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给孩子的天文启蒙书
- 达芬奇科学馆
- 980字
- 2025-04-17 18:38:24
前言
为什么要探索宇宙
1935年,被誉为“航天之父”的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去世,在他的墓志铭上镌刻着这样一句话:“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被束缚在摇篮里。”
这位航天史上的伟人的话果然应验了。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轨道;1961年,尤里·加加林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地球人;1969年,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1973年,“先驱者10号”第一次飞掠木星……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质问:“我们就连地球都不是很了解,有必要去了解浩瀚的太空吗?”其实不只读者有这个疑问,赞比亚修女玛丽·尤肯达也有类似的疑问。她还给当时在美国宇航局工作的恩斯特·施图林格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她生气地问道:“现在地球上还有那么多孩子吃不上饭,你们怎么舍得为远在火星上的一个项目花掉几十亿美元?”
面对修女的质问,恩斯特在回信中首先讲了一个故事:
400年前,在德国一座贫困的小镇上有一个善良的伯爵。有一天,伯爵遇到一个怪人,这个怪人除了白天工作外,晚上还要在家里研磨玻璃片。伯爵感到很奇怪,于是邀请这个怪人到自己家专心研究。听到这个消息后,镇上的人很生气:“我们还在受瘟疫之苦,他却把钱花在那个闲人的无用爱好上。”就是人们口中的“无用爱好”使得显微镜得以发明,从而促进了医学的迅速发展,解决了世上大多数瘟疫问题。
在讲完这个故事后,恩斯特又讲解了探索太空的好处。他说每年约有1 000项太空项目的新技术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如飞机、通信、医疗和天气预报等方面。总之,恩斯特的整封回信都在告诉玛丽这样一个事实:探索宇宙,能让地球变得更美好。
后来,每当人们质问太空探索计划时,美国宇航局都会用这封信进行回应,并且他们还会用不断更新的航天科技的日常应用来打消质疑者的顾虑。这是一种聪明的做法,也是责任所在。
设想一下,如果将来地球无法提供人类需要的生存环境,比如,石油枯竭了,水资源没有了,生态恶化了,人类该如何生存呢?
其实,天文学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遥远,甚至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果没有天文学,现在可能没有Wi-Fi;如果没有通信卫星,我们就看不了电视;如果没有气象卫星,我们就不能预测天气情况……人类之所以要探索太空,走向宇宙,其实是为了更好地生存。
地球只是太阳系里很小的一个星球,如果从地球上看宇宙,就好像站在一间房子里了解全世界。现在让我们走出地球,放眼宇宙,去学习很多有趣又令人着迷的天文学知识,开启一场了解宇宙的奇幻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