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拒绝就藩,大臣反应
- 大明美洲帝国:日月旗的应许之地
- 忠诚的小将
- 3800字
- 2025-03-16 11:59:07
封藩结束后,朱高煦单独求见朱棣的事,纸里终究包不住火,还是被太监传给的文臣。
解缙府邸,后花园的八角凉亭里,几位文臣围着石桌正襟危坐,茶水冒着热气,气氛却有点凝重。解缙捻着胡须,眉头紧锁,率先打破了沉默:“诸位,汉王这葫芦里,卖的到底是什么药?”
“谁知道呢,”一位年轻些的官员抿了口茶,撇了撇嘴,“这位汉王爷,平日里就跟咱们不是一路人,谁猜得透他的心思?”
“依我看,八成是嫌封地不好,想跟皇上再讨价还价一番。”另一位官员放下茶盏,语气中带着几分不屑。
“哼,云南那地方,山高皇帝远,有什么不好?”一个身材微胖的官员冷哼一声,“我看他是野心太大,不满足!莫不是……对太子之位还有什么想法?”
解缙听着众人的议论,沉吟不语。他可不认为朱高煦是这么简单的人。这位汉王,虽然平日里表现得粗犷豪放,但心思缜密着呢。靖难之役中,他可没少出力,立下的功劳,那是实打实的。
“诸位,莫要忘了,汉王殿下可不是一般人。”解缙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让在场的人都安静了下来,“他可是皇上的亲儿子,而且……还颇得皇上宠爱。如今太子殿下地位看似稳固,可谁又能保证,汉王没有取而代之的心思?”
“解学士的意思是……”一位官员试探着问道。
解缙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吹浮沫:“汉王此举,必有深意。咱们静观其变,切不可轻举妄动。更要小心太子那边,莫要被牵连进去。”
“可万一……汉王真有什么异动,咱们岂不是坐以待毙?太子殿下仁厚,可汉王殿下……”,有人提出了担忧,话虽未尽,但意思已然明了。
解缙放下茶盏,眼神扫过在场众人,语气严肃:“夺嫡?他朱高煦若真有此心,咱们也不是吃素的!别忘了,咱们这些人,哪个不是饱读诗书,满腹经纶?论玩心眼,他朱高煦还嫩了点!”
他顿了顿,语气稍缓:“不过,防人之心不可无。他朱高煦在军中颇有威望,这是咱们的短板。咱们得想办法,不能让他掌握兵权。”
“解学士说的是,李世民玄武门之变,那可是血淋淋的教训!”一位官员附和道,脸上露出担忧之色。
“依我看,咱们得从长计议。”解缙捻着胡须,缓缓说道,“首先,得让皇上明白,皇子掌兵,于国不利。咱们可以上书,引经据典,旁敲侧击,总之,得让皇上对这事儿重视起来。”
“其次,咱们得盯着点汉王,看他跟哪些武将走得近。必要的时候,可以……给他使点绊子。”解缙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解学士高见!”众人纷纷点头称是。
“不过,这事儿也急不得。”解缙呷了口茶,慢悠悠地说道,“咱们得沉住气,慢慢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步子迈大了,容易扯着蛋。”
众人闻言,先是一愣,随即都忍不住笑了起来。紧张的气氛,也随之缓和了不少。
“对了,太子那边,咱们也得通通气。”解缙放下茶盏,正色道,“汉王这事儿,对太子来说,也是个威胁。咱们得让太子明白,咱们跟他是一条船上的。”
“解学士说的是,咱们这就去拜访太子殿下。”一位官员起身说道。
“嗯,去吧。”解缙点了点头,“记住,说话要注意分寸,别让太子觉得咱们是在挑拨离间。”
“解学士放心,咱们省得。”
众人起身告辞,解缙望着他们离去的背影,眼中闪过一丝深思。
“朱高煦啊朱高煦,你可别怪我,要怪,就怪你生在了帝王家!”解缙喃喃自语,端起茶杯,一饮而尽。
...................
几天之后,一封诏书如惊雷般炸响在朝堂之上,震得文武百官目瞪口呆。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汉王朱高煦,才兼文武,志存高远……今特命其督造巨舶,扬帆远洋。因汉王自请,愿舍大明封土,随舰队西行,觅地自立……”
太监尖细的嗓音还在太和殿内回荡,可百官们的心思早就飞到了九霄云外。
“啥?汉王不要封地了?还要跟着船队下西洋?自己找地方当藩王?”
“这……这唱的是哪一出啊?大明的藩王不当,跑去海外喝西北风?”
“莫不是……汉王殿下失心疯了?”
文臣们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各种猜测满天飞。有人觉得朱高煦是嫌云南瘴气颇多,故意跟皇上赌气;有人猜测他是对太子之位贼心不死,想去海外积蓄力量,图谋不轨;更有人怀疑他是被什么妖人蛊惑,中了邪……
解缙站在人群中,捻着胡须,脸色阴晴不定。他可不相信朱高煦会犯傻,这位汉王爷,精明着呢!可他这一步棋,到底是什么意思?解缙一时半会儿也看不透。
“这事儿……怕是没那么简单。”解缙低声对身边的同僚说道,“汉王这一手,恐怕是把皇上和咱们都给算计进去了。”
“解学士,何出此言?”同僚不解地问道。
“你想啊,汉王不要大明的封地,皇上自然乐得省心。可他去海外自立藩国,这算怎么回事?“解缙声音压得很低,几乎只有他身边的人才能听见。他顿了顿,眉头皱的更紧了。
“名义上还是大明的藩属,可实际上呢?天高皇帝远,谁管得了他?“解缙用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发出有节奏的“笃笃”声。”到时候,他在海外自立为帝,大明朝廷又能奈他何?鞭长莫及啊!“
他停顿了一下,环顾四周,同僚们都一脸茫然,显然还没完全理解他的意思。
“你们想想,要是他跑得远远的,远到咱们的船队几年都到不了,那大明是去征讨,还是不去征讨?”解缙提高了点音量,语气中带着一丝难以捉摸的意味。“去了,劳民伤财,得不偿失;不去,那不是等于承认他独立了?这脸往哪儿搁?”
