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大同易主

洪承畴没有按照多尔衮的意思退下,而是继续叩首。他的额头重重地磕在地上,发出沉闷的声响:“王爷,臣还有一言相告。”

“说。”多尔衮的声音冷冽如冰。

洪承畴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忧虑:“朱家太子不简单啊!他早就料到我们要突袭大沽口,所以才设下埋伏。这家伙绝对是威胁我大清的最大危机!”

多尔衮眉头微皱,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臣担心大同和北京会出事。”洪承畴用袖子擦了擦眼泪,声音带着几分哽咽,“之前臣主张放走朱慈炯和王永吉,现在看来是个错误。朱家太子必定已经做好了布置。”

帐内的气氛骤然凝重。范文程站在一旁,眉头紧锁。

“北京城?”多尔衮冷笑一声,语气中带着不屑,“一群投降的贰臣,也敢反抗天兵?如若不服,那就一个不留。”

“王爷不可啊!”洪承畴连忙阻止,他的声音因为激动而变得尖锐。

“放肆!”范文程厉声喝道,脸上露出愤怒的神色,“天兵所到之处,抗拒者当诛!这是规矩!”

洪承畴咬着牙,重重地叩了一个头。额头与地面接触的瞬间,他感到一阵钝痛:“王爷,北京确实是天下最繁荣的中心,万万不可屠城啊!就连流寇破城时都要装作秋毫无犯,我大清正义军威,岂能滥杀无辜?”

“你是在教本王做事?”多尔衮眼中寒光闪烁,语气中带着威胁。

洪承畴浑身一颤,冷汗顺着脸颊滑落。他深知多尔衮的手段,稍有不慎就是掉脑袋的事。可为了大清,他不得不说:“王爷,龙城百姓若敢抗拒,必是中了朱家太子的计谋。必须要除掉朱家那个太子,不是无辜百姓啊!”

“退下!”多尔衮挥了挥手,不耐烦地打断了他的话。

洪承畴不敢再多言,磕了个头后退出大帐。夜风吹过,他感到一阵彻骨的寒意。

帐内,范文程上前一步,脸上带着谄媚的笑容:“王爷,洪承畴想得太多了。大同的司马铭本就是个墙头草,龙城那些贰臣更是无兵无将,有什么可担心的?”

多尔衮沉默片刻,转头对多铎说道:“老十五,你去把从大沽口逃回来的人都圈起来,包括耿仲明。必须严密看管,消息不可外露。问清楚事情始末。”

“是。”多铎领命而去,脚步声渐渐远去。

多尔衮面色凝重地对范文程说:“你去见大明使团,就说耿仲明是擅自行动,本王仍愿与大明和亲。只是东莪还太年轻,需等十年。另外,大明需割让玄武九郡,每年进贡百万两银子。若答应这些条件,本王便与朱家太子在卫河会盟。”

“王爷,这待遇会不会太过宽松了?”范文程讨好地说道。

“不过是缓兵之计。”多尔衮冷冷道,目光深邃,“若能拿下北方,玄武九郡算什么?若能一统天下,又何必止步于此?但现在还不知大沽口到底如何,大同那边也未必安稳。”

多尔衮口中的大同城内正上演着一场血腥的厮杀。

司马铭率领家丁突然发难,与李自成留下监视的张天琳、柯天相部展开激战。城内喊杀声此起彼伏,刀光剑影中,鲜血染红了街道。那些原大同镇的明军爆发出惊人的战力,很快就占据了上风。

大同总兵衙门内,司马铭端坐在案几后,指着案上两颗血淋淋的人头。那是张天琳和柯天相的人头,鲜血还在滴落,在地上汇成一片暗红。

“原本以为敌军有多强悍,没想到不过如此。”司马铭冷笑着对骆修身说道,“早知道对手这么不堪一击,老子就不投降了!”

讽刺的是,张天琳还是司马铭的救命恩人。当初就是他在李自成面前为司马铭求情,如今却落得这般下场。

骆修身看着那两颗人头,背脊发凉。他强作镇定,说道:“总戎,千岁爷还有一道令旨要交给您。”

“拿来。”司马铭的声音中带着几分倨傲。

骆修身取出令旨,双手呈上。

司马铭打开一看,眉头立刻皱起:“千岁爷早料到满洲鞑子会来夺大同?不是说好借师助剿吗?”

“这是三月二十日千岁爷离京前的令旨。”骆修身解释道,声音平静。

“那时就预料到了?”司马铭的语气中带着几分惊讶。

“防人之心不可无。”骆修身缓缓道,“满鞑子兵强,大同虽坚,但经不起长期围困。在太行山设立根据地是明智之举。”

司马铭捋着胡子笑道:“骆指挥说得不对。围城哪有那么容易?”

说罢,司马铭领着骆修身来到大同城的城墙上,这座雄城,是他的底气所在。

司马铭轻抚着城墙上那些饱经风霜的青砖。这些特制的大青砖,每一块都比寻常城砖重上数倍,经过岁月的洗礼依然坚固如初。

“骆指挥。”司马铭缓缓开口,“你可知这城墙为何如此特别?”

骆修身仔细打量着城墙的轮廓,只见它不似寻常城池那般方正,而是如同齿轮般凹凸有致。“确实奇特,这般设计,想必大有深意。”

“不错。”司马铭眼中闪过一丝欣赏,“你看这五十二座马面敌台,每一座的位置都经过精心计算。”他指向其中一座敌台,“每座敌台上的火炮都能与相邻两座形成交叉火力,敌人若是强攻,必定会遭受三面夹击。”

骆修身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如此说来,这城防当真固若金汤。”

“这还只是表面。”司马铭迈步向前,示意骆修身跟上,“你再看这四座城门。”

城门处巍峨的建筑群映入眼帘,司马铭继续解释:“每座城门都有瓮城、箭楼、匾楼三重防护。就算城墙被攻破,只要瓮城在手,大同就不会陷落。”

“那边那座方正的建筑群,可是代王府?”骆修身指向东北角。

“正是。”司马铭点头,“那里如今被改造成皇城,城墙同样坚固异常。真到危急时刻,那就是我们的最后堡垒。”

司马铭目光扫过城外开阔地,“城外还有三座关城,北面的操场城、东面的东小城、南面的南小城,形成三关之势。再加上东西两翼的聚乐堡、高山堡...”

“这是一座真正的军事要塞。”骆修身由衷感叹。

司马铭冷笑一声,“满清想要围城?且不说他们有多少兵力。没有七八万大军,连外围都包不住。更何况数万大军要吃要喝,消耗惊人。我城内现有半年粮草,再收集些凑够一年,看鞑子能围多久!”他的话还未说完,就被急促的脚步声打断。

一名幕僚快步走来,脸上带着几分急色:“总戎,灵丘县传来塘报!”

“何事?”司马铭眉头微皱。

“新任三边总督王永吉和宣府总兵高第正护送新封云藩前来,约有五千人马。”

“新云藩?”司马铭的表情瞬间严肃起来,“是哪位?”

“据报是皇三子。”

这个消息让司马铭神色一凛,他立刻挺直了身子:“皇三子亲临,这可是大事。骆指挥,劳烦你去迎接一趟。本镇要坐镇城防,就委屈你走这一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