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竹·东胡·令支·屠何史
- 李德山 李路
- 4281字
- 2025-04-28 11:23:01
卷一 通史
第一章 孤竹国的建立
一 孤竹的族源及族称
1.孤竹国的族源
“孤竹” 一词,在文献里最早出现在《逸周书》 中,按《逸周书·王会解第五十九》:“孤竹距虚,不令支玄貘,不屠何青熊,东胡黄罴,山戎戎菽。” 孔晁注云:“孤竹,东北夷。”[1] 《逸周书·王会解第五十九》 讲述的是西周初年成周之会的经过,会中来朝贺的各民族按照其所处方位坐在一起,并缴纳贡品。按孔晁注:“不令支,皆东北夷……不屠何,亦东北夷也……东胡,东北夷”[2],玄貘、屠何、东胡等民族都是东北夷,孤竹与他们坐在一起,说明孤竹应该是在西周时期居住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支东夷分支。
相关的史料和论述也多支持这一论述,如按《山海经·海外北经》:“北海有素兽,状如马,名曰蛩蛩”,郭璞注云:“蛩蛩,距虚也。一走百里。” 《逸周书》 孔晁注云:“距虚,野兽,驴骡之属。”[3]这说明距虚是先秦时期传说中存在于北海附近的外形似马的一种奇兽,孤竹在成周之会上向周王进献了距虚,而距虚产自北海,说明孤竹在先秦时期当居住于北海附近。北海,按《山海经·海内经》:“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曰朝鲜。” 这里显然记载的是先秦时期古朝鲜国的地理位置,东海所指当为今日本海,北海所指当为今渤海海域,所谓的“北海有素兽”,指的应该就是在当时的渤海海滨地区出产有距虚这种兽类。又按《吕氏春秋·不广》:“北方有兽,名曰蹶,鼠前而兔后,趋则跲,走则颠,常为蛩蛩距虚取甘草以与之。蹶有患害也,蛩蛩距虚必负而走。” 这里的“蹶” 与距虚一同生活在北方地区,因此距虚的分布范围很有可能是在今渤海北部海滨地区,即今辽宁省西南部,那么进献了距虚的孤竹,在先秦时期也很有可能是生活在这里的。先秦时期活动在这里的民族大多都是东夷族系的分支民族,是居住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夷人,孤竹生活在这里,说明孤竹与当地的其他民族一样是东北夷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尽管在史料记载中孤竹最早出现于记录西周史事的《逸周书》中,但孤竹国并不是西周时期才建立的,在商代的青铜器铭文中即已经出现了“孤竹” 字样。如1973年辽宁省喀左县北洞村发现的一处殷代遗址中,出土有5件肩上饰圆涡纹青铜器,可断为商代晚期遗存,其中的2号罍上有六字铭文,可楷写为:“父丁,孤竹,亚微。”[4]按金耀先生的考证,该铭文可释意为“孤竹君亚微为其父叫作丁的所做的铜罍”[5],这充分证明,孤竹国在殷商时期就已经建立了。
据《史记·殷本纪》 记载:“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 这里的契相传为殷商始祖,目夷氏指的就是孤竹,与商同为子姓国,其起源与商是一致的,是殷商的亲属民族。[6]目前发掘的殷墟甲骨文中亦常见“竹” 字,多用为人名。[7]如“……竹侯” ( 《合集》3324)[8]、“己亥卜,贞:竹来以召方,于大乙” ( 《小屯》 1116)、“壬辰卜,扶。令竹……” ( 《后》 下·27·10) 等,皆可作人名解,指的就是孤竹国的人。从《合集》 等引文中看,孤竹在殷商时期应该是一个侯国,在历史上也与商王朝的关系非常密切。殷商出自东夷,因此,从国家层面来看,孤竹是商的同姓诸侯国,从民族层面来看,孤竹是商的亲属民族,因此孤竹源出东夷,应该是一个可以下结论的事情了。
2.孤竹的族称
