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血染驿丞

景和七年,霜降。

一匹青骢马踏碎官道上的薄霜,马背上坐着个二十七八岁的年轻官员。他面容清癯,眉如刀裁,一双眼睛黑得惊人,像两口深不见底的古井。腰间悬着一柄三尺青锋,剑鞘上缠着暗红色的丝绦——这是都察院监察御史的标记。

“大人,前面就是河阳府了。“随行的差役王五指着远处隐约可见的城墙。

薛蕴勒住马缰,从袖中取出一封密信又看了一遍。信纸已经泛黄,边角处有被火燎过的痕迹,上面只有寥寥数语:“漕粮亏空非止河阳一处,三司皆有染指,查实即...“

最后几个字被烧得模糊难辨。薛蕴将信纸收回贴身的暗袋,指尖触到另一件硬物——半块羊脂玉佩,雕着精细的缠枝纹。

“王五,你可知河阳府司仓参军是何人?“

“回大人,是赵德成赵大人,听说在河阳任职已有六年。“

薛蕴眼中闪过一丝异色。六年,正好是三年前那场大火之后。

河阳城门近在眼前,守城兵丁验过官凭,立刻有人飞跑去府衙报信。不多时,一队仪仗匆匆而来,为首的官员四十出头,圆脸短须,穿着正四品绯色官袍。

“下官河阳知府崔琰,恭迎薛御史。“他拱手行礼,眼角堆出几道笑纹,“御史大人远道而来,实在辛苦。驿馆已经备好热水饭食,请大人先歇息片刻,晚间下官在府衙设宴...“

薛蕴下马还礼:“崔大人客气了。本官奉旨查案,不敢耽搁。明日一早便要去漕仓查验。“

崔琰笑容僵了一瞬,又立刻恢复如常:“那是自然。赵参军已经备好账册,只等大人过目。“他转向身后一名瘦高男子,“还不快带路?“

那男子上前两步,薛蕴注意到他右手小指缺了一截。

“下官河阳府司仓参军赵德成,见过御史大人。“他声音沙哑,行礼时目光闪烁,“漕仓账册都已备齐,大人随时可以查验。“

薛蕴颔首,随众人入城。街道两旁商铺林立,叫卖声不绝于耳,看似繁华太平。但他注意到几个巷口都有衣衫褴褛的孩童在张望,见到官差立刻缩回阴影中。

驿馆是座三进院落,崔琰亲自将薛蕴引至正房,又寒暄几句才告辞。待众人退去,薛蕴立刻唤来王五。

“去查查赵德成的底细,特别是那截断指是怎么回事。“

王五刚离开,驿丞就送来热水。薛蕴解下佩剑放在案头,忽然听见窗外有细微响动。他不动声色地取下剑鞘上的丝绦,假装不经意地甩向窗缝——丝绦如活物般钻出,外面立刻传来一声闷哼。

