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觉悟:长大成人的力量
- 杜骏飞
- 1947字
- 2025-05-21 12:04:28
地域黑
黄牧宇:网络上经常出现一些“地域黑”的言论,比如“东北人素质低”“河南人偷井盖”“广东人吃福建人”,等等。
近日,黑龙江省雪乡“黑导游”和雪乡酒店宰客的负面新闻把黑龙江省乃至整个东北带到舆论旋涡的中心,相关新闻下也出现了不少“黑”东北人的评论。
对于这种“地域黑”现象,杜老师怎么看?“被黑地区”的居民,应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形象呢?
杜骏飞:讨论一个问题时,先要区分已知事实与未知推论。
以此次东北被黑为例,已知事实是:旅游行业乱象在国内很多地方都存在,东北地区(前几年是三亚)的“黑导游”“黑商家”事件被媒体密集曝光也是客观存在。未知推论在于:“黑导游”“黑商家”能代表东北旅游业吗?未必。这些行业乱象能用来概括东北人吗?显然不能。
如果没有系统完整的经验性材料,就不能做出概化的推论。
集中在某一地区爆发的负面新闻,往往会成为引发“地域黑”的导火索,究其原因,还是缺乏一种理性的对话方式。
其实古代也有“地域黑”现象,例如“胡虏”“南蛮”之类的鄙称,“夜郎自大”“黔驴技穷”等成语也流传至今,当时的传播效果堪比“地域黑”。在世界范围内,一些国家、民族、人群对异邦他乡乱贴有偏见的标签,“爱尔兰醉鬼”“懒惰的西班牙人”等,诸如此类,这些也是国际化的“地域黑”了。
不同地区间人的差距有可能真的很大,但这类差距往往不如人类在理性层面上的分层差距大。缺乏理性认知和正确表达方式的人群,往往离真知很远,远得难以想象,他们也是“地域黑”人群的主力。“地域黑”的社会心理模式的原因虽然比较复杂,但大致可以分析其机制如下:
那些发表“地域黑”言论的人大概有两类:一类是不肯思考却酷爱批判的“键盘侠”,另一类是对“被黑地区”的情况不是很了解,却因为思考简单化而爱贴标签的人。
他们都有一个共性:认知不足,表述不良。
在心理层面上,“地域黑”人群时常跌入的陷阱是一种反向光环效应(halo effect)[1]。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成见效应”“以点概面效应”,它是一种影响人际知觉的因素,指的是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与光环效应相反的是恶魔效应(devil effect,或称reverse halo effect,即反向光环效应),即对人的某一品质或对物品的某一特性有坏的印象,会使人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这一物品的其他特性的评价偏低。
如果把形形色色的“地域黑”集中起来分析,我们也许会发现: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有坏鸟不见得就是坏林子啊。除非实证,勿作推论,这是不言自明的逻辑。而对那些思维局限性大的人群来说,由于“内卷化”的作用,这个辩解也很难被其认知。
因此,正确的做法是不予置评,远离低水平的争执。
你应该已经注意到,在如今频发的“地域黑”事件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在自己所在地区发生负面新闻“被黑”时进行反驳的人,也是在其他地区“被黑”时爱加入其中的人。
如果有一个地区——假定是官方组织,无论如何要为自己辩解,怎么做呢?
那就要拿出非常充分的事实、数据、逻辑,作为对“地域黑”的证伪;同时,还要自觉设置更广泛、正面、积极的议题,去覆盖那些狭隘、错误、消极的议题。
只有同时以这两者去影响传媒,重新建构传媒镜像,经过系统性的澄清和意见领袖的持久反拨,舆论生态才会慢慢形成自净化效应,之后,对它的“地域黑”才会被矫枉至正。
不过,刻意辩解总还是“小道”,最好的做法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个地区的形象正如一个人的口碑,不是靠“所说”,而是靠“所是”,不是吗?
灯一燃起,四面就有光明。
2018年6月10日问答,杜课567期
原题:谈“地域黑”
读者留言
注释:
[1] 光环效应最早由桑代克(Edward Thorndike)提出。哈罗德·凯利(Harold Kelley)的隐性人格理论中也涉及了光环效应,即我们在其他人身上认识到的第一个特征会影响对随后特征的解释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