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岩石上的村庄

这里就好像一座天然的鸟窝,地处云贵高原上,四处是岩石,岩山,将这个庄子围绕起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总是那样的让人惊叹,无论春夏秋冬,这里的风景总是那样让人感叹。除了中间的一座岩山有些低一点,正好它的边两低处,为这个村子留出了前后两条路,前方和后方。

前方的去处都是山峰间隔之间的空余地块,因为地势高,加上水源少,这个方向大部分都是种植包谷,油菜等农作物,当然了也是庄子里的人去往镇上的首选。后方的路是通往山下,之前干水的时候,每家每户都要从后面,绕一大圈到山脚下挑水,背水来吃;幸好山下有一处泉水冒出,它淡淡的从山脚下冒出,夏天凉爽,冬日暖温,就这样静静流淌,数不清的春秋岁月里,它哺育着这个山上的村民一代又一代,所以在这眼泉水的脚下,是一梯又一梯的稻田。

村子的来源说是某个朝代里以某位“王”姓大臣因战争需要来到这边抵御敌人,后面就留在这里安顿下来,所以这里大部分村民都是王姓,当然也有其他姓氏,不过现如今以“王”“罗”“韦”三个姓氏呈阶梯式分布,余下有马氏,伍氏等其他姓。当然了,这个村子的来源虽有待考量,不过之前有一位王姓的知识分子,一个老党员,也是村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去收集资料,并撰写王氏族谱,几乎王姓家族每户一本,具体到每个王氏分支。族谱里面提到一个说法,因为当时打仗的时候,王氏的祖先跑到萝卜地里躲避敌人,就要被敌人发现的时候,当时正好好多野鸡飞了出来,干扰敌人的视线,所以没有被发现,而后那些野鸡都被敌人绞杀,鲜血染红了整片萝卜地……后面为了纪念救命之恩,王氏的后人就不再吃胡萝卜和野鸡,或许王氏后人也会口耳相传,但经过一代代,直到这本族谱的出现,大部分人才知晓这些事。

这里的宗族体系在某种意义上也算是严格,偶尔几年王氏族人会集体祭祖,当然,韦氏,罗氏也不例外,这里的子子孙孙出门打工找了钱回来,经济允许的情况下,由族中的伯伯辈提议,年轻人出钱出力,都会给祖先立碑祭祖。作为第一大氏族,王氏的祭碑自然是最早立起来的,而后是其他姓氏……

这个村在七八十年代也算是不小的山村,在贵州,由于地势高低不平,大部分都是十几家,甚至几家聚集在一块,不过这里七八十年代已然是几十家聚集,然后不断发展,后面响应毛主席“人多力量大”的号召,经过两三代人繁衍生息,这里家户已然过百,这里几乎都是布依族人,也是十里八乡文明的杂技之乡,布依民族本身就是身怀绝技的民族,在这里,不论男女老少,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那么一两个绝技,小孩更是从小培养,或是在山间野地,或是在放牛割草时,亦或是播种田间休息,也或是山上采药是,都可以借助环境耍那么一两个“武功”,田间放牛娃可以一起叠罗汉,山上采药的阿哥可以在树枝上“倒挂金钩”,田边播种的阿姐也可以拿起几坨泥巴甩圈圈,既是田间也是做乐……

当然了,这里老少妇孺都喜欢唱山歌,老人用布依语唱的一声声“狃艿”里暗含着这里布依族人对美好幸福生活的祝福和远景,对于年前的阿哥阿姐来说就不限范围了,有找寻心仪对象时的羞涩,也有两方对唱时那股好胜之风,也有祝愿家园生活美好的向往……对于孩童来说,大抵记得些句“毛主席终于来到咱俩郎荡~”,“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这里的土地贫瘠,土地很少,大部分还是开荒山坡来种植,甚至去到离家十几里的地方耕种,在七八十年代,每家每户七八个兄弟姊妹也是常态,虽然人多力量大,但环境艰苦。好在这里人口相交其他村庄稍多一点,随着国家发展,得益在这里建了一所学校,为这附近的孩子提供了上学认字的机会,在那个年代,上学是要交费的,在一家七八个兄弟姐妹里,一般阿姐阿妹很少有上学的机会,大部分是兄弟去读书,但是这里大部分都是贫困人家,一般兄弟几个,都是上了一二年级之后就辍学回家耕种,或是外出打工,至多读到三四年级就被家中老人叫回家,一方面是家里供不上,毕竟人口多,另一方面老人总是认为“个个读书难道去当官吗?”以此叫回家来。但好在村大人口多,这里每一批或者一代总是会有几个优秀出挑的人,第一批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个王氏老党员,撰写王氏族谱的那个老人家,也有人说,还有另一个王氏子弟,听说比他还有优秀,是小天才,可惜天不留才,少时因病离世了,不过后面每一批读书的总会出现个别优秀的人,同一批五六个,总是会有一个两个突出的,当然了,余下的都是外出务工,直到今天,村里的每一代人的发展几乎维持在这个循环里。

这里既是偏远地区,也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一直到维持着所以传统的生活方式,后来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村民们的住所也从传统泥瓦楼,慢慢变成小平房,衣着也从布依服饰变成衬衫,和短袖,生活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不变的也有很多,比如这里不过清明节,更多的是三月三去烧香挂纸祭奠亲人,当然了,也会吃“甘荇”即所谓的清明粑,还会用糯米花,一种草本植物,染黄糯米,或者用板蓝根叶子去染红糯米,用枫香叶染黑糯米等彩色糯米饭,此外,还有四月八,六月六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满满皆是,这些这节日不尽是小时的美味,也是青年离家的思念,更是中年对家人的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