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钢琴部分存在我心里

今天(写此信时已是夜里十一时)我开了一场音乐会,演出了我的三首作品——当然是新作的了。一首回旋曲是为布鲁耐提写的。一首小提琴伴奏的钢琴奏鸣曲是为我自己演奏用的。这首乐曲我昨夜十一时到十二时之间刚刚写出来。由于要赶写出来,我只把小提琴伴奏的部分替小提琴手布鲁耐提写了出来,至于钢琴演奏部分,还存放在我心里没写出来。还有一首是咏叹调,为切卡来利写的。此曲他在听众要求下又来了一遍。

——1781年4月8日自维也纳寄父

译读者言:此信中的三首作品,分别为K.373、K.379、K.374。这封信中的有趣之处不止一点。首先是又一次证实其作曲之神速——当然这也是迫于音乐会举行在即,不能不赶出来。而举行预订入场券的个人音乐会,是他当时生活来源的重要部分。

又一点是他那非凡的记性。因此他用不着把自己要登台演奏的钢琴部分写出来,存在“脑库”里,临场背奏就行。

这种有趣的把戏,他玩过不止一回。

据巴布迪斯与舒亚德合写的一本《莫扎特轶闻》上说,有一回,宫廷开音乐会要他出个节目,他便出场演奏了一首钢琴曲。在场的奥皇约瑟夫无意之中看到了他正弹着的那份谱子,惊讶地发现,那上头只有谱表,却并无音符。皇上便问他:“莫扎特,你弹的在哪儿?”

“在此。”他按了按自己的前额。

看来,这一则轶闻也可能便是这封家书中所述的“传闻异辞”而又搀上些“文艺性”吧?

此信还有一点,值得下一注解。

“小提琴伴奏的钢琴奏鸣曲”(sonata for piano with violin accompaniment)是怎么回事?说来有趣,现在叫作“小提琴奏鸣曲”的乐曲,原先却是这种叫法,是17至18世纪通行的。不过,在钢琴盛行之前,同小提琴搭档的是羽管键琴。早期的这种奏鸣曲中,小提琴声部常常的确像个陪客。

但到了莫扎特手里,这两件乐器便以平等身份相处,互为宾主了。

如果再抠一下字眼,那么,“accompaniment”这个词在从前并不相当于“伴奏”这一中文词语。比方,巴赫有一部《六首以小提琴助奏与“伴奏”的羽管键琴奏鸣曲》,今人也许要把那题中的两个乐器互换一下位置。但是更为恰当的观念却是让它们相处于比较平等的地位。

19世纪以来,人们把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的钢琴部分,或是瓦格纳乐剧中角色歌唱时的乐队部分都看成、说成,也听成“伴奏”,论者认为是一种需要予以调整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