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步与虚幻:近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潮研究
- 孙自胜
- 3673字
- 2025-04-29 20:31:40
导言
一 近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潮研究简况
近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潮是伴随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的。20世纪初期,作为一种进步的思想潮流,其学派众多、思想庞杂,曾在中国社会中上层广泛流行。随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兴起,其虚幻性凸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中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历史现象和思想政治学说,学界的研究一直在持续着。特别自新时期以来,人们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对各个社会主义流派都开展了研究。他们在还原那段社会主义思潮的历史真实、厘清其思想脉络,以及探讨其时代启示等方面,都做了深入的发掘。
(一)国内研究状况
1.20世纪前半叶,对社会主义思潮的初步探讨。20世纪初开始,伴随着西学东进,无政府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民生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等多种社会主义学说传入中国,政治思想界掀起了对社会主义的译介、传播和论战热潮。到30年代,持各种立场研究社会主义思潮的专著开始出现。诸如,毛一波的《社会主义批判》(1928),先期以章节形式发表在《国民日报》上,后汇编成册。该文坚持无政府主义立场,既维护社会主义的进步性,又对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各社会主义进行了批判。同样持无政府主义立场的瞿任侠发表《无政府主义研究》一文(1929),对流传于世界范围的无政府主义进行了细致的论述。该文既表达了对无政府主义的同情,也同时指出无政府主义是违背社会进化的,是对社会前途的空想。吴黎平是比较早用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主义思潮的,他的《社会主义史》(1930),对传播科学社会主义、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鼓舞人们的斗志起了很好的作用。而沈嗣庄(1934)则以基督教为出发点来谈论社会主义,阐述了基督教和社会主义的调和。
2.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末,对近代社会主义思潮的研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新中国成立之前,受到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随着其他社会主义的式微,科学社会主义占据主流地位,学界对其他社会主义的研究也没有起色。出于构建三民主义和新民主主义文化的需要,主要集中于对三民主义的研究和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关于社会主义思潮的研究相对沉寂,几乎没有重量级的研究成果。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受苏联社会主义观和意识形态斗争的影响,科学社会主义之外的社会主义思潮研究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到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学界结合当时政治斗争的需要,曾经收集整理过民国时期无政府主义的资料,从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的角度,对五四时期的无政府主义思潮,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论战等问题进行了批判研究,诸如《无政府主义批判》(1958)、《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反对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1960)等。
3.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对近代社会主义思潮的研究重新兴起。首先,曹宗安发表《无政府主义纵横谈》(1981),高放发表《社会主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1982),徐善广、柳剑平发表《中国无政府主义史》(1989)等,对孙中山的民生社会主义、周作人的新村主义和王光祈的工读互助主义、刘师复的无政府主义、张东荪的基尔特社会主义、江亢虎的社会民主主义等进行了梳理,但主要目的在于辅助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其次,蒋俊、李兴芝发表《中国近代的无政府主义思潮》(1987)、戴清亮等发表《社会主义学说史》(1987)、王兰垣发表《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史》(1991)、徐觉哉发表《社会主义流派史》(1999)等,开展了社会主义史的汇编研究。这些研究主要对五四运动以后社会主义思潮的发展情况进行史学描述,仍然局限于重点论述科学社会主义的传播和发展。台湾学者蔡国裕的《一九二零年代初期中国社会主义论战》(1988)等,再现了社会主义思潮广泛传播的情况,其史料比较翔实,但仍缺乏宏观上的分析。再次,杨奎松发表《海市蜃楼与大漠绿洲——中国近代社会主义思潮研究》(1991)、皮明庥发表《中国近代社会主义思潮觅踪》(1991)、陶季邑发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派与社会主义思潮》(1997)、胡庆云发表《无政府主义思想史》(1994)、徐行发表《近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潮与社会改造》(1999)等,比较全面地介绍了五四运动以后流行的社会主义流派,基本厘清了近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潮的线索,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兴起及其他社会主义的衰落做了分析研究。
