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成熟方案

“你就是宋文兴啊,果然很年轻。”

当宋文兴上前和吴海龄握手的时候,对方打量了他一眼,随即微笑着问道。

吴海龄年逾五十,身材偏瘦,双目格外有神。

“您认识我?”

“我之前就听我们所的王主任说过你,他上次来011基地对你成功仿制出300M钢的事情做过调研,回来后,在所里做了相关的报告,他对你的研究成果大加赞扬,认为你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年轻人才!”

“王主任他过誉了。”

“不过誉,仿制300M钢材的事情困扰了我们所这帮老家伙好几年了,炼了十几炉钢都没成功,你也算帮我们解决了大问题。”

“好吧。”宋文兴闻言笑了笑。

而一旁的秦明看到两人热情的交谈,眉头微微皱了一下……

“我们这次来,是本着为设计所等兄弟单位服务,为改进空军装备服务的,希望咱们能借着这次机会,齐心协力,共同合作,早日完成这个项目!”

吴海龄面带微笑的说道。

“吴主任,其实这个项目的文件下达后,我们所也是非常重视的,尤其是我们科的宋副主任,他已经向所里立下了军令状,要用半个月的时间,就把样品做出来……”

秦明这个时候突然插了一句。

“额……”

秦明话声一落,吴海龄和同来的几个621所的技术人员顿时一愣,脸上闪过一抹尴尬。

“是这样的,对于TC11钛合金的应用工作,我之前的时候,确实做过一些研究,所以自己琢磨出了一套热处理的工艺。”宋文兴微微一笑,接着说道:

“当然了,我本人对于钛合金尤其是TC11合金了解并不算深入,所以我的这套热处理工艺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和缺陷,估计成品想要达到理想的设计标准,是很困难的。”

“呵呵,原来如此。”

吴海龄闻言,顿时露出了笑容。

“希望以后吴主任能多多指导。”宋文兴又补充了一句。

“应该的!”吴海龄点点头,说道:“其实我来这里之前,也已经准备了一套工艺方案,上午在你们总部和二所的同志见面后,他们表示也会拿出一套TC11钛合金的热处理方案出来……”

“额……”

听到这里,秦明顿时愣住了。

他没有想到,这次居然真的让宋文兴说中了。

对于一个联合研发的科研项目,尤其是其中的科研单位比较多的时候,最开始往往是有多套方案的。

虽然说按照部里的要求是联合开发,但各个合作单位的负责任人也都会暗中较劲的,彼此都会拿出一个初步的样品方案。

尤其是那些在航空领域工作了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人来说,他们一直都没有亮眼的,能拿的出手的科研成果,内心自然是浮躁的。

国家级的重点科研项目可能与他们无缘,但对于这种部里下达的科研任务,依旧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倘若能借着这样一个项目获得部里或者国家的大奖,这将会极大的改变他们的人生。

只有初步的几个方案全部失败后,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联合研发’。

所以只要是参与的单位,或多或少会带来自己的一些‘私货’。

秦明之前一直研究所的基层工作,他自然不了解这其中的一些潜规则。

但宋文兴前世可是名副其实的副总设计师,接触过很多部里甚至国家级的重点科研项目,经验和阅历自然丰富的多。

“方案越多越好,这样咱们就可以多线进行突破,也便于日后的积累经验,取长补短,加快研发的进度。”宋文兴说道。

“对,小宋说的很对。”吴海龄微笑着点了点头。

虽然宋文兴的名气已经传到了621所,但吴海龄根本就没把他当成对手。

要知道,金属材料虽然在某些方面有共通之处,但高强度钢和钛合金却是完全不同的材料领域。

吴海龄从事钛合金领域的研究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了,而且他这次带来的α+β热处理锻造工艺,也是经过他们科室曹主任指点过的,有着很深的技术经验积淀。

“那既然咱们双方都信心十足,那明天等云马厂,安大厂和二所的同志到来,咱们就一起签合同吧。”

吴炳林这个时候说道。

“没问题。”吴海龄点点头,随即说道:“下午的话,我们还打算去安大铸造厂看看,听说这个厂子的各种铸造设备都非常的先进,也是咱们这次合作的单位之一……”

“这个好说,我马上就去给你们安排车。”

“那就谢谢了。”

“客气,都是兄弟单位,这是应该的。”

随后,吴炳林领着621所的一行人离开了会议室。

宋文兴和秦明也跟着出去,一直把他们送出了一所的门口。

这次621所的人来基地,是住在云马厂的招待所的。

明天等合同签完之后,TC11合金应用研发项目就会正式是开始。

所以宋文兴现在就要尽快的把全套工艺方案做出来。

前几天的时候,他就已经写好了一份TC11钛合金的BRCT热处理的工艺方案,而今天,他准备绘制伞舱梁的图纸。

因为材质发生了变化,所以原来的伞舱梁也必须要重新进行设计。

如何在保证各项性能指标不变的前提下,尽量减轻部件的重量,这是需要进行一些计算和分析的。

这涉及到飞机结构的设计与仿真,在结构设计与仿真方面,航空器需要在各种飞行条件下保持强度和稳定性。

宋文兴前世设计飞机部件,使用工程工作站和有限元分析(FEA)软件,如Abaqus、ANSYS Mechanical等,来评估材料和结构的应力、变形和断裂风险,确保设计的可靠性。

但在这个年头,是根本没有这些软件的,甚至在国内,也没有一家航空科研单位使用CAD这样的设计软件,基本都是手工绘图,而计算则使用的还是晶体管计算机。

011基地这边只有一个X2机和DJS-7计算机,这些都是晶体管式的小机器,对于当前的设计工作来说,只能算是够用,但如果将来想要研发更为先进的机型,那就需要更为先进的计算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