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清晨的雨雾还未散透,沈昭推开柴门时,鞋尖先沾了一脚泥。

村头老槐树下的铜锣声比昨夜更急,“哐当哐当“撞得人心发颤——村长天没亮就开始敲,现在连房檐下的麻雀都惊得扑棱棱飞,撞在湿答答的竹帘上。

祠堂里挤得像锅煮沸的粥。

沈昭挤到最前排时,后颈已经沁了薄汗。

村长攥着豁口的搪瓷缸,指节因用力泛白:“上游山洪冲垮了三道堤坝,县太爷派快马传信,说咱们村处在泄洪道上......“话没说完,人群里炸开一片抽气声。

王猎户的猎刀“当啷“掉在青石板上,张婶子的竹篮滚到沈昭脚边,里头的鸡蛋“咔“地裂了个缝,蛋清混着雨水在地上洇开。

“都听我说完!“村长拔高了嗓门,额头青筋跳得像条蚯蚓,“县上拨了三十条木船,明天晌午前到。

咱们得把存粮、老人孩子先挪到后山庙——“他突然剧烈咳嗽起来,手背蹭过嘴角时,沈昭看见一丝暗红,“沈小子,你家住在村西头,地势最低,今早务必把灶台上的米缸搬到二楼!“

沈昭的指甲掐进掌心。

他想起昨夜林汐攥着木雕鱼问“分开了怎么办“,想起父亲咳得整宿睡不着的闷哼,喉结动了动:“村长,我家那间老木屋,二楼楼板能承重吗?“

“总比被水冲了强!“王猎户蹲下来捡猎刀,声音哑得像砂纸,“我家那口子怀着孕,今早我就把她和娃子先送后山。“

祠堂外的雨又淅沥起来。

沈昭走出门时,雨丝裹着土腥味灌进领口。

他摸了摸怀里的布包——那是父亲藏在梁上的半吊铜钱,原本要留着给林汐做及笄礼的头面。

现在得拿出来换些盐巴、蜡烛,还有...他低头看了看腕上的银镯,那是母亲临终前塞给他的,“阿昭,以后要护好妹妹“。

推开家门时,林汐正蹲在灶前添柴火。

火光映得她的脸暖融融的,鼻尖沾着炉灰,像只偷喝了蜜的小松鼠。“哥哥!“她跳起来,围裙兜里掉出两颗烤得焦黑的红薯,“我把昨儿剩的米熬了粥,爹说要等你回来一起吃。“

里屋传来压抑的咳嗽声。

沈昭的脚步顿了顿,弯腰捡起红薯,把焦皮剥了塞给林汐:“阿汐先吃,哥哥去看看爹。“

林父靠在铺了三层棉絮的床头,帕子捂在嘴上,指节白得像冬天的枯枝。

沈昭刚走近,就闻见浓重的铁锈味——帕子上的血渍比昨日更浓了,像朵开败的红梅。“昭儿,“林父扯出个笑,声音轻得像片落叶,“村长说的我都听见了。“

沈昭的喉咙突然发紧。

他想起三天前在药铺,老大夫摇着头把药单推回来:“这咳血的毛病,得用人参吊命,你们......“他攥紧了袖中的布包,勉强笑道:“爹别操心,我和阿汐把米缸挪到二楼,再去后山砍些竹子扎木筏——“

“傻小子。“林父伸出手,摸了摸他发顶,“爹活不了几天了,就盼着能看见你们平平安安。“他转头看向门外,林汐正踮着脚往碗里盛粥,银铃在腕上晃出细碎的响,“阿汐那孩子,打小就怕黑。

昭儿,要是真发了大水......“

“不会的!“沈昭突然提高了声音,惊得梁上的灰簌簌往下掉,“县上的木船明天就到,咱们村这么多人,不会有事的!“他蹲下来替父亲掖了掖被角,指腹触到被单下嶙峋的骨节,眼眶热得发烫。

午饭吃得很慢。

林汐把自己碗里的红薯全拨给沈昭,自己捧着粥碗小口抿,银铃在桌沿碰出轻响:“哥哥,咱们把木雕鱼也搬到二楼好不好?