“孤竹” 之名,目前学界有很多种说法,一种比较有影响力的观点是认为“竹” 在这里是指用以记事的竹简或木简,又因孤竹之“孤” 又常作“觚”,按《急就篇》 颜师古注:“觚者,学书之牍,或以记事,削木为之”[9],故而“孤” 和“竹” 都是书写用的简牍,孤竹之名也是由此而来,从而说明孤竹是一个文化发达的民族。[10]但根本性的问题在于,竹简这种书写工具,依据现有的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也要在战国时期,商周时期并无发现。西周时虽有周公在 《多士》 里说 “惟殷仙人,有典有册”,从而说明殷商时期存在文字记载的典籍,且甲骨文、金文中也都有“册” 字,从字形上看就是用竹木简编联的古书,因此一般我们认为商周时期是存在用竹木简编联的古书的,只是没有留存下来或还未被发现,但在商周时期的文字中,“册” 与 “孤”“觚” “竹” 绝不能等同。
在甲骨卜辞中的“竹”字,通常写作“”,“像竹子枝叶下垂之形,即后世之竹子……可见商代已有竹子”[11]。1973年,辽宁喀左县曾出土孤竹倒数第二世王亚微铭文青铜罍,其中“竹”字的写法与甲骨卜辞一致(见图1),说明“竹”字在商周时期的本意就是竹子这种植物。甲骨卜辞中多见以“竹”为人名者,然并无以竹指代简牍之例。而“孤”字最早出现于金文中,亚微罍中写作“
”,是“孤”的古体,从“子子”,意本为孤[12];金文大篆中写作“
”,左边人形,幼儿意,右边瓜形,单独、突兀意,本意指的是单独无伴的孩子。“觚”,最早出现于金文大篆,作“
”,小篆作“
”,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觚,乡饮酒之爵也。一曰觞受三升者谓觚。从角瓜声。”[13]《汉书·郊祀志下》:“八觚宣通象八方”,颜师古注曰:“觚,角也”。故角为觚字之本义。觚作酒器,因其有棱角而名之。古汉语中觚字作简牍解时,通“柧”。《说文解字系传》 引《字书》 曰:“三棱为柧木,此字假借觚字。”[14]而“柧” 字本义亦为棱角,据《广雅·释言》:“柧,棱也……字通作觚。”[15] 又 《一切经音义》 引服虔 《通俗文》 云:“木,四方为棱,八棱为柧”[16],可知简牍义实为“觚” “柧” 的引申义。故颜师古虽云:“觚者,学书之牍,或以记事,削木为之”,亦云“其形,或六面,或八面,皆可书。觚者,棱也,以有棱角,故谓之觚”[17]。而“觚” “孤” 通用时,则为“孤独” “独特” 义,如《庄子·大宗师》 云:“古之真人……与乎其觚而不坚也,张乎其虚而不华也。” 成玄英疏云:“觚,独也。” 王先谦集解引李桢曰:“觚是孤借字。”[18]可知“觚” “孤” 虽可通用,然此二字通用时绝非简牍之意。由是观之,“孤竹” 二字的含义应该汉人郑玄的说法更为贴切。按《周礼·春官·大司乐》:“凡乐,圜钟为宫,大蔟为徵,姑洗为羽,靁鼓靁鼗,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云门之舞,冬日至,于地上圜丘奏之,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 这里记载的是祭祀天神时所奏音乐的情况,按郑玄注:“孤竹,竹特生者”[19],此云“孤竹” 二字即独生竹子之意。又按《路史·国名记》:“本以孤生之竹,可管而名”[20],亦可证郑玄此说。因此,孤竹国名的由来很可能就是因其所在地生长独生竹子。因竹子多为群生,所以孤竹的独生竹子就显得十分奇特而珍贵,故而名之,而非简牍之属。

图1 喀左北洞村亚微罍铭文
也有学者认为,孤竹在这里并不是“竹特生者”的意思,指的就是孤竹国。如李德山先生认为:“其实,‘孤竹之管’是指孤竹国所制造或出产的管乐器,下文的 ‘云和’和 ‘云门’与 ‘孤竹’是对文,它们所指都是地名,所以,‘孤竹’二字……所指乃是孤竹国、孤竹族。”[21]但是考察《周礼·大司乐》中的这段话,亦有后文:“凡乐,函钟为宫,大蔟为角,姑洗为徵,南吕为羽,灵鼓灵鼗,孙竹之管,空桑之琴瑟,咸池之舞,夏日至,于泽中之方丘奏之,若乐八变,则地祇皆出,可得而礼矣。凡乐,黄钟为宫,大吕为角,大蔟为徵,应钟为羽,路鼓路鼗,阴竹之管,龙门之琴瑟,九德之歌,九之舞,于宗庙之中奏之,若乐九变,则人鬼可得而礼矣。”