薛蕴破窗而出,只见一个黑影正翻越院墙。他纵身追上,那人在墙头回身掷出三枚铁蒺藜。薛蕴侧身避过,再抬头时,黑影已消失在街巷中。

铁蒺藜上淬了毒,在月光下泛着幽蓝的光。

回到房中,薛蕴发现案几上多了一封信。信上没有署名,只有一行小字:“明日验尸,切记细看左手。“

二更时分,王五匆匆回来:“大人,打听清楚了。赵德成原是户部仓部司主事,三年前因账目差错被贬到河阳。那断指是他自己砍的,说是向朝廷谢罪。“

“三年前?“薛蕴眉头微蹙,“可问出具体月份?“

“好像是景和四年十月。“

薛蕴指尖轻叩剑鞘。十月,正是那场大火之后一个月。

次日清晨,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了薛蕴。

“大人!出事了!“王五的声音带着惊慌,“赵参军...赵参军死了!“

薛蕴赶到西厢房时,崔琰已经带着仵作在场。赵德成仰面倒在血泊中,胸口插着一把匕首。地上散落着几页账册,墨迹被血浸透。

“下官已经命人封锁驿馆。“崔琰面色惨白,“竟有人敢在御史大人下榻处行凶,简直无法无天!“

薛蕴蹲下身查看尸体。赵德成双目圆睁,右手紧握成拳,左手却奇怪地摊开着,掌心向上。他注意到死者小指根部有一圈淡淡的红痕。

“崔大人,昨晚可有人听见异响?“

驿丞战战兢兢地回答:“回大人,小人昨夜值守,没听见任何动静。赵参军亥时回房后就没再出来。“

薛蕴目光扫过房间,在床榻下发现一块碎瓷片。他拾起来闻了闻,有淡淡的苦杏仁味。

“不是自杀。“薛蕴突然道。

崔琰一愣:“大人何出此言?“

“赵参军是左撇子。“薛蕴指着尸体,“伤口角度却是由右向左倾斜。而且...“他掰开死者右手,露出掌心一道新鲜的割痕,“有人逼他握过刀刃。“

仵作查验后证实了薛蕴的判断:赵德成是先中毒后被杀,死亡时间在子时前后。

“立刻搜查驿馆所有人住处。“薛蕴下令,“凶手必定还在这里。“

差役们四散搜查,不到半个时辰就在厨子房中找到了带血的衣物和一个小瓷瓶。厨子大喊冤枉,却解释不清凶器为何在他枕下。

崔琰长舒一口气:“多亏大人明察秋毫,这么快就抓到凶手。“

薛蕴不置可否,转向仵作:“可验出是什么毒?“

“回大人,是砒霜混了乌头,毒性极烈。“

“奇怪。“薛蕴轻声道,“既然已经下毒,为何还要多此一举补上一刀?“

他再次检查尸体,这次特别注意了左手。在翻动手指时,一片极小的纸屑从指缝飘落。薛蕴不动声色地用袖口沾住,借口更衣回到自己房中。

纸屑上只有半个字:“漕“。

午后,薛蕴正在检视从赵德成房中收缴的账册,崔琰带着一个魁梧男子来访。那人穿着从四品武官服色,络腮胡须,眼神凌厉。

“这位是河阳漕运使马德昌马大人。“崔琰介绍道,“听闻赵参军遇害,特来协助调查。“

马德昌草草行了个礼:“薛御史,赵德成管着漕仓账目,如今突然死了,漕粮查验恐怕要耽搁。不如等新任参军到职再...“

“不必。“薛蕴打断他,“账册俱在,本官自会核对。明日照常查验。“

马德昌眼中闪过一丝阴鸷:“既如此,下官先行告退,去准备明日事宜。“

待他离开,崔琰压低声音:“马大人性子直,还请御史大人海涵。其实...赵参军与马大人素有嫌隙,去年还曾上书弹劾他克扣漕工饷银。“

薛蕴抬眼:“崔大人这是暗示马德昌有作案嫌疑?“

“下官不敢妄言。“崔琰连忙摆手,“只是觉得...时机太过巧合。“

傍晚,薛蕴独自在院中踱步,忽然听见墙外有石子落地的声响。他循声望去,看见一个小乞丐躲在墙角,正冲他比划手势。

薛蕴假装散步靠近,那小乞丐迅速塞给他一团破布,转身就跑。破布里包着一块玉佩——与薛蕴怀中那半块纹路完全吻合。

玉佩下压着一张字条:“令尊非死于火“。

薛蕴瞳孔骤缩。三年前那场大火夺走了他父亲——前任户部尚书薛昶的性命,朝廷定论是意外失火。如今这字条...

“大人!“王五匆匆跑来,“通判卢大人求见。“

薛蕴收好玉佩:“请他进来。“

卢远是个三十五六岁的精瘦男子,进门后立刻屏退左右:“薛大人,下官有要事相告。赵德成死前曾找过下官,说发现漕粮账目有大问题,涉及朝中重臣。他本想向大人坦白,没想到...“

“他具体说了什么?“

“只说了一句话:'漕粮变泥沙,官仓养硕鼠'。“卢远擦了擦汗,“下官怀疑他的死与此有关。“

薛蕴若有所思:“卢大人为何现在才说?“

“下官...下官害怕。“卢远苦笑,“河阳这地方,知道的越多死得越快。但赵参军与下官有同科之谊,实在不忍看他枉死。“

薛蕴送走卢远,取出两块玉佩拼在一起。月光下,完整的缠枝纹中隐约显出几个小字:“景和四年春“。

这是父亲生前最爱的玉佩,大火后只剩半块。如今另半块竟出现在河阳,还伴随着那样惊人的指控...

窗外又传来异响。薛蕴吹灭蜡烛,握紧了佩剑。黑暗中,他听见利刃出鞘的铮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