那是娘留给我的。“

“搬,都搬。“沈昭夹了块咸菜放进她碗里,看她皱着眉头嚼,又忍不住笑,“阿汐要是怕,夜里就抱着哥哥睡,像从前那样。“

日头偏西时,门外传来“吱呀“的挑担声。

王叔的货郎担停在篱笆外,竹筐上的油布还滴着水。“昭小子!“他抹了把脸上的雨,从筐里掏出个油纸包,“你爹爱喝的茉莉花茶,我多带了二两。“

林汐凑过去看,鼻尖几乎碰到油布:“王叔,你担子里怎么有这么多米袋?“

“哎,这不是要发大水么?“王叔压低了声音,往四周看了看,“镇上米价涨了三成,我今早排了半宿队才抢到这些。

你们也赶紧备些——“他拍了拍最上面的米袋,“水一淹,河都断了,到时候有钱都买不着。“

沈昭的手指在裤腿上蹭了蹭。

他想起祠堂里村长说的“存粮先挪后山“,想起林父枕头下那封血书——原来阿汐不是亲妹,是被爹娘从河边捡来的女婴。

可那又怎样?

她腕上的银铃,她喊“阿昭哥“时的软音,早把骨头缝里的血都焐热了。

“王叔,能赊两袋米么?“他摸出怀里的布包,铜钱在雨里泛着冷光,“我明早去镇上卖些山货,回来就把钱补上。“

王叔的眼睛眯成了条缝:“跟我还说这些?“他抽出两根麻绳,“你挑两袋,我帮你捆紧了。“

林汐扯了扯沈昭的衣角:“哥哥,咱们不是还有半缸米么?“

“阿汐,“沈昭蹲下来,替她擦掉脸上的粥渍,“多备些,爹喝药要米,你熬甜汤也要米。“他抬头看向西边的山,云层像被撕开道口子,漏下一线昏黄的光,“等雨停了,哥哥带你去河边抓鱼,用新米煮鱼汤,好不好?“

林汐的眼睛亮起来,银铃在腕上晃得清脆:“要放好多姜,还要撒葱花!“

沈昭应着,转身去接王叔递来的米袋。

米香混着雨气钻进鼻腔,他突然想起昨夜林汐问“分开了怎么办“时,自己说要顺着银铃声找。

现在他得把该备的都备齐,把该挪的都挪高,这样就算真发了大水——他低头看了看林汐腕上的银铃,在雨里闪着细碎的光——他的小阿汐,总不会饿着,不会怕着。

“昭小子,“王叔挑起担子要走,又回头补了句,“镇上门市部的蜡烛也快卖空了,你要是去,记得捎几盒。“

沈昭应了声,把米袋扛上肩。

林汐跟在他身后,伸手要帮忙,却被他轻轻推开:“阿汐去把木雕鱼收进木箱,再拿块油布盖上。“

他望着院里那口大米缸,雨水正顺着缸沿往下淌。

等把米缸挪上二楼,等把蜡烛和盐巴买齐,等把该准备的都准备好——他摸了摸怀里的铜钱,又摸了摸腕上的银镯——就算洪水真来了,他也能护着阿汐,护着爹,像棵扎了根的树,风再大,雨再急,也不晃。

屋檐下的雨还在落,打在青石板上“叮咚“响。

沈昭抬头看了看天,云层压得更低了,像块浸了水的灰布。

他把米袋往肩上又垫了垫,转身对林汐笑:“阿汐,去把你那串银铃戴上,哥哥听着响,干活更得劲。“

沈昭把最后两袋米码在灶房角落时,雨丝已经顺着屋檐织成了帘。

他抹了把脸上的水,转身对蹲在门槛边的林汐道:“阿汐,哥哥去镇上买蜡烛和盐巴,你记着三件事。“

林汐正用布巾仔细擦拭木雕鱼,闻言立刻坐直身子,腕上银铃轻响:“哥哥说,阿汐都记着。“

“第一,“沈昭蹲下来与她平视,指腹蹭掉她鼻尖沾的炉灰,“爹要是咳得厉害,就把床头那盏铜灯点上,火光亮堂些他能舒服点。“他想起父亲方才又咳湿了半块帕子,喉结动了动,“第二,别去河边,水涨得快,石头滑。“

