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这孤还托吗?【求追求收藏】

刘备最近经常会做一些奇怪的梦,或许是因为思念已经亡去的兄弟的缘故,他总看见有两道人影在床榻前晃悠。

“冷……好冷。”

床榻上,刘备艰难的张了张嘴,抖个不停,气息已变的十分微弱。

自夷陵大败后,他的身子仿佛被掏空了似的,如一盏残灯随时都有熄灭的可能。

一旁侍候起居的宦官听到声音,连忙吩咐人又端进来几个火盆。

然后把门窗关的严严实实的,漏风的地方也被仔细的补起来。

感受到热流,刘备感觉舒服了许多,呼吸渐渐均匀。

但是一股强烈的困意袭来,很快他又开始做梦了。

刘备似乎又回到了夷陵,那里的一草一木他都很熟悉。

彼时,张南、冯习、傅肜、赵融、程畿都还沉浸在战胜吴军的喜悦中,脸上洋溢着笑容。

几乎所有人都相信,吴汉之战最终是由大汉取得胜利。

一抹亮光划破夜空,如同流星,接着越来越多,汇聚在一起化为滔天的火焰。

营帐被点燃了,整片树林被烈火包围,哀嚎的士卒在火中疯狂奔走。

刘备并没有表现的特别慌乱,战场厮杀受伤死亡在所难免。

从涿郡起兵开始,不管再大的失败他都能重新振作起来。

身边的亲卫与将军们聚在一起,紧紧护住他们的天子撤离。

乱军阵中,刘备看见吴将朱然阵斩张南,冯习被吴军乱刀砍死,傅肜只身断后……

远处的山坡上,一个中年将军静静的看着这一切,嘴角挂着一丝轻薄的笑意。

“陆逊小儿!”

刘备从噩梦中惊醒过来,此时他已满头大汗。

随后一张熟悉的面孔映入眼帘,正是丞相诸葛亮。

与之同来的,还有马良之弟马谡,马幼常。

“陛下勿忧,有叔至(陈到)镇守永安,吴军不敢犯境。”

诸葛亮目光满是担忧的拿起汗巾,细心的为刘备擦拭额头上的冷汗。

看着地上的火盆与紧闭的门窗,他突然想起临走时邓健的嘱咐。

于是对马谡说:“幼常,汝去把门窗都打开,火盆也撤走。”

马谡十分听话的拱了拱手,然后吩咐宦官将火盆丢出去,门窗重新打开。

一阵清风吹进来,屋内仿佛突然有了生气,呼吸的沉闷感也减轻了许多。

诸葛亮这个时候才终于明白为何邓健如此嘱托,老是这么闷着不通风,就是没病的人也受不了啊。

更何况刘备的身体本就不好,住久了只会加重病情。

如果邓健在这里的话,则可以为他们解释这个原因。

这是因为屋内不通风,又加了火盆,一氧化碳便会增多。

若论体质,六十一岁的刘备身体状况可能还比二十五岁的邓健要强的多。

但是因为生病体质虚弱,于是就越怕冷,火盆加的越多,一氧化碳就越多。

身体再好的人也扛不住。

烧炭自杀这一现象,在后世亦是很常见的事情。

刘备这时候也感觉自己的脑袋清醒了许多,没有那种昏昏沉沉的感觉

只是他的眼神突然变得寂寥,还有些忧伤,哀声长叹。

“孔明,朕悔不该不听你言怒而伐吴,不仅文进(张南)与休元(冯习)战死,还害得数万大汉儿郎葬身火海,若不是傅肜将军断后阻挡吴军,朕怕是早被孙桓小儿所擒。”

刘备的声音有些沙哑,像被敲碎的破锣,显然这段时间是饱受煎熬。

“你知道吗?朕在永安这段日子,每日都能听到外面的百姓在呼喊着他们亲人的名字,期盼着他们归来,可朕却无法回答……”

说到这里,刘备眼中流下两行浊泪,开始低声哭泣起来,哭的撕心裂肺。

其实不止是永安,整个川蜀都是如此。

诸葛亮亦在成都看到过这样的场景。

有百姓拿着死者生前的衣物站在原野间呼喊着亲人的魂魄,希望对方能得到安息。

有老人在喊儿子:“我儿——回来啊!”

有妻子在喊丈夫:“夫君——回来啊”

有稚童在喊父亲:“阿爹——回来啊!”

这一幕,每天都在重复,听的人心都要碎了。

诸葛亮鼻子也开始发酸,“都是臣没有劝住陛下,还请陛下好好调理身体,大汉与百姓离不开陛下啊。”

“孔明,错了就是错了,朕所犯的过错已经无法挽回,我愧对天下,愧对百姓。”

刘备此时已经心灰意冷,眼中也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诸葛亮心里猛然一沉,往日不管遭受多大的失败,刘备始终是百折不挠,连一句丧气话都没说过。

如今这番表现,已是说明心气已经散了,只怕是命不久矣。

幸亏来的及时!

“陛下,臣此来是为了……”

诸葛亮方要说出自己前来的目的时,刘备却是转头看向了一起来的马谡。

“幼常,你等都先下去吧,朕有要事与丞相商议。”

马谡脑中警觉起来,心中暗自揣测莫不是要言托孤大事?

不过他却不敢多说什么,只是拱手道:“唯。”

等内室没有外人,刘备才又问:“孔明,你观马谡之才如何?”

诸葛亮想到影片中的场景,直言不讳的说道:“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当需磨砺一番方可任用。”

这个评价倒是让刘备感觉有些意外,平日里马谡时常受到诸葛亮的照顾,足以说明对他的喜爱。

刘备本想趁机提醒一下,因为他觉得自己的身体快要不行了,有些事情要提前交代,比如托孤,比如马谡。

不想诸葛亮早已经看穿了马谡,心中不由欣慰了许多。

“军师果然慧眼识人,倒是朕多虑了,幼常虽然学识渊博,却是如那赵括一般,终是缺少实践经验,不可独任啊。”

诸葛亮听完刘备对马谡的论断,愈发佩服的五体投地了。

或许正是因为平日的马谡表现得太好太过听话,征南中的时候又有“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优异表现。

种种迹象表现出他是个人才,因此自己才把防守街亭的重任交给对方,顺便提携一下。

其实街亭这个地方易守难攻,只需要少数兵力就能让数万大军动弹不得。

哪怕是守不住,多防守一段时间也足够大军占据陇右,切断曹魏与凉州的关系。

得到凉州,就能拥有广袤的牧场,养殖大量的战马。

兴复汉室,指日可待!

可谁知道一向听话的马谡居然不知道哪根筋犯了,变得刚愎自用。

打乱了战前“当道下寨”的部署,这才败给了魏将张郃。

北伐最有希望成功的一次机会,就这么被马谡断送了。

诸葛亮既然已经提前预知了结局,那么便再也不会让马谡领军上战场了。

这不光是保护北伐大计,也是保护马谡。

不过当下最重要的是把邓健的事情说出来,恢复刘备的信心。

“陛下,幼常不可大用非臣所能洞察,乃另有其人,此人来自一千八百年后,正在成都以待陛下。”

一千八百年!

刘备正想着如何谈托孤大事,乍一听到这句话,有些难以置信的看向诸葛亮。

可是看了半天,察觉到对方脸上的表情不像是开玩笑。

加上自己对这位“鱼水之交”的信任,沉吟了好一会儿这才问道:“可知此人姓名,若真是来自一千八百年后,可有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