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科举制度

赵平安把秋香带回了侯府。

“听说你弹得一手好琵琶,弹一曲,我听听。”

秋香没有动弹。

“几个意思?”

“没有感觉。一首好听的乐曲,要看环境,还有心情。”

言下之意,你不懂!

赵平安忍俊不禁。

“是谁给你的勇气敢不听话?”

“青竹迎风展翠绿,扎根山石要向阳!”

“呵呵~你一个婊子跟我谈气节?”

“奴婢尚未出阁!”

也就是清倌人。

卖艺不卖身的那种。

“不是卖的,你当什么花魁?”

赵平安没给秋香开口的机会,直接把人扔给了铁浮屠。

“风爷爷,回去休息吧。”

黑暗中走出一个人,正是每天赶车的马夫。

这也是老赵给的第五名护卫。

二品武夫,刀魔,风里杀。

上一任靖边侯,曾经花费数十年培养了一批亲兵,学习赵家刀法,其中有四个修为最高,最忠心的,被任命为队长,绰号风虎云龙。

这些人一直在暗中守护赵家的安全。

“那几个小崽子不在,我不放心。”

“这里是京城!没人会犯傻。况且,有什么风吹草动也瞒不过您啊!”

“世子若是遇到危险,一定要大声呼喊。”

“明白!放心吧!风爷爷,我不是小孩子了。”

风里杀悄无声息的消失在黑暗中。

赵平安给床铺做好伪装,就发动【一步到位】的技能,离开了侯府。

这段时间,经过练习,他已经知道了身体极限的数据,并且开发了相应的使用方法。

昨天见到兵部尚书的时候,他所说的“十二两银子,”其实是暗语,代表“十二个时辰后,再见面。”

今天,他找借口打发了几个护卫,就是想趁机测试一下技能。

月黑风高,几个巡街武侯提着灯笼在街上晃悠,嘴里说着杂七杂八的荤话。

一阵风吹过,一个黑色的人影突然出现在队伍前面,把巡街武侯吓了一跳。

“哪里来的小贼!”

话音未落,黑衣人就消失不见了。

“卧槽!”

“见鬼了!”

“大家别怕,赶紧聚在一起!”

六个人背靠背围成一个圈,拿着木棍,瑟瑟发抖。

“他在后面!”

“什么?”

“啊——”

几人一哄而散。

两个胆小的扔掉灯笼,就往黑暗中跑,急的队长大喊:“危险!别动!”

黑暗中响起一声冷笑,队长的手一抖,木棍掉落,“敢、敢问是哪路大侠?有何贵干?你我往日无怨,近日无仇,何必戏耍我等?”

没有回应。

过了好一会儿,队长才敢捡起木棍,见没人出手,一屁股坐在了地上。

“真是见鬼了!”

他们不知道,刚才过去的,就是赵平安。

兵部尚书府。

书房里亮着烛光。

赵平安抬手敲门,一道寒芒乍现,紧接着又消失不见。

“进来!”

推门而入,就看到汪海东端坐在书桌后面,右手还拿着一支毛笔。

“拜见汪大人!”

“这里不是朝堂,没必要称职务。”

“小侄,拜见叔父!”

“鸡贼!”

赵平安咧嘴一笑,快步上前,把赵铁山的信放在了书桌上。

片刻之后,汪海东把信件点燃,感叹道:“老家伙这是要疯啊!”

“赵家已经没有退路了。”

“陛下还要依靠各大世家治理天下,想要彻底决裂,除非,寒门学子能够取代世家子弟!”

“我有一计,可以断绝世家子弟举荐为官的路!给普通百姓一个鱼跃龙门的机会。”

“你明白你在说什么吗?”

“当然!”

“为何不直接告诉皇帝?”

“他会信吗?”赵平安嘴角翘起。

从赵铁山扯旗造反的那一刻,双方的关系就彻底崩了。

如今的君臣和睦,不过是利益共同体的一场秀罢了。

大家都是演员。

“为什么选我?”

“父亲说,你是朝廷当中,唯一可以信赖的朋友。”

“那可是泼天的功劳,足以名留青史!”

“我家世代将门,要那虚名做什么?”

“虚名?”汪海东哈突然哈大笑起来,“你可知道,为了你口中的虚名,多少人愿意付出一切,甚至生命?”

“我只知道,好死不如赖活着!”

“确实!”汪海东长叹一声,“人死了,就什么都没了。”

“说说你的计策吧!”

“你可要想清楚!此计一出,你就会成为世家门阀的敌人!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杀了你!”

汪海东连连摇头,冷笑道:“我从一介布衣,走到今天,靠的是手里的刀!想要杀我,先问问我的刀,答不答应?”

“况且,能够为无数寒门子弟开辟一条逆天改命的通道,就算是死,我也无悔。”

赵平安点点头,“接下来,我说,你记!”

“我的计策是科举选士!”

“这个制度,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分别对应县,州,京城和陛下。”

“通过县试的读书人,可称秀才,第一名叫案首;秀才可以参加州组织的乡试,考试通过,可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会试在京城举办,参加考试的是来自全国的举人,考试通过,可授进士,第一名叫会元。”

“会试前三十名,参加殿试,由陛下现场出题,进行考教,然后选择前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和探花。”

“进士,可以递补官位!殿试成员,可以直接授予官位。”

“考试内容分为治国策,算术,诗词,格物,四类。”

……

“妙啊!妙啊——”汪海东放下笔,拍掌叫好。

“此计一旦功成,天下学子将再也不用受门阀压迫了!”

“汪大人,稍安勿躁!我的话还没说完。”

“你说、你说!”

汪海东急忙拿起笔,就要记录。

“这个计策,不仅能够选取文官,还能选取武将!”

“武将?”汪海东一脸懵逼。

“那些个大老粗,斗大的字不认识一个,扁担倒了不知道是个一,还能参加考试?”

“你知道为什么军中将领,大多出身门阀,就算不是,也会委身投靠吗?”

“因为他们识字!”

当初,汪海东就吃了不识字的亏。

幸亏有靖边侯力挺,才能提升为将领。

也正因为如此,几十年来,他每日都会学习到深夜,从不懈怠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