林汐用力点头,木雕鱼在膝头晃了晃:“阿汐就在屋前晒谷场玩,离门三步远。“

“第三......“沈昭伸手摸了摸她后颈的碎发,声音轻了些,“要是害怕,就把银铃摇响。

哥哥在镇上听着,走得再急也能寻着声回来。“

林汐突然扑进他怀里,带着灶火余温的小身子裹着粥香:“哥哥早点回来,阿汐给你留热粥。“

沈昭抱了抱她,把竹笠扣在她头上。

出门时回头望了眼,林汐正踮脚把木雕鱼放进木箱,油布角被风掀起,露出半尾朱红的鱼鳍——那是母亲用最后半块红绸裹的,说能替小阿汐挡灾。

镇上路比预想中难走。

沈昭踩着泥洼绕过三道冲垮的田埂,裤脚早糊满了褐泥。

门市部的木门“吱呀“一响,他立刻闻见浓重的樟脑味——柜台后堆着空了大半的蜡烛箱,王婶正往竹筐里塞最后几包盐巴。

“昭小子来得巧!“王婶擦了擦手,从柜台下摸出两盒蜡烛,“就剩这两盒了,刚有户人家来问,我给扣下了。“她指了指角落的麻袋,“盐巴也只剩半袋,你要的话一并拿走。“

沈昭数出铜钱时,指节因攥得太久泛着青白。

他想起林汐今早喝稀粥时舔了舔碗沿,想起父亲喝药时皱起的眉头——盐巴得省着用,蜡烛得省着点,可再省,也得让阿汐夜里看得见光。

等他提着装满蜡烛、盐巴和半袋红糖的竹篮往回赶时,日头已经坠到山尖。

雨丝裹着暮霭,把青石板路浸成了深灰色。

远远望见村口老槐树,他脚步突然加快——那棵树下,有个小小的身影正蹲在石墩上,竹笠歪在脑后,银铃随着雨丝轻晃。

“阿汐!“沈昭喊了一声,竹篮撞在腿上。

林汐猛地抬头,脸上的泥渍被雨水冲出两道白痕。

她扑过来时,他才看见她裤脚全湿了,沾着草屑和泥点:“哥哥!

爹方才突然喘不上气,我跑去找陈大夫了!“

沈昭的心跳漏了一拍,竹篮“咚“地落在地上。

他攥住林汐的手往屋里跑,掌心触到她冰凉的指尖:“现在怎样?

陈大夫怎么说?“

“陈大夫扎了针,“林汐跟着他跑,银铃撞得腕骨生疼,“说爹是痰堵了气道,喝了药现在睡下了。“她吸了吸鼻子,“我扶爹喝水时,把粥洒在被子上了......“

里屋传来均匀的呼吸声。

沈昭掀开门帘,见父亲半靠在床头,帕子搭在胸口,陈大夫正收拾药箱。“沈小子,“老大夫抬起浑浊的眼,“你爹这病拖不得,要是水真淹上来......“他没说完,摇了摇头把药单塞进沈昭手里,“这方子还能吊三天命,三天后......“

沈昭攥紧药单,指背青筋凸起:“谢谢您,陈大夫。“

陈大夫走后,林汐踮脚把药单压在桌角的砚台下。

沈昭蹲在床边替父亲掖被角,触到被单上的粥渍,又摸到父亲手背的温度——比今早更凉了。

他转身看向林汐,她正用布巾擦他带回来的红糖,发梢滴着水,鼻尖还沾着陈大夫药箱里的艾草香。

“哥哥,“林汐举着红糖跑过来,“我用新米煮甜粥好不好?

爹喝了肯定高兴。“

沈昭喉咙发紧,伸手把她沾着泥的脸捧在掌心:“阿汐今天真棒。“

林汐歪头笑,银铃在腕上晃成一串:“哥哥才棒,买了这么多好东西。“她指了指竹篮里的蜡烛,“晚上我要点两支,把屋子照得亮亮的,爹就不怕黑了。“

沈昭弯腰提起竹篮,转身时瞥见窗外的天色——云层像被泼了墨,沉甸甸压在山尖。

雨势比白天更急了,打在青石板上“噼啪“响,檐角的铜铃被风吹得乱撞,混着林汐的银铃,在潮湿的空气里织成一片细碎的响。

他突然想起祠堂里村长说的“明天晌午木船到“,想起林父枕头下那封血书。

可此刻他闻着灶房飘来的甜粥香,听着里屋父亲均匀的呼吸,看着林汐踮脚够灶台上的木勺——洪水也好,身世也好,都不如眼前这盏将要点亮的蜡烛重要。

“阿汐,“他蹲下来帮她添柴火,“等明早雨停了,哥哥教你扎木筏好不好?

