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忽必烈夜遁

战场的消息,随着硝烟很快便传回了燕京城,听到阿里不哥全军覆没的消息,忽必烈顿时感觉天都塌了,他实在没想到,蒙古援军居然会败的这么快,这么惨。

本来按照他与姚枢的设想,蒙古援军即便被敌人击败,也会给敌人造成极大的伤亡,而根据回来的探子回报,虽然敌人确实伤亡巨大,但却没有伤筋动骨。

二十五万勇士,只给敌人造成十万人的伤亡,这十万人里,阵亡的也不过三万余人。

忽必烈想破脑袋都想不出来,为什么敌人会只阵亡这么点人。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明军带来的神药——大蒜素。这种制作简便,效果可观的神药,将很多受伤将士的生命成功挽回。

在战场上当场阵亡的将士毕竟是少数,多数人都是死于重伤不治或伤口感染,这种大蒜素虽然不能保证将所有将士治好,但他的存在确实让伤口感染的情况降低七成。

在接到阿里不哥惨败的消息后,忽必烈第一时间封锁了消息,如果让燕京城守军知道援军不会抵达,那恐怕不用敌人进攻,就会不战而降。

随后忽必烈又将自己的谋士全部召集起来,共同商议退敌办法。

齐聚一堂的都是忽必烈的心腹,僧人刘秉忠、金朝遗臣姚枢、理学大儒窦墨等。

这些人虽非蒙古人,但却饱读诗书,这些人在治理国家方面,给了忽必烈很大的建议和启发。

虽然这次姚枢的计策并没有如愿实施,但这也算不得错,毕竟谁也没办法想象,一向战无不胜的蒙古大军会败的如此惨。

当众人从忽必烈口中得到援军全军覆没的消息时,也震惊的说不出话,毕竟他们从没想到一向战无不胜的蒙古大军会败的这么惨。

此时的姚枢急于弥补之前的谋划失误,首先出列,道:“大王,监国败北,不如从其他地方再次调集援军,如何?”

忽必烈知道姚枢的意思,坦言道:“学士有所不知,阿里不哥率领的二十五万大军,虽然很大一部分是色目人、女真人和契丹人,但其中的蒙古勇士也是不少,有八万之多。”

“这些人的被俘可以说已经让我蒙古帝国动摇了根基。”

“除了千里之外的西域,离燕京城最近的援军便是,都城那边的军队了。但都城怯薛军没有大汗的命令,轻易不能动用。”

也许是对蒙古帝国的未来失去信心,也许是为了战死在沙场上的蒙古勇士,忽必烈说着便有些哽咽。

“那调动其余汉地的守军如何?”

姚枢指的汉地守军是驻守在其余城池的汉人军队,这些军队多是由地方豪强组建,如史天泽家族率领的五路万户军便是如此。

还有窝阔台时期从中原征召的汉人部队,主要用于补充兵源,这些汉军在蒙古灭金时便是主力,在蒙、宋战争中又承担着了步兵攻坚和后勤保障任务。

可以说忽必烈的部队大部分都是非蒙古人组成的,在原本的历史上,忽必烈率领着由汉、契丹、女真等民族组成的军队,击败了阿里不哥,巩固汗位。

“汉地守军还能调集一些,只是....”忽必烈欲言又止。

其他人想了一下,明白了忽必烈的意思,那些汉地守军多是士绅豪强的武装,虽说以前的时候听从忽必烈的调遣,但当前局势危如累卵,他们会不会第一时间想着自保。

“大王放心,汉地守将定然全力来援,毕竟唇亡齿寒的道理,他们不会不明白,如果燕京沦陷,他们也活不了多长时间。”

“没错,按照三国联军的残暴,那些士绅豪强没有一个能活。”另外一人附和。

此时的刘秉忠突然道:“你们觉得该调多少人来?”

刘秉忠的话让七嘴八舌的人全部闭嘴,毕竟二十五万蒙古援军都败了,如果让汉地守军分批来援,恐怕只能羊入虎口,但让他们集结又耽误时间,现在的燕京城还不知道能撑多久。

“子聪有何高见”忽必烈问道,刘秉忠法号‘子聪’。

“高见谈不上,拙见倒是不少。”刘秉忠捻了捻手中的佛珠,继续道:“按照我得想法,与其困守在这,不如趁早离开。”

“离开?!”忽必烈听后大惊,直接站起身来。其余几人也盯着刘秉忠,看看这个人怎么会说出如此惊世之语。

刘秉忠自幼修禅对于众人的目光,毫不在意,继续说道:“此时城外有十万敌军,过了明日就变成了二十余万大军,燕京城能在二十万人的进攻下守多久?”

“汉地援军即便能够及时到达,那能否打得过城外的敌军?”

“城外的敌军是由三个国家组成,咱们能调集援军,他们就不行?”

“还有”说到此处,刘秉忠停顿了一下,注视着忽必烈的双眼,“阿里不哥被擒,那汗位归属....”

刘秉忠的连环三问,将众人的幻想彻底打破,更重要的是最后一句,现在蒙哥重病缠身,他任命的监国阿里不哥身陷敌营。

此时有资格接管汗位的便是忽必烈了。

只是忽必烈仍旧有些犹豫,毕竟自己的势力全部都在汉地,在‘哈刺和林’的支持者并不多。

刘秉忠看出忽必烈的顾忌,道:“大王当知,如果死守燕京,那必然成为三国的眼中钉肉中刺,还不如撤离汉地,带着军队回草原。”

“接任汗位,整合资源后,可以进攻西方诸国,西方诸国皆是懦弱无能之辈,何必在这里跟三国死战?”

众人开始沉思,刘秉忠说的对,与城外的敌军想必,西方诸国就是软柿子,除了路途有些遥远,可以说是个完美的敌人。

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百姓身材高大,也是极好的兵源。

其实这时候忽必烈已经意动,但作为燕京留守,如果贸然放弃领地,跑回都城,那应该如何应对那些蒙古贵族的诘难。

忽必烈需要一个借口,或者说需要一个人来承担责任。

在座的都是人精,谁也不想当这个出头鸟。

此时姚枢轻声道:“李璮此人,天资聪慧,用兵如神,不如请他留守燕京,大王速回哈刺和林请援军?”

“也好,大汗病重,如非我亲自前去,恐怕很难要来援军。”见姚枢提出了人选,忽必烈顺势答应下来。

几人见人选定下,纷纷开口献计,不多时并便计划谋划周全。

将一切都谋划好后,忽必烈召见了李璮,李璮虽然是汉世候,但却精明无比,在对南宋的战时期间,便多次谎报战况,借机向蒙古索要军需,同时与南宋暗通款曲,谋求自立。

此刻忽必烈以燕京大事相托,让李璮找到了机会,虽然城外仍由敌军围城,但在李璮看来,这些都是一时的困境,等蒙古援军抵达,定能摧枯拉朽,将敌人悉数歼灭。。

只要守住燕京十天半个月,那定然是大功一件,何况还能趁此机会,在燕京城内搜刮一圈。

将守城重任交给李璮后,忽必烈没有丝毫耽搁,带着自己的心腹和三千骑兵,加上能够带走的金银财宝,趁着夜色就化整为零的出了燕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