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小说,开头第一句话意义都非同寻常。
《红楼梦》讲的是大荒山青埂峰下一大块石,上面字迹分明,刻了一段顽石幻入红尘、历尽炎凉世态的故事。“石头”上“刻”的第一句话便是:
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
接下来便介绍姑苏城里有个乡宦甄士隐云云。
但这句极易被读者忽略的“当日地陷东南”,却透着十二万分诡异。《石头记》开头第一句话,为何就来一句莫名其妙的闲笔?
“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是古代典籍中极常见的说法,意指中国地形西北皆是高原,东南都是海。这个说法最早出自《淮南子·天文训》,说的是共工怒撞不周山,支撑天空的柱子崩塌,维系大地的绳索断裂,才导致天向西北倾斜,地向东南塌陷。
于是“当日地陷东南”寓意就是:这是一个天地崩塌的日子。
清朝初期语境中,“天崩地裂”“天崩地坼”“天崩地陷”都有一个特殊的寓意,指明朝灭亡那段纷乱不堪的历史。
如史可法《复多尔衮书》“凶问遂来,地坼天崩”,说的是崇祯自缢的凶讯传来,天崩地坼;
顾炎武《先妣王硕人行状》“将于天崩地坼之日,而卜葬桥山之未成也”,说的是清军南下、弘光政权覆灭,“天崩地坼”故未能将母亲下葬;
徐枋有怀旧长诗,诗云:“忽然丧乱倾家国,痛哭天崩复地坼”,说的是他二十一岁秋闱名扬,正春风得意之时,忽然就天地崩塌——1644年北京沦陷;
......
清初时期,用“天崩地陷”代指明朝覆灭那段历史的文献、诗作不胜枚举。
《红楼梦》作者在楔子中扯东扯西,讲了一大段顽石无才补天、混入红尘的荒诞神话,趁着读者不注意突然用一句“当日地陷东南”转入正文,这样一个诡异而狡黠的闲笔瞒过读者,却是用它点明全书时代背景:故事发生在明朝灭亡的纷乱之际!
细细推敲,怒触不周山这个传说还有更深的寓意。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流传最广的是《史记·(补)三皇本纪》中记载的共工与祝融大战。传说中祝融是火神,共工是水神,所以天塌地坼的原因是一场水火大战。
明与清的交战,正是一场水火大战。
朱明王朝自命为火德,“火”与“明”本就是体用关系,“朱”即是“赤”,五行亦属火。皇太极将国号由“大金”改为“大清”,本就因火克金,沿用“金”的国号不吉利,改“清”取以水克火之意。
于是乎“水火大战”这一层寓意更加明确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是明清交战之际。《史记·(补)三皇本纪》中记载共工撞倒不周山后,天塌地陷,女娲炼出五色石用以补天,这就和《红楼梦》楔子中的神话又呼应上了:
女娲氏炼了三万六千五百一块补天石,“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如果“天崩地坼”指明朝灭亡,补天之石自然就是那些奋起抗击清军的“多少英雄,多少忠臣孝子,多少仁人志士,多少词客骚人”(语出第一回脂批),多少“风雅王孙,聪明俊杰”(语出第十二回)。风雅王孙,如宗室中的朱聿键、朱以海、朱由榔;俊杰英雄,如李定国、郑成功、张煌言,词客骚人如黄道周、钱谦益、陈子龙,还有无数不知名的英雄豪杰。
《红楼梦》作者便是那块不得补天的顽石,他站在历史的惊涛骇浪之中,与风云人物擦肩而过,但幼年时“锦衣纨绔、饫甘餍美”,因“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故半生“风尘碌碌,一技无成”,眼睁睁看着天塌地陷、国破家亡而无所作为。眼望着华夏大地上:
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红楼梦组曲·虚花悟》)
作者自觉“愧则有余、悔又无益”,只能日夜“自怨自叹,悲号惭愧”,遂将一腔血泪“洒与闺阁之中”,借闺阁之事将自己“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又将明末那段血泪历史,用“真事隐,假语存”的方式,“大展幻术”,用各种隐喻、设谜、射覆的手段,幻化于贾府男男女女的故事之中,自言“万不可因我不肖,则一并使其泯灭也”。(引号中的词句皆来自《红楼梦》第一回的楔子)
故作者诗言: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脂砚斋点评道:此系《红楼梦》一部书的本旨。
《红楼梦》又名《风月宝鉴》,“风月”二字言指男女之情,其本意指“清风”“明月”二物,所以《风月宝鉴》其实是取“清”“明”二字,喻指《明清宝鉴》,“鉴”是镜子,喻指历史,如古语有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作者自言:“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这不借此套者,反倒新奇别致”,可见作者的本意就是写一部隐喻明亡清兴的稗官野史,小说中贾代儒欲毁“风月宝鉴”之时,脂砚斋点评道:“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示其本意。
《红楼梦》第一回的脂批中,有一条奇怪的批语,说:
武侯之三分、武穆之二帝,二贤之恨,及今不尽。
武侯之恨是汉室衰亡,诸葛亮不能一统天下;武穆之恨是赵宋国破,岳飞不能收复河山。“及今不尽”,说的便是朱明灭亡,南明的英雄俊杰们亦如同蜀汉的诸葛亮、南宋的岳飞,有志匡扶汉室,无奈“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三国演义》写诸葛武侯未尽之恨,《风月宝鉴》实是一部《明清演义》,写明亡天下之痛!