咱们扎个大的,能坐得下爹,坐得下木雕鱼,坐得下所有的米和蜡烛。“

林汐眼睛亮起来,木勺碰在陶罐上“当“地一声:“还要扎个小筏子给木雕鱼!

它要是掉水里,能自己漂着等我们!“

沈昭笑着应了,抬头看向窗外。

雨还在下,把天地都浸成了青灰色。

可灶膛里的火正旺,把两人的影子投在墙上,叠成一大一小两个团。

他摸了摸腕上的银镯,又看了看林汐腕上的银铃——不管雨下多久,不管水涨多高,这两串响,总能把彼此拴得牢牢的。

深夜,沈昭在漏雨的屋檐下修木筏时,雨势突然又大了。

豆大的雨点砸在竹篾上,他抹了把脸上的水,抬头望了望天。

云层低得几乎要压到屋顶,像块浸饱了水的灰布,随时要往下淌。

他想起林汐方才抱着木雕鱼蜷在父亲脚边睡熟的模样,想起她睫毛上还沾着没擦净的泥点,手下的竹篾编得更紧了些。

后半夜,雨终于小了些。

沈昭抱着修好的木筏摸黑进屋时,林汐正趴在父亲床头打盹,银铃缠在父亲手指上——老人睡梦中仍攥着那串铃,像攥着最后一根浮木。

窗外,阴云仍未散。

雨脚在瓦当上歇了半宿,到卯时又淅淅沥沥落起来。

沈昭给父亲换了药,正蹲在灶前吹火,忽听得院外竹门“吱呀“一声。

林汐抱着木雕鱼从里屋跑出来,银铃在腕上撞出细碎的响:“哥哥,有人敲门!“

沈昭抹了把额角的汗,起身时瞥见廊下晾着的蓝布衫还在滴水。

他掀开草帘出去,就见私塾先生站在青石板上,灰布襕衫下摆沾着泥,竹笠边缘还在往下淌水。

“先生?“沈昭有些意外。

这先生在村东头教蒙学,往常只在每月初一上门给父亲送些药材,今日雨势未歇,倒比往日早了两日。

先生摘下竹笠,露出泛白的鬓角:“来瞧瞧林兄弟。“他抬眼扫过沈昭发顶未干的草屑,又看了看院里堆着的竹篾和半成型的木筏,目光顿了顿,“小昭,借一步说话。“

沈昭回头喊林汐:“阿汐去给爹换碗温水,记得用棉帕垫着碗沿。“

小女孩应了一声,抱着木雕鱼往屋里跑,银铃擦过门框时轻响,像一串被雨打湿的星子。

沈昭引着先生进了偏屋。

先生坐下前先掏出手帕擦了擦木凳,动作极轻,像怕惊着什么。

他从怀里摸出本边角发皱的《山海异志》,翻开某一页推到沈昭面前:“你看这处。“

泛黄的纸页上画着扭曲的云纹,旁注小楷:“阴云匝月,雨若悬绳,河伯欲醒,川泽为渊。“沈昭喉结动了动:“先生是说...“

“前日我去镇里卖字,听老船家说,上游的山溪断了流。“先生压低声音,指节叩了叩书页,“往年这时候该是涨春汛,可水势反常得很——你昨日修木筏,是不是也觉出不对?“

沈昭想起昨夜雨势骤大时,竹篾浸了水软得发黏,编到第三层时突然裂开道缝。

他攥紧了袖口:“村长说木船明日晌午到...“

“木船?“先生冷笑一声,“村长家的小儿子前日就带着铺盖去了镇北高地。“他伸手按住沈昭发颤的手背,“小昭,我教你读书时说过,人要信天,但更要信自己的眼睛。

你且看这雨——“他指向窗外,“下了七日,泥墙都泡软了,可河水涨得比雨还急。“

沈昭的指甲掐进掌心。

他想起昨日去河边提水,平日到脚踝的浅滩,如今已漫过小腿;想起林汐蹲在门槛上玩水,溅起的泥点里混着半片青螺壳,那是他上月在三里外的礁石缝里才寻到的。

“先生...“他声音发涩,“我爹的病...“

