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人公 刘禅(shàn)

蜀汉末代皇帝,汉昭烈帝刘备之子,小名阿斗。景耀六年(公元 263 年),在魏国的进攻下,刘禅投降,受封“安乐公”,自此蜀汉灭亡。

在后人眼里,刘禅天资愚笨,胆小怕事,毫无作为和政绩,即使有诸葛亮这样出色的宰相辅佐都没用,因此后人戏称他为“扶不起的阿斗”。

“三好学生”刘阿斗

自古昏君的特征都很明显,不是才学不济,就是品德不佳,或者在这两项上都不过关。然而我们反观蜀后主刘禅的才学和品行,却似乎不够“对号入座”。

作为蜀国帝位的接班人,刘禅被寄予厚望,所受教育肯定是高品质的。文化课方面,用心良苦的刘备让颇有辩才的伊籍来教授刘禅《左传》,又让刘禅多读《汉书》《韩非子》《六韬》等书来增加见识,培养政治和军事才能。据说,诸葛亮亲自抄写书籍,而刘备在遗诏中交代,让刘禅把那些书都熟读、读透。而且马背上打江山的刘备也不忘给儿子安排体育课,让刘禅学习骑射,期盼他能做到文武双全。

刘禅也很争气,没让父亲失望,学习成果可以从诸葛亮对刘禅的两次评价中得到证明。在诸葛亮写的《与杜微书》中,他评价十八岁的刘禅天资聪颖,思维敏捷,与刘备一样仁爱,能够礼贤下士。按照这个评价来看,刘禅非但不愚笨,还是个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呢!

另外,在《三国志》中,刘备临终前写给刘禅的遗诏里提到了诸葛亮对刘禅的评价,说诸葛亮对另外一名臣子称赞刘禅是个很有智慧的人,未来前途一片光明,上升空间极大。这话并不是诸葛亮直接对刘备说的,而是由第三人转述给了刘备,可见这并不是诸葛亮的宽慰之词,更不是奉承之语。

能得到诸葛亮多次称赞的人,掰着指头都能数过来,刘禅正是其中一个。如果刘禅真如后世大多数评价的那样愚笨、昏庸、懦弱,那诸葛亮岂不是毫无识人之明了?很显然是说不过去的。以刘禅表现出的才学与品德,在他成为皇帝后,只要不学坏、不“长歪”,要当个表现中等偏上的帝王,是完全没问题的。可最终,他却留下个“扶不起”的愚名,只怕连一向神算的诸葛亮也只看到了开头,没猜到结局啊!

诸葛亮

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谨遵遗训保团结

在对待北伐魏国一事的态度上,刘禅展现了一定的容人之量与远见。世人往往对诸葛亮的“六出祁山”交口称赞,感叹他为复兴汉室江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却忽略了在大后方的刘禅也不容易。刘禅身为帝王,却事事要听从丞相命令,这样的容人之量,不是每个帝王都能做到的。

六祁山出

指诸葛亮出兵北伐曹魏的军事行动。史书上记载,诸葛亮北伐曹魏时只有两次出兵祁山,但历史演绎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说法是“六出祁山”。

在刘禅看来,常年北伐难免劳民伤财,他也曾劝说诸葛亮,却没有被采纳。虽然在北伐一事上,君臣之间有过摩擦,但刘禅最终还是选择了全力支持诸葛亮。因为当初刘备临终前给过他一个“八字真言”:一切按丞相说的办。再加上刘禅也明白自己刚刚继位,威信不足,处在权力中心的“老班子”还是习惯听命于丞相诸葛亮。如果他要硬碰硬,反而会闹得君臣不和,起了内讧。况且,刘禅清楚地知道,撇开“一心执着北伐”这一点,诸葛亮确实能力极强,其余事情都可以放心委托给诸葛亮。

等到刘禅年龄稍大后,诸葛亮更是为了兵事长期停留在汉中,很少回成都,把大后方留给了刘禅去治理。蜀汉多年来穷兵黩武,却没有怨声载道、民不聊生,可见刘禅这个“后勤保障”做得挺好。

穷兵黩武

意思是竭尽所有的兵力,任意发动战争。

例句:历史上穷兵黩武之人最后都逃不过世人的唾骂。

诸葛亮在前方打仗,要人要粮,刘禅从没说过一个“不”字。诸葛亮败了,刘禅也从不苛责,反而安慰他。战事一胜,刘禅就给诸葛亮恢复官职,态度真叫无可挑剔。一直到诸葛亮去世,刘禅才立刻叫停劳民伤财的北伐,采取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策略,慢慢恢复国力。

刘禅这个举动十分明智。一来刘备死时,蜀国就已是三国中最弱的一国;二来诸葛亮与老一辈将领不是死了,就是老了,蜀国军队的战斗力大不如前,继续北伐只是自寻死路。因此,在这一点上,刘禅的远见虽称不上惊世骇俗,却也不是昏庸无能者能做出的决策了。

