较大。

房屋中间区域的南侧,再做一道斜坡,斜坡角度接近30度。这部分规划确实没有什么优点。

听闻这属于肥水外流,家族财富会因此外流,无法富裕起来。

在斜坡两边,就是两处柴房了。之后靠西侧的柴房改为了鸭圈了。

东侧柴房旁边种着几棵大树。

如此住房,真是大隐隐于市啊。

修建主房了。

三开间,各自净深十米。一层区域,东侧之后分给了父亲,西侧分给了小叔,姑姑嫁出去了就不分了。

乡村下的传统,这么多年了,一直如此。

中间区域的北侧,爷爷将楼梯放置在了此处,隔墙拦断,两边各自一道门。

传统民居的布局。

高堂之上。

剩下的空间里,爷爷规划成为了公共区域,那会儿家家户户还养蚕来着,每年有那么一段时间,中间大堂就会用毛竹搭起三层区域,用于养蚕。

之后蚕吐丝,形成蚕蛹,这时候,我们一大家子就会收集蚕蛹,之后集中到镇上,卖些钱。

平常时候,就是放置车辆的区域。

也是我和堂弟,从小玩耍的游乐场!!!

由于地域受限,爷爷就把厨房一分为三,想着对应前屋的三大开间,不过后院区域不够,只能造两间了,也好,刚好父亲和小叔各自一间。

在厨房和前屋中间区域,南方人称之为天井。

天井是指宅院中房与房之间或房与围墙之间所围成的露天空地。即四面有房屋、三面有房屋另一面有围墙或两面有房屋另两面有围墙时中间的空地。

不论是何种形式的天井建筑都是因地制宜,根据居住地的风土人情、气候特点、生活习惯而演变完善而成的独特建筑形式。是充分适应人的生活需求的宜居建筑。天井的存在完善了建筑中的通风、采光、安防的功能,并且在建筑中显天露地,起到天地合一的作用,使天、地、建筑在空间中融为一体,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对天井建筑思想的研究对现代建筑设计有着深刻影响,能够促进观察隐藏在人与环境的细微、复杂的关系,从结构多样与个人的多样中,谋求人与环境之间最大限度的和谐一致,将创造出更富有人情味的环境。

之后,父亲和小叔先后成家,前屋便成了客厅了。

因为厨房只建造了两个,爷爷就把自己的厨房放置在了房屋西侧,但面积小了很多,整体布局缩水了一半。

在这个小厨房内,还制作了一个灶台。

小时候放学回家,就会看到小屋的烟囱里冒出烟来,爷爷在烧饭了。

炊烟袅袅,隔断山河啊。

人间烟火气息啊。

爷爷建造了两层。

从楼梯到了二楼,在楼梯间一分为三。爷爷奶奶住在中间区域,床还是老式的,非常经典,床位靠近南侧,窗台下放置一张木桌,阳台门外出,三开间的阳台连接在一起。

在北侧,爷爷奶奶留置了一张床,姑姑有时间回娘家的时候,就居住在此。

东侧分给了父亲,中间拦断后,我就住在北侧区域。

西侧分给了小叔,布局都差不多。

步入90年代,爷爷名下的住房就建造完成了。

之后十年,又整修了很多次,空间布局不断更改。

我记事起,堂弟刚刚出生在医院的样子,我还有一些。

我一直在此居住了13.5年,作为我的第一处住房,陪伴了我的童年时光,带给了我无尽的欢乐。

2011年上半年

随着新房的建设,第一住房被拆除了,只在原有的楼梯间,留下了那道门。

门再也打不开了

过去的时光也回不去了

门的背后,是我已经逝去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