“红”即是“朱”,《红楼梦》即是“朱楼梦”,是说作者在朱明王朝经历过的一番梦幻。贾宝玉有“爱红的毛病”,所居之处称“怡红院”,曹雪芹批阅处称“悼红轩”,追思故国之旨明矣。
贾宝玉在太虚幻境中,听闻“红楼梦组曲”,第一首点出《红楼梦》主题的《引子》唱的便是: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情种”即指不得补天的顽石,是作者自称。“情”是风月之情,但此处的“风月”非言男女之情,而是以“风月”喻明清交替那段历史,言怀念故国之情。
“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此即楔子中“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之意。
关键最后一句大有意趣:
“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脂砚斋在此特意点破:怀金悼玉,大有深意。
“怀金悼玉”表面意思是娶了宝钗、心中悼念黛玉。但“金”是满清先前的国号,“玉”是华夏文明的标志,暗喻身处满清治下,悼念华夏灭亡!
《红楼梦》是一本极其复杂的书,立意甚繁。
它是一本明末贵族生活的百科全书,书中用大量笔墨记叙了作者亲历的“家庭闺阁琐事”“家庭闺阁中一饮一食”,追忆其“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美之日”,将丰富细节细腻的展现于世人;
它是一本作者编述的诗歌集锦,如脂砚斋所言:“余谓雪芹撰此书,中亦为传诗之意”;
它是一部“闺阁庭帏之传”,记述作者“半世亲睹亲闻”的“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
它是一部“掰谎记”,欲图将各种戏剧传奇,如《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玉簪记》《西楼记》等等,一改其“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鬟婢开口即者也之乎,非文即理”“悉皆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话”的面貌,以切近明末贵族真实生活的方式,在“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身上重新演绎出来,“将儿女真情发泄其一二”;
它又是一本作者自己的忏悔录,“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同时也是作者对人生、命运、政治及历史的沉思录;
......
它更是一部主题为“怀金悼玉”的猜谜大全,用各种复杂的谜语、隐喻、象征,层层设谜、千皴万染,这才将真事隐去,用“假语”将明末血泪史隐藏在小说中。
作者言:“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这里的“荒唐”,便是说满纸的隐喻、谜语,看不透者难解其意,故言:“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正因为《红楼梦》作者有太多主题想要表达,让这部书“横看成岭侧成峰”,如鲁迅所言:“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笔者是物理科班出身,于文学所知甚少,对《红楼梦》这个宏大的主题只敢管窥一二。但“追悼朱明”这个《红楼梦》的核心主题,一直以来都被阅者忽视、被研究者误读。
我这本《红楼密码》小册子,旨在以理科生的思维,尽可能将隐藏在小说字里行间的密码搜寻出来,用尽可能缜密的逻辑、严谨的考证,逐一破解作者在小说中精心安排的谜题,将那个作者竭力想表达,但一直被忽视的主题重新揭示出来。
这些谜题一一解开后,我们会发现《红楼梦》作者用巧夺天工的手段,把整个晚明的历史隐藏在小说中,将晚明帝王将相们逐一幻化为贾府的男男女女,记述重点又是那段近乎被现代人忘却的南明历史。
这本小册子内容的安排,首先需要让读者确立信心,通过破解“十一月三十日冬至”“葫芦庙炸供”等闲笔所影射的真实历史,逐一解析贾雨村、宝玉、妙玉、薛宝琴等人物的相关密码,以确凿无疑的证据打消读者疑虑,向读者证明《红楼梦》就是在隐写明末血泪史。
接下来便系统破解金陵十二钗、晴雯、香菱、袭人、“四美”等隐喻的人物、事件,以之为拼图游戏的图块,构建起《红楼梦》隐喻的完整图景,并结合史料将明末历史的主要脉络展现给读者,破开“假语”,显露“真事”,借《风月宝鉴》书就一部《明清演义》,让《红楼梦》隐匿了三百年的主旨昭彰于世。
《红楼梦》作者自言: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如果能借《红楼密码》这本小册子,让现代人重新温习南明纷乱不堪的血泪史,让现代人重新领悟《红楼梦》的警世意旨,也就不算辜负三百年前用血泪书就的宏篇了。
如果读者觉得上述解读过于狂妄荒唐,就让我们从小说中一个毫不经意的闲笔开始,以“风月宝鉴”为入口,去探索《红楼梦》构建起来的庞大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