结合前段引文,可知这三段文字记载的是三种大型祭典时的奏乐情况,所谓“天神则主北辰,地祇则主昆仑,人鬼则主后稷,先奏是乐以致其神,礼之以玉而裸焉,乃后合乐而祭之”[22]。从引文中我们可以看到,祭祀地祇时使用的是孙竹之管,祭祀人鬼时使用的是阴竹之管,“孙竹”和“阴竹”,显然不是地名或民族名称。在这段文字中,“孤竹”实际上应该是与“孙竹”和“阴竹”对文,而并不与后文的“云和”与“云门”对文,相应的,“孙竹”也并非与其后的“空桑”和“咸池”对文,“阴竹”也并非与其后的“龙门”对文。所谓“孙竹”,按段玉裁《周礼汉读考·春官》:“枝根谓根之横生者”,又按《韩非子·解老》:“所谓曼根,今俗所谓竹鞭是也。鞭所行之末生竹,曰孙竹”,可知“孙竹”就是竹子的枝根末端所生长的竹。所谓“阴竹”,按《周礼》郑玄注:“生于山北者”,可知“阴竹”就是生长在山北的竹子。因此,所谓“孙竹之管”和“阴竹之管”,就是以这两种特殊竹子制成的管乐器,那么“孤竹之管” 的命名方式应该与之一样,“孤竹” 在这里应该是一种特殊的竹子,即所谓“竹特生者”,而并非指的是孤竹国、孤竹族。
也有学者认为,殷商时期的 “孤竹” 二字可能是一个音译词,并非以竹名之,并从声韵的角度进行解释,认为“孤竹” 是匈奴语“天之子” 的意思。[23]但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尽管有 “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何恶之能为?不与于会,亦无瞢焉”[24]的记载,且亦有如高句丽等族名音译之例,但并不能因此武断认为“孤竹” 之名在商周之际也为音译。孤竹族,是殷商的亲属民族,其所使用的文字是汉字,其所使用的语言亦当为商人之语,此从现阶段所发现的各种孤竹遗物皆可证实,云其语言为匈奴语不知从何缘起,仅从“孤竹” 二字的汉语读音与匈奴语“天子” 一词有相似之处,即云二者等同,实有证据不足之嫌。“实际上,我国上古民族或部落的称名,本无一定的规律可言。从见于记载的诸多族名看,以其服饰状貌命名者多,以其物产命名者多,以其从事的职业命名者多,如夷、狄、蛮、戎、夏、羌、氐、羯等”[25],因此孤竹国以其物产为名,实非难以理解之事。
还有学者认为,商周时期的孤竹国所在地河北北部和辽宁西南部地区,气候相对寒冷干燥,并不适宜竹子的生存,故而孤竹当有其他的含义。关于这一观点,按南朝梁任昉《述异记》:“东海畔有孤竹焉,斩而复生,中有管。周武王时,孤竹之国献瑞笋一株。”[26]任昉《述异记》 多载奇谈异事,但至少说明商周时期的渤海海滨生长有竹子是有可能的,不然这条传说就不知从何源起。事实上,尽管今日这一地区的气候环境并不适宜竹子生长,但竹子却并非一定不能生存,如大连地区自1983年起,就开始进行了部分竹子品种的引种栽培试验,并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27],且目前秦岭约有竹类植物四五个属十余个种,在河南桐柏山和大别山北部也有成片的毛竹林和淡竹林[28],说明在一定的条件下竹子可以在辽西地区生长。又《诗·卫风·淇奥》 有“绿竹猗猗” “绿竹青青”“绿竹如箦”[29]之语,说明春秋时卫国淇县一带应有竹林。又东汉光武帝时寇恂曾砍淇园之竹为箭[30],可见河渭之北古代产竹。因此,河北北部、辽西地区在商周时期有可能具备竹子生长的基本条件,我们并不能以今日这一地区不适宜竹子生长就断定几千年前也是如此。因此笔者认为,“孤竹” 之名的由来,尽管今日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然当从郑玄旧说,应该就是因为商周时期的孤竹活动地区生长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孤生竹子,故而名之,我们并无须对之过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