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湘云豁达乐观、风流倜傥,是《红楼梦》中最完美的人物。
笔者索隐时颇费了一番周折,回头来看,一方面因为史湘云也像贾探春那样,同时影射了两个人物;另一方面,其中一个人物在南明历史中的地位并不突出,放在金陵十二钗正册的位置似乎并不合适,后来才明白,其实这是对南明历史的误读。
找到正确答案之前,笔者曾依照《红楼梦》设谜的习惯,列出史湘云影射人物应该具备的四个特征:
1.籍贯淮安
史湘云自号“枕霞旧友”,“枕霞”的来历是贾母说:
我先小时,家里也有这么一个亭子,叫做什么‘枕霞阁’。我那时也只象他们这么大年纪,同姊妹们天天顽去。那日谁知我失了脚掉下去,几乎没淹死。
贾母高贵的身份,自然对应朱明历史上的皇帝。贾母这段经历,显然在隐喻皇帝掉到水中的事情。明朝有两个皇帝曾经掉到水里差点淹死:正德皇帝朱厚照南征宁王,凯旋途中在清江浦游船时落水;天启皇帝朱由校在西苑(今中南海)游船时落水。
贾母是史湘云的姑婆,贾母“小时”的家也就是史湘云家。《红楼梦》惯用的设谜方式,先说“枕霞阁”,紧接着讲一个落水的故事,一定是用皇帝落水事件指明“枕霞阁”的地点,进而引出“史家”的位置,也就是史湘云影射人物的籍贯。
朱由校与崇祯是兄弟,《红楼梦》的影射体系中,朱由校影射人物应该属于贾母的晚辈,加之朱由校落水的地方就在自家花园,没有地理指示作用,可以把朱由校落水事件排除。
于是“枕霞阁”就应该在朱厚照落水的“清江浦”。清江浦位于江苏淮安,“枕霞旧友”应该是淮安人。
2.父母早亡
史湘云判词有“襁褓之间父母违”,判曲《乐中悲》亦说“襁褓中,父母叹双亡”,都明示史湘云父母早亡。
需要说明,“襁褓”应该是诗化表达,泛指幼年父母双亡。细想来,小孩懂事之后父母亡逝,比“襁褓”(两岁)更可叹伤,因为像香菱那样自幼被拐子拐走,别人看她可怜,她自己却把以前的事情都忘掉了,反倒没有多大感觉。像黛玉那样能够清晰记得父母关爱的滋味,能感受到失去父母的巨大反差,才会时常感伤——看来小说中史湘云也应在记事后才失去父母,也非字面意义上的“襁褓之间”。
3.与湖南、湖北有重要关联
史湘云判词有“湘江水逝楚云飞”一语,判曲《乐中悲》又说“云散高唐,水涸湘江”,“高唐”一词出自《楚辞》宋玉的《高唐赋》,是战国时楚国一台观,位于云梦泽中。“云散高唐,水涸湘江”,必与湖南湖北两地有莫大关联。
4.文武兼备
史湘云是诗疯子,史湘云对应的人物应该善于作诗。史湘云又一派英豪之气,喜男儿装扮、趁兴时大块吃肉,她还有一个标志性的配饰——麒麟,麒麟是一品武官的补子图案。所以史湘云影射的人物,应是科举出身而以战功闻名。
笔者在学习南明历史过程中,用这四把尺子裁量,还真就找到那么一位人物,让人犹豫的是:他的知名度、影响力,似乎比不上史可法、黄道周、张煌言、李定国这些名臣名将,甚至现代明史研究对他也涉及甚少,笔者在期刊文献中用他的名字为主题词检索时,仅发现三篇相关论文。
这样一个影响力不算大的人,为什么《红楼梦》作者把他安排到金陵十二钗正册中呢?
直到看到他的谥号才明白,原来三百多年的云烟笼罩,我们能看到的历史已经模糊、扭曲,有些被我们忽视的事情,三百年前可能才是当时的大事件。一个人物的谥号,却像一块镌刻功业的石碑,可以穿透历史迷雾,让我们看到三百年前人们如何评价此人的得失。
古代谥号中,第一等是“文正(贞)”,略次一等是“文忠”。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南明的史料极为驳杂,各种文献对历史人物谥号的记载差异很大,这里只以《明史》记载为准。
《明史》中南明无人得到过“文正(贞)”。于是南明官员获得过的最高谥号就是“文忠”,有三人获此殊荣:堵胤锡,陈子壮,吴贞毓。相较之下,今日耳熟能详的几个南明名臣:史可法、黄道周、何腾蛟、黄得功、左懋第,得到的谥号分别是忠靖、忠烈、文烈、忠桓、忠贞——虽然也都是很高的评价,但却还是略逊于“文忠”。
三个获得“文忠”谥号的人物中,又以堵胤锡影响最为深远,南明史专家顾诚对他的评价是:
堵胤锡,是南明官员中最具战略眼光的政治家,他深知明朝官军虽多,将领和士卒都已腐败至极,要支撑抗清大业,惟一办法就是倚靠农民军,使之纳入己范。他着眼于民族大义,始终不渝地奉行联络农民军共同抗清的政策。
如此看来,《红楼梦》要选一个武官的代表人物纳入金陵十二钗正册的话,堵胤锡完全有资格入选。堵胤锡,又在很多史料中写作堵允锡,这在后文索隐中很重要,请先记住。
与笔者猜测略有不同的是,堵胤锡并非淮安籍贯,而是无锡。但“堵”这个罕见的姓氏,很明确是发源于淮阴。
无锡地方志这样记载“堵”姓来源:“元至正年间由淮阴迁宜兴,明天启年间堵胤锡在锡占籍,始有堵氏”。介绍堵胤锡的文献中,“元至正年间由淮阴迁宜兴”一事多有提及,大概就因为“堵”姓实在罕见,给堵胤锡作传的人都要追溯一番家世起源,《红楼梦》也就借此设了个“枕霞旧友”的梗。
朱厚照落水的地方是清江浦,清江浦是一条经淮阴北连淮河的运河,淮阴就是的清江浦的别称,今天的淮安清江浦区就是古淮阴县,“枕霞旧友”隐喻“堵”姓,确凿无疑了。
《明季南略·堵胤锡始末》载堵胤锡六岁时丧母,十一岁时丧父,虽然用“襁褓之间父母违”来形容显得夸张,但若非要用“垂髫”“幼学”之类准确的词汇去代替“襁褓”,也就失去了诗的韵味。
《堵文忠公年谱》对堵胤锡丧父后的描述是“茕茕孑立,流离碚顿不可名状,而负气跌宕、落魄无赖、人目为痴”——这就是《乐中悲》说的“幼年时坎坷形状”。
小说中,史湘云父母过世后由叔叔婶婶抚养长大,家里经济条件并不好,差不多的针线活儿都要自己做。堵胤锡父母过世后便投靠岳父陈大懋,陈大懋“贫而好义”,虽然家境较为艰难,但还是聘请塾师教他诗文。
堵胤锡32岁时中进士,40岁时赴长沙任知府,后又升任武汉、黄州兵备道,又任长沙监军,弘光朝巡试湖南、督师长沙,此后一生都转战于湖南、湖北之间,与湘楚两地结下不解之缘。
祖籍淮阴、幼年父母双亡、督师两湖、儒将,史湘云影射人物的四个条件都完美契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