“我带了三贴续命膏。“先生从布囊里摸出个青瓷罐,“但你得先保住自己和阿汐。“他站起身,布衫下摆滴下两滴水,在泥地上洇成深褐的圆,“若真到了那一步——“他指了指沈昭腕上的银镯,“这对银器能换半船干粮,记住,阿汐比什么都金贵。“

送先生出门时,雨又密了些。

先生的竹笠刚转过巷口,沈昭就听见身后传来细碎的响动。

回头看,林汐正扒着门框,木雕鱼的尾巴从她臂弯里垂下来,沾了些灶灰。

“哥哥,“她仰着脸,睫毛上挂着雨珠,“先生说的河伯,是不是会把咱们的甜粥碗冲走?“

沈昭蹲下来,替她擦掉鼻尖的泥:“河伯不会冲碗,但哥哥要教阿汐学本事,这样就算哥哥不在,阿汐也能保护好自己。“

林汐歪头:“像上次你教我爬树?“

“比爬树更要紧。“沈昭牵她到院里,指着墙角的木筏,“若河水漫进来,咱们就抓着这个。

记住,要抓最粗的那根竹篾,双手交叉扣紧,像这样——“他示范着攥住竹条,指节发白。

林汐依样学,小手指勉强圈住竹篾:“要是木筏翻了呢?“

“往高处跑。“沈昭指向后山的老槐树,“看见那树杈上的红布没?

那是去年咱们挂的祈福带,你爬到红布上面,哥哥就能找到你。“

林汐忽然拽他的衣袖:“那哥哥呢?哥哥会不会也爬到红布上面?“

沈昭喉咙发紧,把她抱起来转了个圈。

银铃和银镯撞在一起,清响混着雨声:“哥哥会一直在阿汐头顶,比红布还高。“

午后,雨势稍歇。

沈昭把最后一捆干柴码进地窖,抬头见林汐正踮脚往布包里塞木雕鱼。

他蹲下来帮她系紧袋口:“阿汐,咱们去河边看看水涨了没?“

林汐眼睛亮起来:“我要带竹蜻蜓!

要是河水漫上来,我就用竹蜻蜓飞给哥哥看!“

沈昭笑着应了,替她戴上斗笠。

两人踩着湿滑的青石板出了门,风裹着泥腥味扑来,远处的山影被云遮得只剩一线模糊的青。

转过土地庙的墙角时,林汐突然拽他的衣角:“哥哥,你听——“

沈昭竖起耳朵。

除了雨打芭蕉的碎响,还有若有若无的“哗哗“声,像是什么庞然大物在闷吼。

他握紧林汐的手,斗笠边缘的雨丝落进领子里,凉得刺骨。

河就在前面了。

河风卷着湿冷的水雾劈面而来。

林汐的斗笠被吹得歪向一边,露出圆溜溜的眼睛——她望着平日清浅的河湾,此刻竟漫过了青石板砌的堤坝,浑浊的河水翻卷着泡沫,裹着断枝、破陶盆和半片竹席轰隆隆往下冲。

“哥哥,“她拽了拽沈昭的衣袖,小手指向水面漂着的红布,“那是不是王婶晒的被单?

上个月她还说要给我缝花兜兜呢。“

沈昭的喉结动了动。

他记得堤坝上原本刻着道浅痕,是去年汛期最高水位线,此刻河水已漫过那道痕半尺有余。

更让他心沉的是,河岸旁那株老柳树的半截树根原本露在外面,如今只看得见顶端的绿芽在水里挣扎。

“阿汐,“他蹲下来与她平视,声音尽量温和,“河水还会涨,可能会淹到咱们家的门槛。“

林汐歪头:“像上次暴雨天,雨水漫进灶房,把我的木碗冲去了柴堆后面?“

沈昭想起那日自己蹲在泥水里帮她找木碗,灶膛里的火映得她的小脸红扑扑的。

可此刻他望着河面翻涌的漩涡,喉间发紧:“比那厉害得多。

所以哥哥要带你收拾些要紧东西,万一......“他顿了顿,“万一要去后山躲一躲。“

林汐的手指绞着木雕鱼的尾巴:“那爹呢?