在位多年有技巧

后世笑话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认为他有诸葛亮这种名臣辅佐,最后竟然还落了个亡国的下场,简直是烂泥扶不上墙。可事实上,在诸葛亮死后,刘禅稳坐了二十九年的皇位!刘禅在位四十一年,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没有诸葛亮辅佐的日子是占了大部分时间的。这说明刘禅做皇帝很有自己的一套招数。

比如刘禅在处理诸葛亮身后事上的表现,就可圈可点。刘备死前嘱咐刘禅要把诸葛亮当成父亲对待,刘禅也许难免心有怨言,但也做到了。诸葛亮死后,刘禅也没有像许多终于摆脱权臣控制的皇帝那样“算总账”,反而伤心欲绝地痛哭,率领百官出城迎回诸葛亮的棺柩。当时有大臣上书说诸葛亮的坏话,刘禅还毫不犹豫地将其处死,不容许有人在诸葛亮死后多嘴多舌,并且继续重用诸葛亮提拔的人才,大大展现了他跟父亲刘备同样宽容仁爱的一面。

对于为诸葛亮建庙一事,刘禅最初是拒绝的,可看了臣子有理有据的上表后,还是听从了良言,选择了最得体也最得人心的处理方式。先不说对于诸葛亮的死,他的痛哭有几分真情,几分做戏,至少他明白,如果在这时“清算”诸葛亮,虽然得了一时痛快,却很容易让从父辈起就效力蜀国的老臣们寒心。唯有厚待诸葛亮,他才能提高自己的个人魅力,团结臣子,保持君臣一心。

除此之外,刘禅趁此机会进行的政局改革,更是体现了他不俗的政治才能。诸葛亮在世时,凡事亲力亲为,只要打人板子判到二十下以上,都得请示他这个大丞相。全国大小事宜都要由诸葛亮过问一遍才能实行,不仅使帝权旁落,丞相独大,还让行政效率大大降低。刘禅早就察觉到这一弊病,所以在诸葛亮死后,他废除了丞相制,改为重用费祎和蒋琬这两位大臣,让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牵制,进而加强皇权。

蒋琬死后,刘禅又将下放的权力收回,由自己直接掌控蜀国的军政大权,一直掌管了十九年,实行与民休息,社会安定,直到蜀国灭亡。这不动干戈就完成中央集权的手段,还有执政十九年的本领,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乐不思蜀”不怪他

那为什么刘禅在历史上的名声这么臭呢?这得说到让他背上最大骂名的“乐不思蜀”一事。

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典故发生在刘禅投降魏国后,司马昭宴请刘禅,刻意安排了蜀国的节目来试探刘禅。刘禅身旁的蜀国大臣看到后都难过地哭了,只有刘禅还嘻嘻哈哈的。司马昭问刘禅想不想回自己的属地去,刘禅回答说:“此间乐,不思蜀(我在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因此,世人都认为刘禅没心没肺,而投降魏国也是因为他贪生怕死。

但刘禅真是这样的人吗?

《三国志》中记载,刘禅投降时,并没有把自己当作亡国之君。他依旧保持帝王的风范,连敌国的大臣都赞叹他的骨气。试问历史上有几个亡国之君在投降时不是狼狈不堪的?能得到敌国大臣的敬佩,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但刘禅做到了。

他所上的投降书,行文中也有从容之态,并将重点落在了“保全百姓性命”上。刘禅完全可以下令让军民抵抗到最后,多当一天皇帝是一天,最后再投降,也一样不会死。但因为爱民,他选择了投降,就是不想让百姓受到伤害。

乐不思蜀

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的环境中去。含贬义。例句:他玩游戏玩得乐不思蜀,都忘了要早点儿回家写作业。

刘禅投降之后,带着一众蜀国大臣入魏。虽然他被封为“安乐公”,却深知自己和大臣们可能随时都会被灭口。为了保全自己与其他蜀国大臣的性命,在面对司马昭的试探时,他只能装傻充愣,表现出自己没心没肺。《三国志集解》中解说,刘禅思念蜀国是司马昭不想听到的,所以当听到刘禅回答的是“此间乐,不思蜀”后,司马昭大为放心,也不想着迫害他了。

如果刘禅不自毁形象,可能只怕就要和东吴的废帝孙皓一样,被司马氏毒杀了。刘禅的心态极其豁达,既来之则安之,平平淡淡地把自己的余生走完,真是亡国之君中的幸运儿了。

总结刘禅的一生,他当过“三好学生”,缔造过安稳的蜀国,也在亡国时刻尽到了君主保护百姓的责任。如果生在太平盛世,刘禅应该会是个“业绩不错”的君主,只怪时事和命运没能给他茁壮成长的机会,也怪他父亲的盛名太过,一对比,就显得他格外不济。

“扶不起”这顶帽子,对刘禅来说实在有点儿冤枉啊。

司马昭

三国时期曹魏的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公元 265 年,他病逝数月后,他的儿子司马炎取代曹魏称帝,建立了西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