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去洛阳一观究竟罢
- 刘辩:从把袁家满门抄斩开始
- 五花肉肉肉肉肉
- 2123字
- 2025-04-12 20:00:14
荀爽看了半天,也没看出来这字迹有什么出彩的地方。
“字迹平平,看不出什么特别之处。倒是这用材的纸张,质量不错。”
荀爽摩挲着书本的纸页,细细感触道:“这洛阳到底是个好地方啊,用的纸,都比其他地方的要好上不少。”
得,看来还是没抓住重点。
荀彧决定也不再卖关子了,干脆直言道:“叔父,这纸张和上面的字迹都是陛下所为。”
“叔父难道没有发现,这两本书上的字迹都是完全一样的吗?”
“哦?”
荀爽之前还真没注意过这一点,现在得了荀彧的提醒,不由得又重新看了一下这两本书上的字迹。
顿时恍然。
虽然这字迹平平,甚至在那些书法大家的眼中,可以说是差到极点。
简直就不像是人能写出来的样子。
但这两本书上的字迹,却是出乎意料般的相同。
差的宛若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这让荀爽顿时多了几分好奇。
写的差的不少见。
写的这般差的,确是少见。
抄的两本书还能抄的一样差,那就更是少见中的少见了。
陛下写字……这么差的嘛?
“文若想说什么?”
荀彧道:“彧以为,这书根本不是人用手所操作出来的,而更类似于刻印。”
刻印?
嗯……这么说的话倒是合理了。
荀爽以前也试过用刀去在竹简上刻字,如今想来,确实差不多。
荀彧继续道:“彧在显阳苑时,苑内共有士子180人,每人都有如同彧所有的书册。”
“最开始只有两卷,然而在五天之后,第三卷便发了下来。”
“第4卷发下来的时候,与第三卷相隔了7天,第五卷发下来的时候,与第四卷相隔了5天。”
“这便是叔父如今所见之物。”
荀爽听到这话,人都跟着懵了一下。
180人人都有,那就相当于是180卷书。
虽然这每一卷的篇幅不多,就比方说这第三卷,加起来也不过十七页纸的样子。
可问题那是180本啊。
尤其是这字迹,还不像是人所抄写。
所以这一切都说明了什么?
皇帝掌握了一项刻印技术,并且这项技术,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大量复制书籍上的内容?
一念至此,荀爽整个人都不淡定了。
他们这些经学大族,能取得如今的地位,所依靠的是什么?
就在于书籍的稀缺性。
垄断了书籍,就垄断了各部经典的解释权。
别人没有的,他们有。
自然他们说什么,别人就只能信什么。
这也是为什么他荀爽一旦讲学,前来听他讲学的人就是趋之若鹜。
没办法,其他地方没有这个条件。
但要是出现了这样一项刻印技术……
那岂不是说明,往后他们这些经学大族的讲学地位,便会被这些所取替吗?
“这纸张……造价几何?”荀爽声音微微有些发颤。
荀彧则是摇头道:“彧在洛阳市井打听过,不曾听闻有这种纸张流通。彧窃以为,这纸张目前只有陛下一人所有。”
听到这话,荀爽的心情稍稍平复了下。
市井不能流通,只有皇家才有,那应该证明这东西造价比较贵。
那就不是什么大事了。
荀彧当然知道荀爽在想什么,因为之前他也是这么想的。
所以他直接抛出了下一个血淋淋的事实。
“可是叔父看这纸张,前后的质量可有差别?”
质量差别?
荀爽下意识的摸了摸前面的纸和后面的纸。
触感几乎完全相同。
荀彧顿时道:“陛下登基以来尚且不到一年,自洛阳血色宫变,至今更是不足半年。”
“180名士子,纸张的质量前后完全相同,叔父以为,这纸张的造价是贵是贱?”
荀爽沉默了。
因为他反复思索着荀彧所说的话,结果竟然发现,自己这个族侄说的话,愣是挑不出错来。
如果这纸张的造价真的很贵,这么短的时间内,根本不足以制造出大批量质量上乘的好纸。
必然会出现以次充好,前面好后面坏的现象。
能够做到前后始终如一,那就只能说明一点,这纸张的质量绝对不会高。
“既然陛下有此良方,何不将其推广于四海?”荀爽微微眯着眼睛,随后又看向荀彧道:“文若,你在洛阳呆的时间最长,和陛下相处的时日也最多,你且说说你的看法。”
荀彧道:“叔父手中之书,是显阳苑180名士子,夜夜所学之物。皇帝心中所想,必然是以此为官学。”
“然今天下经学大族中,孟氏易有汝南袁氏和京兆宋氏,费氏易有河南郑氏,欧阳尚书有弘农杨氏,左传亦有平原高氏、南阳贾氏;公羊春秋有山阳王氏、东莱刘氏;除此之外,尚有琅邪伏氏握有齐诗。”
“而观此书,不曾有过这些经典所言。然而此书却有一绝妙之处,那便是分卷而发。”
“皇帝若想以此书为官学,必遭得天下经学大族群起而攻之,所遇阻力甚巨。”
“可若是皇帝将当今经学中的几部经典,刻印于此书之后,那时又该如何?”
又该如何?
荀爽眯着眼睛,不由得往下想了想。
到时候推行此书为官学,所受的阻力,定然会小上许多。
而那些被刻印在此处后面的经典,也能够跟着喝上碗最鲜的汤。
尤其是对于一些有家传,但并非主流的经学大族而言。
说不定还能趁势而起。
当然,想要推行仍然免不了阻力。
可要是这些纸张和刻印之属的成本当真低廉,干脆就以海量书籍向外发行,其他的经学大族,就算是想抵制,又能如何?
就算是烧了这些书,大不了再运来一批就是了。
有意思。
荀爽不自觉的捋了捋自己的白须,轻声道:“文若以为,我荀家该乘一下陛下的这趟风否?”
荀彧看着仍在那里思虑着的荀爽,目光炯炯地道:“时不我待。荀氏能否由颍川一地跻身于四海之列,或许全在今朝!”
好一句全在今朝。
荀攸感觉自己的全身都要被自己这个堂叔点燃了。
这让他也跟着劝道:“叔父,侄儿以为堂叔所言有理,当今天下风云纷乱,正是我荀家乘势之时。”
一连两位荀家后辈最为出色之人相劝,荀爽在沉思片刻之后,也终于似下定了决心。
“既然如此,正好前几日朝廷征召老夫为司空,老夫便去洛阳一观究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