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言语行为理论与叙事转向

言语行为理论由语言哲学家奥斯汀于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经由塞尔、格赖斯等人的发展,逐渐形成一种语言哲学理论,在语言学、哲学、文学、文化研究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文学研究领域,从接受美学到解构主义文论,言语行为理论都有广泛的应用,伊塞尔、米勒、卡勒、德里达等理论家都从中吸收了理论养分。在叙事学领域,尤其是后经典叙事学,言语行为理论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热奈特、罗兰·巴特、卡恩斯、米克·巴尔、华莱士·马丁等人的叙事理论都借鉴了言语行为理论。

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典叙事学到后经典叙事学的转变,叙事研究的方法、模式,以及核心范畴都发生了改变。与经典叙事学相比,后经典叙事学并没有发生所谓的断裂,也不是前者的继续,而是研究方法和思维模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如,马克·柯里所说,是叙事研究的一次“积极转折”。那么,叙事转向的原因何在?关于叙事转向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如,语境转向、接受转向、空间转向、修辞转向、反本转向等,这些“转向”将转向的原因主要归于社会转型,或社会思潮的转变——如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笔者在此将这种诊断称为社会诊断,即从社会及其思潮的转变来看待叙事转向。这种社会诊断模式有其合理性,也道出了叙事转向的重要原因。但这只是原因的一个方面,即外部原因,它不能从叙事理论内部来透视叙事研究的转变。或者说,社会诊断能够充分说明叙事转向前后的“不同”,但不能很好地说明转向前后的“联系”。因此,有必要从叙事理论内部对叙事转向进行探讨,以揭示转向前后的有机联系。

本章试图从言语行为理论出发,探讨叙事转向的“内部原因”,并由此说明叙事研究的嬗变过程。文学叙事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言语活动,因此,本书的意图在于从语言学理论内部观照叙事转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