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清代诗社的社诗总集
诗人结社所得诗歌总集,统称“社诗总集”,简称“社集”。诗社集会有时也称作“社集”,指的是社集活动。一个名称,两种用法,因有语境有指向而不易造成概念混淆。清人另有“社草”的提法,指的也是结社集会所留存的诗稿,但不分别集和总集。社诗总集,由诸位社员的诗作汇集而成,但组合方式不止一种。按照诗社或总集的初始概念,社诗总集至少收录两位诗人的作品。社诗总集是清代诗社研究的重要线索和文本依据,其体式与结构也展示了清代丰富多变的结社方式。清代社诗总集对元初《月泉吟社》有所承袭,结社方式也受其影响。《红犀馆诗课》是晚清时期浙东地区“红犀馆诗课”的社诗总集,形制规范完备,颇具普遍意义和探究空间,所录诗歌作品亦深刻反映时代与环境。清代诗歌总集数量繁多,其中以“同声”命名的同声集,是诗坛同声唱和现象的一个个缩影。相应的同声社此起彼伏,引人注目。胡凤丹《皖江同声集》《鄂渚同声集》《榕城同声集》的编纂与刊刻,基于明清以来诗社的高度发展,体现了同声社在同治、光绪阶段的成熟状态。本章讨论社诗总集的规准与清代结社方式的多样性表现,同时也关注清代同声唱和现象在同声社创设、同声集编纂等方面的推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