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最大的问题

转眼间,八月时光转瞬即逝,

大明朝堂上下似乎并没有中秋发生的事情而任何波荡,

休沐之后的朝臣依旧像往常一般运转着。

九月初一,

朱允炆确信自己已经完全驯服了小马,

终于决定开始驯养大马,

然而走到供养着战马的马场,

看着巨大的身材差距,朱允炆感觉自己稍有不慎就会被这高头大马一脚踢死,

实际上,让他自己单独驯马本来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朱元璋心知肚明,所有皇家御用的马都是几代驯养之后完全祛除了野性的马儿,

它们日常行走更加平稳,遇到危险更加镇定,但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弱,最适合在平稳的城中道路或者四平八稳的官道行走,而不适宜于复杂的行军环境。

对于战马而言,朱允炆内心保持着应有的敬畏:“李成,你帮我驯除马儿身上的野性,还要保证我的安全,能否做到?”

李成没有不答应的理由,

但这也就意味着离开牧马村,再一次变得遥遥无期,

朱允炆牵头改进的拼接式水车在工部的验证下需要关键连接件的巨大突破,

现有制造水平无法满足连接件韧性和耐损性的要求,

他推动改进的肥料和肥田,农垦灌水改造工作更是受到了大部分人的抵制,

因为当前阶段无法证明,你那五亩田的作物种植收获更多,更具有进步性,

为了保证粮食的产出和收获,又需要他自己进行漫长的实验,

接二连三的改革、改进都失败,

这其中巨大的挫败感,不足于外人道。

但朱允炆没有放弃,他将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投入了和姚广孝的书信往来之中,

几乎是将宝全部压在了自己的四叔身上,

毕竟基础工业的进步和基础农业的进步是息息相关的,

所以幸运的是,姚广孝那边通过组织关系的改革,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尽管短时间内,神机炮炮管制作还是难题,

但在燕王力主推动持续不断地改革,通过将组织关系架构变得更加扁平化,合理分配不同知识水平的劳动力,建立新的组织关系情况下,

制作更高强度的炮管也许只剩下时间问题,

整个铁冶所和军器营负责炮管研制的人员进行了组织合并,并且根据负责的阶段不同进行了分级,

比如负责铁矿粗冶的人员被合并到了一个部门,熟练与新手人员被分入不同等级,负责不同具体的工作,

熟练工或者老师傅作为领导人,以文字形式或集体培训班形式传授部门所需的专业知识,短短几日便可以培训好一批新的“中等手”,

新人则是快速投入产业,在干中学习,完全摒弃了旧的老带新模式在同一个环节浪费巨大人力的情况,

这样的模式被快速复制到不同的“部门”,互相之间也不再以师徒相称,而是姓名加“工”或者“小”加年龄称呼,年长些的被称为张工,王工,年龄小些,工作时间较短的则是小王,小李等,

当然,也有人对年长者尊称老师,则是另一种层面的“师徒”。

随着技术和人员可复制性的提高,巨大的炼铁高炉也在北平不断地升起,为这个尚处于山清水秀阶段的国家带来了“工业”的污染,

对于朱允炆来说,这无疑可以反哺他的精神,令他更加地振奋!

当然,推行专业技术,开办专业夜校,并令技术人员取得一定薪水,则是解决了北平的另一个问题,

财政短缺的问题,

依靠土地的财政无法供养起庞大工业运转所需要的人员,

而且要想让部分务农甚至务学人员脱离土产,投入矿产冶炼之中,必须要巨大的利益诱使,

那么“玻璃”的制成,无疑是北平财政源头开辟的一个巨大活水,

因为有了铁冶的试错,北平铁冶所对矿物的认知拔高了几个台阶,

从神机炮制作分出的玻璃小队在短短半个月的实验,就解决了矿物的调配问题,制造出了成品的玻璃,

玻璃相对于宝石,琉璃等,更加纯净透亮,完全可以取代油纸,镶嵌在窗户上,

并且各种异状玻璃制品,在光线的照耀下令人目不暇接,

燕王献礼中秋的玻璃杯,一经推出,便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姚广孝亲自带货,深入了金陵,杭州两地,大量江南的老钱第一时间就嗅到了商机,派出人吗往北平汹涌而去。

其实玻璃的制作要比铁的冶炼简单得多,无论是火焰所需要达到的温度,还是对稳定性的要求,都不及钢铁冶炼的万分之一,

所以玻璃制造业很快就对冶铁实现了反超,更是对越来越物美价廉的煤矿实现了反超,成为了北平的支柱产业。

当然,因为供给中央的关系,作为中秋贺礼,玻璃杯的价格还很昂贵,

玻璃制品的产量也在爬坡,目前还处于有价无市的阶段,

所以北平赚到的,基本都是有钱人的钱,和味精掏钱的口袋基本一致,

就算还没开始大批量地挣钱,但这已经极大地提高了北平所有人的信心!

在最新的信件里,姚广孝说到了玻璃的制作冶炼有了新的突破,可以试制“凹镜”和“凸镜”,

最多再过一个月,也许就能试制出符合朱允炆要求的“凹镜”和“凸镜”了,

不过以上这一切都不是最令朱允炆欣喜的,

他恨不得亲笔写信,大力赞扬姚广孝和朱棣在工业化进程中做出的贡献,

过去几个月的弯路没有白走,提供了宝贵的试错经验,

想当然地利用过往组织架构提升生产力,基本是一条死路!

他没想到,新型组织模式的推广竟然如此轻松,

姚广孝也许是借用了自己的佛教身份,也许是燕王力排众难的强大魄力,也许发生了更多他想不到的事情,

总之,回到基础,

在这样的封建时代,更加高效率地进行组织工作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也就是朱允炆在八月的回信中解决的问题,

权力和利益都不是组织的关键,对关键技术苦思冥想难以突破也不是神机炮研制陷入泥潭的关键,

对某些技术性格问题是否能达成共识才是阻碍组织形成合力的关键,

如果实施者不能准确理解领导者话语背后的深层含义,那么很多事情都不能顺利地进行,

相较于金陵这边推广新学,实行文化扫盲运动的艰巨,

燕王所辖理共治的北平府推行扫盲,进行基础的专业相关的文字教育感觉好像简单得多,

有了文化教育这个大杀器的加入,所有的工人在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认知上都是一致的,

即便存在某个人不理解某个关键问题的可能,也很快就能通过上行下达,扁平化的架构很快得到答案,

朱允炆想在金陵做的事情,实用性的知识技术传播,被朱棣以另一种形式在北平完成了,

这何尝不是一种完成?

“玻璃赚钱只是一个口子,快速打开钱财的口子,用铁器挣钱,才是煤铁丰富的北平应该做的事情。”

朱允炆止住了内心的激动,对蒋瓛说道,

“姚广孝的担心是正常的,害怕我们煽动本能读书做官之人前来为工,动摇国本。”

“但是,国本不是由读书人创造的,正是由这些种田的,在煤矿,铁矿和铁冶所里上劳工的百姓们创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