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求职无门
- 学历过剩?她在家政界封神
- 茂蕤
- 3189字
- 2025-05-22 09:23:36
键盘敲击声在狭小的出租屋里格外清脆,苏蘅的食指悬在回车键上方三秒,最终还是落了下去。
电脑屏幕蓝光映得她眼下青影更重,“投递失败“的红色提示框跳出来时,她的指甲深深掐进掌心——这是今天第7次,也是她毕业三个月来第57份简历的结局。
咖啡杯沿结着褐色的渍,凉透的液体在杯底晃出细碎的涟漪。
她盯着招聘网站上“心理学硕士“那一栏,喉结动了动。
上周在教育机构面试时,HR推了推金丝眼镜:“苏小姐,我们这个岗位本科学历足够,您读了三年应用心理学,真打算教小朋友做手工?“
“我辅修过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生课题是亲子互动中的情绪引导......“她当时坐得笔直,像答辩时那样翻出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应用案例。
HR却笑着合上文件夹:“不是能力问题,是稳定性。
您这样的学历,干半年跳槽去高校或者咨询公司,我们培养成本太高。“
玻璃幕墙外的阳光刺得人睁不开眼,她攥着简历走出写字楼时,看到保洁阿姨正踮脚擦玻璃。
阿姨的蓝马甲后背洇着汗渍,动作却利落得很,抹布在玻璃上划出的弧线,和她研究过的“家庭系统理论“里能量流动轨迹莫名重合。
“叮——“手机震动把回忆扯碎。
苏蘅低头,招聘软件推送的新通知跳出来:【金管家家政急聘住家保姆,大专及以上学历,心理学/教育学背景优先,薪资面议】。
她的睫毛颤了颤,鼠标鬼使神差点进去。
岗位职责里“儿童陪伴““家庭关系协调“几个字刺得她心跳加速——这不正是她论文里研究过的“家庭支持系统“吗?
面试被拒时那些“大材小用“的质疑突然在耳边炸开,她抓起马克笔在便签上唰唰写:儿童发展心理学可用于亲子游戏设计;时间管理四象限法能优化家务流程;非暴力沟通模型能调解家庭矛盾。
笔尖在“家政“两个字上重重顿住,墨迹晕开一片。
合租室友小芸推门进来时,正看见她对着便签笑——那是她上周在儿童福利院做义工时,4岁的朵朵拽着她衣角说“蘅蘅姐姐的故事比妈妈讲得好“的笑,是导师拍着她肩膀说“你总能把理论变成可操作的方案“的笑。
“你不会真打算去当保姆吧?“小芸提着菜站在门口,塑料袋发出窸窣的响,“我表姐在月子中心做,说雇主总觉得大学生吃不了苦。“
苏蘅把便签折成小方块塞进帆布包,指甲盖蹭过上面的字迹:“保姆怎么了?
需要懂儿童心理的保姆,需要会规划时间的保姆,需要能调解矛盾的保姆——这些,我都能做到。“她转身时,书架上的《家庭治疗技术》《发展心理学》哗啦啦落下来几本,封皮上的烫金字在夕阳里闪着光。
手机屏幕亮起,是金管家的预约面试短信。
她弯腰捡书,指腹抚过《非暴力沟通》的书脊,突然想起导师说过的话:“知识的价值,在于解决具体的问题。“
夜色漫进窗户时,苏蘅对着镜子系丝巾。
藏青色真丝在颈间打了个利落的蝴蝶结,像她本科辩论队夺冠时系的那条。
明天面试,她要穿这套——既不是学生气的T恤,也不是刻意讨好的职业装,而是“专业服务者“该有的样子。
床头柜上的台灯投下暖黄的光,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
影子里,她仿佛看见明天的自己:提着装着学术笔记的帆布包,站在金管家白底黑字的招牌下,面对那个听说“硕士来面试保姆“就皱起眉头的李经理,不慌不忙翻开笔记本:“关于家政服务的专业度,我有套基于应用心理学的方案......“
窗外的蝉鸣渐歇,苏蘅关掉电脑前最后一个招聘页面。
屏幕暗下去的瞬间,她看见自己的倒影——眼底的迷茫淡了些,取而代之的,是某种灼灼的、势在必得的光。
晨光透过写字楼的玻璃幕墙斜切进来,苏蘅站在“金管家家政“的招牌下,藏青色丝巾在风里轻晃。
她摸了摸帆布包侧袋,里面装着用回形针别好的福利院义工证明——朵朵画的彩虹贴纸还粘在最上面。
前台姑娘抬头时,她刚好露出礼貌的笑:“您好,我是苏蘅,预约了十点的面试。“
“李经理在302,左手边第二间。“姑娘的目光扫过她的丝巾,又迅速落回电脑屏幕,指尖在键盘上敲得飞快,“不过...您最好有心理准备。“
