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宋淳熙四家的诗歌与书法
- 路薇
- 2970字
- 2025-04-22 16:46:09
小结
南宋前中期尤其是孝宗统治时期被称为“中兴之治”,社会文化发展较为平稳。淳熙四家在中兴时期这一特定阶段中,表现出来的共同而广泛的爱国情怀,是其生平经历的重要组成部分。淳熙四家作为在南宋成长起来的一批文人,是南宋诗坛转变历程中的枢纽和关键,他们的诗歌创作在诗歌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南宋诗坛的两大对立主题就是师法与反对风靡两宋诗坛的江西诗派。南宋诗人学诗之初或多或少都受江西诗派影响,当个人创作经验丰富、诗学思想成熟之后,开始寻求突破。随着江西诗派末流反映题材日益狭小和视角向内转移,其诗歌流弊日显,不能充分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引起了很多诗人的不满。淳熙四家亦是如此,在此背景下入于江西又出于江西,对其后诗风产生影响。
南宋延续北宋书学取法源流,继续推崇颜真卿的书法,还专门刊刻了《忠义堂帖》等。然而在充满危机的政治背景下,文人士大夫书学艺术取法的倾向便与北宋大不相同,更加注重颜真卿人格、道德、精神的楷模作用,以及他楷书之端庄谨严有法度。理学强调理性精神以及南宋以人论书的盛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书法取法对象,这是促使北宋以来的尚意书风日渐衰微的重要因素。淳熙四家即是在这样的书法背景下,在取法前贤的基础上再进行自我创新,在书风逐渐从追求尚意向复古尚法过渡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1] 关于“南宋中兴”始于何时,学界有三种看法,其一是“高宗中兴”,其二是“孝宗中兴”,其三是“高、孝、光、宁中兴”。明人钱士异在《南宋书·高宗本纪》中评价道:“宋高宗南渡,仅可与周平王东迁比,既不能如夏少康一旅克复旧物,又不能如唐肃宗借兵收复两京。而退守偏隅,称臣敌国,前史拟之光武、晋元,非其伦矣。”孝宗即位后“锐意恢复”,内修外攘,最终实现“乾淳盛世”,因而“孝宗中兴”论也得到较多支持,宋人陈傅良亦称宋孝宗为“中兴盛帝”(陈傅良《止斋集》卷十九,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元)脱脱等:《宋史》本纪第三十三《孝宗一》,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618页。
[3] (宋)佚名:《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五四,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版,第2013页。
[4] (宋)杨万里撰,辛更儒笺校:《杨万里集笺校》,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141页。
[5] (元)脱脱等:《宋史》本纪第三十六《光宗》,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710页。
[6] (宋)周密:《齐东野语》卷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8页。
[7] (宋)佚名编,汝企和点校:《续编两朝纲目备要》,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24页。
[8] (宋)佚名编,汝企和点校:《续编两朝纲目备要》,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221页。
[9]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51页。
[10] (元)脱脱等:《宋史》卷三九五《列传》第一百五十四,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2057页。
[11]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第一百一册《职官》七二,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3988页。
[12] 陆游《剑南诗稿》卷二十一有诗题为《予十年间两坐斥,罪虽播发莫数,而诗为首,谓之嘲咏风月。既还山,遂以“风月”名小轩,且作绝句》。
[13] (元)脱脱等:《宋史》卷三八六《列传》第一百四十五,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1867页。
[14] (元)脱脱等:《宋史》卷三八六《列传》第一百四十五,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1868页。
[15] (元)脱脱等:《宋史》卷四二九《列传》第一百八十八《道学三》,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2752页。
[16] (宋)朱熹撰,郭齐笺注:《朱熹诗词编年笺注》卷二中,巴蜀书社2000年版,第195页。
[17] (宋)陆世良:《宣城张氏信谱传》附录,《于湖居士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408页。
[18] (元)脱脱等:《宋史》卷三八九《列传》第一百四十八,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1944页。
[19] (元)脱脱等:《宋史》卷三八九《列传》第一百四十八,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1944页。
[20] 臧励和等编:《中国人名大辞典》,商务印书馆根据1921年版复印,1980年第一版,第934页。原文为:“孝祥文章过人,尤工翰墨。惟渡江初,张浚主复仇,汤思退祖秦桧之说主和。孝祥出入二人之门而两持其说,议者惜之。”
[21] 韩酉山:《张孝祥年谱》,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页。原文为:“孝祥甲戌首选,正值汤思退权礼部侍郎并主持科举考试,旧习有师生之分;汤思退起先也企图利用这个关系,提携孝祥,以网罗党羽,培植腹心,这是无可讳言的事实。但孝祥并未因之在政治上阿附汤思退。”宛敏灏《张孝祥年谱》亦持此论。
[22] 傅明善:《坚定的抗战者,清醒的思想者——论张孝祥的政治品格》,《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8年第3期,第8页。
[23] (元)脱脱等:《宋史》卷三八九《列传》第一百四十八,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1944页。
[24] (宋)蹇驹:《采石瓜洲毙亮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5] (宋)张孝祥撰,徐鹏点校:《于湖居士文集》第三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0页。
[26] (宋)张孝祥撰,徐鹏点校:《于湖居士文集》第二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5页。
[27] (宋)赵构:《翰墨志》,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等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年版,第366页。
[28] (宋)岳珂:《宝真斋法书赞》,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版,第190页。
[29] “太上于字画盖出天纵,朕尝谓钟繇字画最工,犹带隶体;如太上宸翰,冠绝古今。”见(元)脱脱等《宋史》卷二十六,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484页。
[30]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第九册卷一百十九,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808页。
[31] (宋)王应麟:《玉海》卷四十五《艺文·小学》,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2] (元)脱脱等:《宋史》卷三八二《列传》第一百四十一,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1769页。
[33] (宋)叶绍翁撰,沈锡麟、冯惠民点校:《四朝闻见录》乙集《洪景卢编唐绝句条》,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79页。
[34] (宋)洪迈:《容斋随笔》卷十一,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19页。
[35] (清)蒋士铨撰,邵海清校,李梦生笺:《忠雅堂集校笺》第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56页。
[36] (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26页。
[37] (清)张戒:《岁寒堂诗话》,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96页。
[38] (清)张戒:《岁寒堂诗话》,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97页。
[39] (宋)姜夔:《诗说》,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13页。
[40] (宋)姜夔:《诗说》,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16页。
[41] (后唐)刘昫等:《旧唐书》卷一二八,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72页。
[42] 张典友:《宋代书制论略》,文物出版社2012年版,第38页。
[43] 苏轼在《东坡题跋》中写道:“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44] 傅申著:《中国书法经纬论丛:海外书迹研究》,葛鸿桢译,紫禁城出版社1987年版,第256页。
[45] Amy Mc Nair.The Upright Brush:Yan Zhenqing’s Calligraphy and Song Literati Politics,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8,p.47.
[46] (清)陈奕禧:《临蔡忠惠》,《隐绿轩题识》,崔尔平《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第498页。
[47] (宋)沈作喆:《论书》,崔尔平编《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版,第149页。
[48] (明)冯班:《钝吟书要》,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等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年版,第409页。
[49]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一,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等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年版,第550页。
[50] 白谦慎:《傅山的世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52页。
[51] 姜寿田等:《中国书法批评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19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