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龙新来信请我为他的书稿写序,我手头正在做慕课《比较文学》和试题库,当时真有点焦头烂额。不过,我没有半点迟疑,答应做完慕课就写,因为我们是师生。

师生,这是人生中弥足珍贵的情感和关系。龙新从湖北师范学院毕业后就跟着我读硕士,后来又接着读博。我是看着他成长的,就像自己的孩子,从襁褓到蹒跚学步,一路充满惊喜。这几年,不断听到龙新的好消息:老师,我拿到国家课题了;老师,我到英国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了;老师,我评上楚天学子了;老师,我当上十佳教师了。还有:老师,我当爸爸了,我买房了,我买车了……每接到龙新的喜讯,心境就格外亮堂,觉得窗外的树都变得那么绿,那么多姿。

谢龙新的《文学叙事与言语行为》是在他的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完成的。最初龙新提出他的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准备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引入叙事学研究,我对这一选题有些踌躇,因为言语行为理论属于日常语言哲学,是分析哲学的一种,其重要特征是强调语言的意义取决于特定语境下的“用法”,它的关注点已从语言的形式属性转向语用属性,突出的是语言在使用中的行为功能,而这与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为理论支撑、推崇语法结构的经典叙事学显然是有冲突的。不过,我发现龙新对这一语言理论很执着,并有一种将这一言语行为理论与叙事学结合的冲动。作为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研究旨趣,因为没有兴趣,就没有研究的激情和理论的创造力。经过一番掂量,我认可了这一选题,并在后来的研究中,我个人也有了通过新的语言理论推动叙事学的突破的希冀。

龙新对理论的追求不仅体现在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上,而且体现在整个理论的思辨和建构中。英国语言学家也是言语行为理论的代表人物奥斯汀认为,说出一句话的同时也实施了行为。在这个意义上,文学叙事显然是一种言语行为,而这正是叙事话语与言语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龙新抓住这一点,作了艰苦的思考,整出了一系列术语,如言内规约、言效规约、叙述语力、修辞语力、话语场力等,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一个叙事述行的理论框架。书稿中最富启发性的部分是对读者阅读的关注。读者接受也是一种言语行为,话语产生的语境,参与者的意图、态度和期望,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话语产生和接受的潜在规约,这些都是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的内容,这样一来,言语行为理论实际上为叙事学走向读者提供了新的视野,而这些新的语言理论无疑对叙事学的改变有促进作用。在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书稿还增加了言语行为理论在叙事研究中的具体应用,分别阐述了巴特勒性别叙事的述行批评和卡恩斯修辞叙事的述行批评,以及其他一些具体案例。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语言功能是由描述世界转向建构世界,在书稿的最后,龙新提出了走向建构主义叙事研究的设想。由此,书稿不仅实现了从抽象到具体,而且进一步又从具体上升到抽象。这种清晰的逻辑体系建构使这部书稿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

这部书稿对叙事学的拓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而这种启发也存在于尚未解决的问题之中,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仍是读者研究。言语行为理论虽然为叙事学进入读者开了一扇窗,但叙事学到底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读者?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记得我在20世纪80年代撰写《叙事学》时,出于对经典叙事学的局限的反思,曾专门辟出“阅读”一章,并颇费心思地建构了一个抽象的“理想读者”模型,以解决阅读问题,当时的确是不得已而为之。现在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立场,叙事世界对不同的个体读者所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那么,叙事如何面对千差万别的读者,这是当今叙事学需要探讨和回答的问题。此外,书稿关于言语行为理论中的有些观点还需要进一步吃透,当然,语言学理论尤其是20世纪以来的语言学理论要真正融会贯通是很不容易的。还有,书稿的行文风格也可以更简明一点。

在我的印象中,龙新是一个相当刻苦的学生,这一点在外语学习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记得考研时龙新外语差1分,我据理力争,得到学校和研究生处领导的“恩准”。而在2015年,当我看到他发表在《外国文学研究》杂志上的全英文访谈时,一下子被震住了,不由得感叹,这要付出多大的努力才可以做到啊。也许在龙新眼里,我是一个严师,他曾私下跟我说很怕我。我自己也反思过,有时追求完美的偏执使我对学生提出了过于严苛的要求。好在龙新对我很包容,每次聚会,当大家在一起热闹时,他就不再是一个腼腆的、把理论术语讲得绕来绕去的学子,而是一个活跃分子,高兴时还会声嘶力竭地唱一段,由此得到了“野兽派”歌唱家的美誉。我知道,他正是用这种方式,表达他对老师和对同学的满满的爱意。在我和我的学生们的交流中,我逐步悟到,“诗意的栖居”不仅仅在山野和旅途,它存在于生活的各个皱褶中,可以是读书时的思索,也可以是课堂上的陶醉,其中师生的情分本身就充盈着诗意。

龙新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一路全凭着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攀登。我对这些学生有着特殊的情感和敬意,教育应该为他们提供上升的阶梯,这也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及义务。衷心希望龙新在今后学术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实,学术之路更加宽广。

胡亚敏

2016年中秋节

于华大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