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不合时宜:苏轼的理想人生与残酷现实

“不合时宜”这四个字,就像一把神奇的小钥匙,轻轻一转,便能打开历史那扇尘封已久的大门,把我们拉回那个风云变幻的北宋时代,瞧见一位大文豪在政治浪潮里的起起落落。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道尽了苏轼与当时社会环境的“水土不服”,满是无奈与孤独,也映照出古代文人怀揣壮志却难以施展的困境。

“不合时宜”最早亮相于《汉书·哀帝纪》,原文里“皆违经背古,不合时宜”,说的就是和当时的形势、社会潮流对不上号。到了苏轼这儿,这词可就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把他的政治理念和北宋复杂的政治生态之间的矛盾,描绘得栩栩如生。如今,咱们也常用这词来形容那些和时代发展、社会主流观念唱反调的思想、行为或者事物,时刻提醒大家得跟上时代的节奏,别固步自封,不然就容易被时代的列车甩下。

北宋时期,京都汴京那叫一个热闹,大街小巷车水马龙,空气中都弥漫着浓浓的文化味儿。就在这样的大环境里,苏轼凭借一身才华,像是一颗璀璨的星星,迅速在文坛崭露头角。苏轼自小就聪明得不像话,勤奋好学,对经史子集研究得那叫一个透彻。科举考试的时候,他的文学天赋简直藏都藏不住,一考成名,瞬间就成了文坛的耀眼新星。他的诗词,豪迈又洒脱,意境还特别深远,既能探讨人生哲理,又能细腻描绘自然美景,谁读了都忍不住点赞;他的书法笔力雄浑,大气磅礴,自成一派;绘画更是一绝,意境悠远,充满诗意,艺术造诣高得让人佩服。

苏轼可不只是文学艺术上厉害,他心里还装着天下,一心想在政治舞台上大展拳脚,为国家和百姓出份力。他对时政那叫一个关注,社会上有啥问题,他一眼就能瞅出来。一旦发现朝廷政策有毛病,或者百姓生活不好,他就立马给皇帝上书,诚恳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他说得情真意切,观点也特别鲜明,字里行间都是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可苏轼这人太刚正、太直言不讳了,这在官场里可容易得罪人,所以他在官场混得并不顺利。

当时的北宋朝廷,被新旧党争搅得一团糟。王安石带着新党,一门心思搞变法革新,推行了一堆新政,想解决国家的财政危机和社会矛盾;司马光领着旧党,坚决反对变法,觉得新政会破坏传统的社会秩序和利益格局。苏轼呢,既不盲目支持新党那些激进的变法措施,也不认同旧党守旧的观念。他主张根据实际情况,稳稳当当地推进改革,好让国家富强,百姓过上好日子。可苏轼这种中立的态度,让他在两党里都不招人待见,不管是新党还是旧党掌权,他都很难得到重用,还老是被排挤打压。

虽说仕途不顺,到处碰壁,但苏轼从来没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信念。他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不停地给朝廷上书提建议,可他的一腔热情和良苦用心,经常得不到皇帝和大臣们的理解与支持,他的建议常常被丢在一边,没人搭理。苏轼在官场四处碰壁,心里满是无奈和失落。

有一天,阳光正好,微风不燥,苏轼在自家院子里悠闲地散步,一边走,一边轻轻拍着自己的肚子,心里头思绪万千。突然,他停下脚步,随口问身旁的侍儿:“你猜猜我这肚子里装的是啥?”侍儿满眼敬佩,赶紧恭敬地回答:“大人您名满天下,才华横溢,肯定是满腹文章。”苏轼轻轻摇了摇头,苦笑着说:“不对。”

这时,侍妾朝云从屋里走了出来。朝云温柔又聪慧,特别善解人意,和苏轼感情特别好,对他的为人和处境也特别了解。她静静地走到苏轼身边,看着他有点落寞的样子,眼里满是怜惜。朝云想了想,轻声说:“依我看,学士您整天操心国家百姓,不停地给朝廷上书提建议,可总是没人听,到处碰壁。所以啊,您这肚子里装的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

苏轼听了先是一愣,接着脸上露出了释然的笑容,忍不住拍着肚子,哈哈大笑起来。朝云的话就像一把钥匙,一下子打开了他心里的结。他知道朝云最懂自己,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精准地说出了他在政治上的困境。苏轼意识到,自己的政治主张和行为,确实和当时的政治环境格格不入,自己的理想抱负在这个充满纷争和利益纠葛的朝廷里,很难实现。

苏轼的一生,在文学艺术上那是光芒万丈,可在政治上却满是遗憾。他的“不合时宜”,可不是他自己的错,而是那个时代的悲哀。他的坚持和执着,让他在黑暗的政治漩涡里,守住了自己的独立人格和高尚气节,成了后人敬仰的榜样。“不合时宜”这个成语,不只是苏轼个人命运的真实写照,也是对那个时代政治生态的深刻反思。

这对咱们现在的人也有不少启示。在追求理想的路上,我们得学会审时度势,不能一股脑儿地往前冲,也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念,不能随波逐流。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得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就像苏轼一样,虽然政治上不如意,但他在文学艺术上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在当今社会,我们既要顺应时代潮流,跟着时代的步伐往前走,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思考,不能人云亦云。这样,我们才能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社会进步出一份力,不至于在时代的洪流里迷失方向,留下像苏轼那样的遗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唱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乐章,哪怕不能功成名就,也能问心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