4.21世纪初至今,社会主义思潮研究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首先,侧重对无政府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的分类研究。李怡发表《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潮与中国传统文化》(2001)、孟庆澍发表《无政府主义与五四新文化》(2006)、李存光《无政府主义批判:克鲁泡特金在中国》(2009)等,通过梳理无政府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兴废状况,探究了外来思想文化潮流对中国思想文化的渗透、衍化、流变和融合。刘书林发表《论民主社会主义思潮》(2004)、周新城发表《民主社会主义思潮评析》(2008)等,直面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潮,通观了近代以来的民主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等非主流的社会主义流派。郑大华发表《民国思想史论(续集)》(2010),对近代社会主义思潮与其他各种社会思潮的互动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近代社会主义思潮和民族主义思潮相融合,并分析了近代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还有,从宏观叙事深入到对民国时期社会主义思潮基本观点的深入研究。以主要人物为线索,对师复、江亢虎、朱执信、张东荪等进行研究,甚至一些非主流社会主义者也被纳入研究视野,诸如对宋教仁、戴季陶、胡汉民等与社会主义关系的研究。鲁法芹发表的《〈东方杂志〉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2014),从《东方杂志》历任主编和作者群体这批“松散的自由主义者”的视角来“旧话重提”,围绕在《东方杂志》周围的知识分子对社会主义的解读进行了阐释。为了全面了解近代思想界,由国家社科基金出版资助的《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2015)将近代主要社会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收入其中,对我们进一步了解研究民国时期社会主义思潮提供了一份弥足珍贵的资料。新近出版的研究成果主要有朱美荣发表的《比较与鉴别:五四时期社会主义思潮流派研究》(2018),其以历史文献资料为依据,研究了五四时期对中国影响较大的新村主义、基尔特主义、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四大社会主义思潮,并对这几种思潮的背景、观点及发展历程进行了比较和鉴别,再现了当时不同思潮之间的理论交锋。王先俊发表的《清末民初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2021),介绍了在西学东渐的大潮中,国人是如何初识社会主义,分析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无政府主义者、清末留日学生等不同群体与社会主义传播的关系,厘清了中国社会主义传播史的脉络进程,揭示了清末民初社会主义传播的基本特征和历史地位。
(二)国外研究概览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由于冷战和意识形态的分歧,西方对近代中国社会主义问题基本上没有涉及。
自20世纪60年代中苏分裂开始,西方学者才逐渐对中国近代问题给予关注,社会主义问题也纳入他们的视野。总体上看,西方学者对民国时期社会主义思潮的研究比较庞杂零碎,主要关注的是无政府主义,且大都站在“外因决定论”立场上,主要围绕对中国共产党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而展开。美国学者莫里斯·迈斯纳通过研究毛泽东探讨了民国无政府主义思想。在《李大钊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1967)一书中,他通过对青年毛泽东的研究,不同程度地涉及中国近代的无政府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中国的废与兴。当时哈佛大学的史华慈和施拉姆等亦基本如此。费正清的《剑桥中华民国史》(1983)认为,中国早期的无政府主义是革命的虚无主义,辛亥革命后的无政府主义和中国社会党是中国激进主义,并指出他们的主要贡献不是在理论上,而是在教育宣传和社会实践上面,这种实践对包括毛泽东在内的马克思主义者都有很大的影响。在日本学界,西村成雄的《中国的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1991),从民主主义角度论述了中国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对近代中国的关注再次兴起。美国学者阿里夫·德里克在《中国革命中的无政府主义》(2006年中文版)中揭示了无政府主义自晚清传入中国直到20世纪40年代最终消亡的历史轨迹,把无政府主义置于中国激进主义发展的线索中加以考察,充分论述了无政府主义在中国革命话语形成、革命思想建构和推动社会革命运动上所做的贡献。韩国学者曹世铉的《清末民初无政府派的文化思想》(2003)认为,近代中国的无政府主义是进化论和科学主义的产物。日本学者石川祯浩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史》(2007年中文版),在论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兼顾分析了中国托派思想和各社会主义思潮。
从上述学术界研究情况来看,国内学界主要从史学角度,对民国时期社会主义思潮进行史料梳理分析,资料比较翔实,角度也多种多样,论证也比较充分。当前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层面,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应对当前各种社会思潮的方法论方面,风头正劲。民国时期社会主义思潮提出的救世方案由于缺乏正确世界观的指导和脱离中国实际而陷入空想,而其信仰的民主、平等、自由等理念,对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还是大有裨益的。还应该指出,从国外学者的研究来看,他们对近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潮的研究尽管比较零散,但视角比较新颖,对社会主义思潮的把握亦有一定的深度,为进一步研究近代社会主义思潮的当代价值能提供一些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