同僚们面面相觑,开始小声议论起来。
“可……可海外真有那么好的地方,能让他发展起来?”一个官员提出了疑问,语气中带着怀疑。
解缙冷笑一声:“好地方?这我哪知道!不过,就算没有,他朱高煦是什么人?他可是敢跟皇上叫板的主儿!就算是一片荒地,他也能给你折腾出点名堂来!”
“那……那要是他离大明很近呢?”另一个官员的声音有些颤抖。
解缙的脸色瞬间阴沉下来,他盯着那个官员,一字一顿地说道:“要是离得很近,那可就不是一般的麻烦了。那简直就是……心腹大患!”
他停顿了一下,深吸一口气,仿佛要把胸中的郁闷之气全部吐出来。
“你们想想,要是他在大明周边,比如……倭国,或者更南边的地方,建立了一个国家,还发展得兵强马壮,那会怎么样?”解缙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每一个字都像一颗钉子,狠狠地砸在众人的心头。
“这……这……”官员们脸色煞白,他们已经不敢再想下去了。
“二次靖难……也不是没有可能啊!”解缙的声音很轻,却像一道惊雷,在众人耳边炸响。
解缙的声音像从牙缝里挤出来,每一个字都带着寒意:“所以,如果朱高煦离得远,只要他名义上还是大明的藩国,那对大明就毫无影响。可要是他去了扶桑、安南,或者更南边的那些群岛……那就必须阻止他!”
............
诏书宣读完毕,朱高炽仍旧跪在原地,头垂得更低了。他宽大的袍袖下,双手紧紧攥成拳头,指节因用力而发白。
“老二啊老二,你这又是唱的哪一出?”朱高炽心中翻江倒海,面上却不敢露出分毫。他太了解自己这个二弟了,勇猛过人,却也野心勃勃。
当初靖难之役,父皇可是亲口许诺过,将来要传位给老二的。虽然后来立了自己当太子,可谁知道父皇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
朱高炽偷偷用余光瞥了一眼龙椅上的朱棣,父皇面色平静,看不出喜怒。这更让朱高炽心里没底。
“不要封地,自请出海,还美其名曰自立藩国?”朱高炽心中冷笑,“这话说得好听,谁知道你安的什么心?莫不是想学那海外的倭国,自立为王,甚至……甚至……”
朱高炽不敢再想下去了,他怕自己控制不住脸上的表情。
“不行,我得想个法子。”朱高炽暗自思忖,“这太子之位,我绝不能让给老二。可父皇那边……我又不能明着反对。”
“看来,只能先稳住老二,再从长计议了。”朱高炽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着自己的情绪。
“不过,老二这一走,倒是去了我一块心病。”朱高炽心中又闪过一丝庆幸,“只要他不在京城,不在父皇身边,那他就翻不起什么大浪来。”
想到这里,朱高炽的心情稍微放松了一些。
“只是,这海外之地……真有那么好?”朱高炽又有些疑惑,“老二可不是个傻子,他这么做,肯定有他的道理。”
朱高炽决定,等回府之后,一定要好好跟幕僚们商议一番,看看这海外到底有什么玄机。
“还有,老二临走之前,我得跟他好好谈谈。”朱高炽打定主意,“至少,要让他明白,这大明的江山,只能是我朱高炽的!”
他缓缓抬起头,眼神复杂地看向站在不远处的朱高煦。
“二弟啊二弟,你可千万别让我失望啊……”朱高炽心中暗道,“否则,别怪大哥我不念兄弟之情了!”
回到东宫,朱高炽立刻召集文臣给出建议。
“殿下,汉王此举,实在蹊跷。”解缙率先开口,语气凝重。
“是啊,殿下,汉王向来野心勃勃,如今却自请出海,这其中必有诈!”另一位幕僚附和道。
朱高炽揉了揉眉心,沉声道:“本宫也觉得此事不简单。诸位以为,汉王此举,究竟是何用意?”
“依臣之见,”解缙沉吟片刻,说道,“汉王此举,或许有三种可能。”
“哦?哪三种?”朱高炽追问。
“其一,汉王或许是真的对大明封地不满,想去海外闯荡一番。”解缙说道,“毕竟,以汉王的性格,让他困守一隅,确实有些委屈他了。”
“这不可能!”朱高炽断然否定,“老二的野心,可不止于此!”
“殿下所言极是。”解缙点头,“这第二种可能,便是汉王以退为进,故意向皇上示弱,以博取皇上的信任和同情。”
“嗯,这倒是有几分可能。”朱高炽微微颔首,“那第三种呢?”
“这第三种……”解缙眼中闪过一丝寒光,“便是汉王图谋不轨,想去海外积蓄力量,以待将来……”
“你是说……谋反?!”朱高炽脸色大变。
“殿下息怒。”解缙连忙说道,“臣只是猜测,并无实据。”
“哼,无风不起浪!”朱高炽冷哼一声,“老二的野心,人尽皆知。他这一走,谁知道他会干出什么事来?”
“不如去找汉王谈谈,仔细观察汉王一言一行,从细微之处观察汉王是否有别样的心思。”
“嗯,此法可行。”朱高炽点头,“就这么办!来人,备轿,本宫要去汉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