最后半句话被打印机的嗡鸣盖住,苏蘅敲门时,听见里面传来纸张翻动的脆响。
“进。“
声音像浸过冰水的玻璃珠,利落得不带温度。
苏蘅推开门,看见穿职业套装的女人正低头翻她的简历,齐耳短发下,眉峰挑成锋利的线——这是李薇,招聘信息里那个要求“大专及以上“的家政经理。
“林州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李薇的指甲在“硕士“两个字上敲了两下,简历纸发出细微的褶皱声,“上个月刚拒了个北大光华的本科生,说要做高端育儿师。
干了三天,嫌给孩子喂饭太脏,哭着说'这不是我要的职业规划'。“
她抬眼,目光像扫描仪般掠过苏蘅的丝巾、帆布包,最后停在她交叠的手背上:“你说你能吃苦?“
苏蘅感觉后颈微微发紧——这是辩论队打决赛前的应激反应。
她深吸一口气,帆布包在膝头压出浅痕,里面《发展心理学》的硬壳硌着大腿:“李经理,我在儿童福利院做了两年义工。
三岁的朵朵有分离焦虑,每次我要走,她就抱着我腿哭到呕吐。“
李薇的笔停在笔记本上,眉心的褶皱松了松。
“我查了依恋理论的案例,设计了'告别仪式':提前十分钟说'蘅蘅要回家啦',陪她叠五颗星星,最后给个贴脸吻。“苏蘅从帆布包里抽出个文件夹,翻到夹着彩虹贴纸的那页,“两周后,她能笑着把星星塞进我手心,说'明天见'。“
李薇的目光扫过纸上密密麻麻的记录:“这和当保姆有什么关系?“
“保姆是家庭里最贴近孩子的角色。“苏蘅的声音稳了些,指尖划过“依恋关系建立关键期“的标注,“王女士家的小宇四岁,正是认知发展的前运算阶段——“
“你怎么知道是王女士?“李薇突然打断她,钢笔尖在笔记本上戳出个小坑。
苏蘅这才注意到,桌上的便签纸最上面写着“王·4岁男孩·急聘住家保姆“。
她心口一跳,想起昨晚在招聘软件上刷到的隐藏信息:金管家的高端客户会提前标注需求,只有通过初筛的应聘者才能看到。
“我昨晚翻了公司官网的客户评价。“她快速调整呼吸,“三个提到'育儿困扰'的家庭,孩子年龄都在3-5岁。
而这个阶段的儿童,需要通过具体形象来理解抽象规则。“她抽出另一张纸,上面画着用积木演示“收拾玩具=送积木回家“的流程图,“如果我是保姆,会用小宇喜欢的恐龙模型教他分类,用他的玩偶演示'好好说话',而不是说'不许乱扔''不许哭'。“
李薇的手指终于从简历上挪开,身体微微前倾:“你准备得很充分。“
“因为我需要这份工作。“苏蘅迎上她的目光,“不是'试试看',是'必须做好'。
心理学硕士的标签不该是负担——它让我知道,擦地时观察孩子的活动范围能预防磕碰,做饭时和孩子聊食材能促进语言发展,甚至叠衣服的顺序都能培养他的秩序感。“
办公室里安静得能听见空调出风口的风声。
李薇突然合上笔记本,起身拉开抽屉,金属滑轨发出轻响:“试工一周,住家。
王女士家今晚八点前报到。“
“谢谢李经理!“苏蘅的手指在膝盖上蜷成小团,指甲掐进掌心——和三个月前面试被拒时的动作一模一样,只是这次,掌心的疼里带着热。
“别急着谢。“李薇从抽屉里拿出份合同,推过桌面时,封皮上“试工协议“四个字刺得苏蘅眼睛发酸,“王女士前三个月换了五个保姆。
上一个走的时候,说'这孩子根本管不了'。“她的语气终于软了些,“但你说得对...能把理论变成具体办法的保姆,我们确实缺。“
苏蘅接过合同的瞬间,瞥见李薇电脑屏幕上的聊天框,最上面一条是:【王姐:今天的保姆要是再只会哄孩子看动画片,我就解约】。
她低头在乙方栏签下名字,墨迹在“苏蘅“两个字上晕开一点——像极了昨晚便签上“家政“那两个字的痕迹。
出写字楼时,风里飘来玉兰花的香气。
苏蘅摸出手机,给小芸发消息:“试工通过了。“手指悬在“王女士家“几个字上,最终只加了个加油的表情包。
她仰头看天,阳光透过玻璃幕墙在脸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像朵朵贴的彩虹贴纸。
帆布包里的《发展心理学》硌着肋骨,她突然想起导师的话:“知识不是挂在墙上的奖状,是握在手里的工具。“
手机震动,是金管家发来的地址:“福源小区2栋1802,王女士收。“
苏蘅把地址存进备忘录,指尖在“1802“上停了停。
晚风掀起她的丝巾,露出颈间那个利落的蝴蝶结——和本科辩论队夺冠时系的,一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