爹的药还在床头,还有他总摸的那个铜烟杆......“

“爹的药和烟杆都会带着。“沈昭摸了摸她发顶的湿发,“阿汐最乖了,帮哥哥一起收,好不好?“

小女孩重重点头,发梢的水珠溅在他手背上。

两人转身往家走时,沈昭瞥见堤坝下的青石板上有道新的水痕——比半个时辰前又涨了寸许。

回到家时,堂屋的泥墙正往下渗着水。

沈昭先去里屋看了看父亲——老人闭着眼,额角敷着湿帕,呼吸仍像破风箱般粗重。

他轻轻替父亲掖了掖被角,转身从床底拖出半旧的木箱。

“阿汐,把柜顶的粗布口袋拿下来。“他翻出两包干粮、半罐盐巴,又将先生给的青瓷药罐小心裹进旧布,“要装最耐放的东西,锅碗瓢盆就不带了。“

林汐踮脚取下口袋,转身时衣角扫到了墙根的旧木箱。“哗啦“一声,箱盖没扣紧,几页泛黄的纸笺滑了出来。

她蹲下去捡,一张褪色的画像从纸堆里掉出来——画中是个穿青衫的年轻男人,怀里抱着个三四岁的男孩,身后站着系蓝布围裙的妇人,眉眼与沈昭有七分相似。

“哥哥!“林汐举着画像跑过来,“这是爹吗?“

沈昭的手顿了顿。

那是父亲二十岁时在镇里画的小像,母亲还在时总收在箱底。

他接过画像,指腹抚过画中男人眼角的笑纹:“是爹。

那时候哥哥刚会走路,总拽他的裤脚要糖吃。“

林汐凑近看:“那娘呢?娘是不是也像画里这么好看?“

沈昭喉间发涩。

他记得母亲是在林汐出生那年得的热症,临终前攥着他的手说“要带好妹妹“。

后来父亲常对着这幅画发呆,直到去年冬天咳血不止,才再也没力气打开木箱。

“娘去了很远的地方,“他把画像轻轻放进布包最里层,“但她和爹一样,都希望阿汐平平安安的。“

林汐忽然从口袋里摸出块糖纸:“上次爹偷偷塞给我的糖,我没舍得吃。“她把糖纸小心夹在画像里,“等找到安全的地方,咱们就把糖纸摊开,当灯笼照路好不好?“

沈昭鼻子发酸,揉了揉她的发顶。

这时窗外传来“啪嗒啪嗒“的脚步声,比雨声更急更重。

林汐立刻扑进他怀里:“哥哥,是打更的刘叔吗?“

“别怕。“沈昭把她护在身后,刚掀开草帘,就见村卫阿福浑身滴着水撞进院子。

他的竹鞋沾满泥,腰间的铜铃被雨水泡得发绿,说话时气都喘不匀:“沈、沈兄弟!

上游水库...水库管涌了,县太爷派人来说...半个时辰内必须撤到后山!“

林汐的指甲掐进沈昭手背。

他望着阿福身后翻涌的乌云,听见远处传来闷雷般的轰鸣——那不是雷声,是洪水撕开堤坝的咆哮。

“阿福,“他声音稳得像块压舱石,“我爹走不动,麻烦你帮我背他。

阿汐的布包在这儿——“他把装着画像和药罐的口袋塞给林汐,“抓紧哥哥的衣角,不管发生什么都别松手。“

林汐用力点头,木雕鱼的尾巴从口袋里探出来,沾着灶灰的木鳍在雨里泛着暖黄。

院外的雷声更近了,混着此起彼伏的哭喊声。

沈昭望着墙角未完工的木筏,又看了看怀里的妹妹,突然弯腰把她扛上肩头——木筏或许能撑过急流,但此刻,他的后背才是最稳的船。

“咱们走。“他对阿福说,声音里带着破釜沉舟的狠劲,“赶在洪水封路前,爬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