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南讨刘宋,北击蠕蠕

乐氏内部的矛盾爆发的比王氏更加剧烈,平息地也更快。

乐氏子弟,多是习武之人,与王氏子弟喜欢放狠话的行为不同,乐氏一般都是能动手就不放狠话。

在乐跃用爱将他的想法灌输到族人身上后,他的提议也迅速得到了通过,这就叫以德服人。

武德也是德。

大魏立国久矣,汉人的地位在太武帝时期达到了顶峰,又在崔浩国史案后迅速回落。

当今皇帝又是在鲜卑贵族的推举下登基的,即便皇帝有心平衡汉人与鲜卑人,汉人的地位还是不可避免的下滑了许多。

长乐冯氏是汉人门阀,冯有也好,冯珙、冯熙也罢,他们能够立足于朝堂之上,不被鲜卑人排挤,是因为冯氏曾经是鲜卑政权北燕的王室。

即便北燕灭亡,在大部分鲜卑人眼中,冯氏也不是什么汉人门阀,而是鲜卑贵族。冯氏的出身,是冯珙能够自由游走于汉人与鲜卑人之间重要原因。

也因此,不论是王氏、乐氏这样的汉人豪族,还是陆丽、这样的鲜卑贵族,都不会因为出身而轻视冯珙。不过以陆丽、慕容白曜的品格,本来也不会因为出身而看不起旁人罢了。

与冯氏这种得巧的家族相比,其他汉人就很难受了。

像王氏、乐氏这样的豪族子弟,能够做到州郡兵的一个军主,就已经差不多到头了,如果再有点运气,得到贵人扶植,兴许能做到一郡都尉。

但是再往上走,想要进入朝中成为朝堂重臣,亦或者成为一地封疆大吏,基本上没有机会。

王昭明的伯父带着王睿去往平城,就是因为在青州一地,完全看不到未来。或者说就是因为看到了一眼望到头的未来,所以才绝望。

整个北魏,除了顶级世家门阀,还有从北魏立国之初就立足于朝堂之上的汉人家族,其余汉人的晋升通道已经几乎封死。

这是王昭明毅然决然的抛开一切,带着整个家族投奔冯珙的原因所在,乐跃也是在他的劝说之下,才敢同他一起,带着族人进行一场豪赌。

冯珙在王昭明与乐跃刚刚投奔他的时候,还没有反应过来,在他事后琢磨一番后,方才想通这些弯弯绕绕。

冯珙也是从这时,才真正醒悟过来,自己手中拥有多少底牌。

首先是思想上的领先。

虽然作为一名纯粹的文科生,做不到其他穿越者那般各种发明创造,但是他掌握着思想武器,拥有远超这个时代的视野。

制度和思想不能照搬照抄,但是可以结合当前时代的特点进行借鉴。他向杨成吾,向于烈,向军中千万士卒灌输思想,就是在坚定地做着这件事。

其次是人才选拔上的优势,此前已经说过,冯珙作为长乐冯氏子弟的优势所在,另外冯珙也不觉得汉人或者鲜卑人有什么区别。

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

在鲜卑人入主中原,以汉人的制度作为立国之基后,鲜卑人与汉人之间,就已经没有什么不可磨灭的矛盾了。

冯珙对鲜卑人和汉人一视同仁,只要有才能,愿意随他一同做事,他就可以任用。

在十六国时期,并非没有出现过这样的雄主,苻坚。

虽然苻坚有着“成语大师”“姐弟收藏家”等等头衔,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在整个十六国,乃至贯穿整个魏晋南北朝,也没有再出现一个苻坚这样的雄主。

苻坚这个氐族君王,居然与王猛这样的汉人君臣相合,以王猛为相,一统北方。上一对这般“如鱼得水”的君臣,恐怕得论及季汉的刘备与诸葛亮了。

除此之外,苻坚还对各族实行服而赦之的方针,凡归顺或投降的少数民族贵族基本采取优容政策,前秦得以大治,几乎以横扫六合的姿态君临北方。

只可惜自从王猛病逝,苻坚便失去了自己的“最强大脑”,最终也折戟于淝水。

苻坚对待各族的政策并不完善,也有很多隐患,即便如此,他都差点完成一统天下的旷世成就。

冯珙有信心比他做得更好,也更完美。

在想清楚这些以后,冯珙对王昭明和乐跃二人的态度更好了几分。

虽然这两人并不是什么顶尖人才,但是也称得上是一方人杰。

时势造英雄耶?英雄造时势耶?

杨成吾、王昭明都不是什么在历史上留名的历史名人,但是能说他们是庸才吗?

冯珙相信,在中华大地上,一定还有数之不尽的人杰在等着他的发掘。

……

九月,清水河岸。

颜师伯亲临刚刚竣工的城池。

城池并不大,与其说是两座城池,更像是两座巨大的战斗堡垒。

这本就不是为百姓所筑的城池。

“终于竣工了啊。”颜师伯感慨道。

清口守将振威将军傅乾爱立在一旁,出声询问:“刺史,城池既然已经竣工,下一步当如何?”

颜师伯持剑而立,迎风笑道:“该告诉北虏,从今以后,攻守易型了!”

城池即将竣工的时候,消息就已经传到了刘骏面前。

颜师伯早就在奏疏中言及,只要陛下遣重兵屯于清水,进可攻,退可守,拿回青州失地,不过谈笑之间。

刘骏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直接调虎贲主将庞孟虬领重兵前去。

……

南方刘宋调兵遣将,北方拓跋濬也在摩拳擦掌。

不过拓跋濬的目标,也在北方,更北方的蠕蠕。

拓跋濬回到平城后,在歇息一番后,便开始着手布置北巡事宜。

十月,他要北巡怀朔,然后亲征蠕蠕,一举消灭吐贺真带来的隐患,他要将吐贺真的头颅献于太庙。

他也要皮豹子做好南下准备,只要黄河封冻,就领三万骑兵直接南下,支援青州。

乙浑至今仍然留在怀朔。

乙浑与拓跋子推的关系也是愈发火热起来。

一个是皇帝心腹,一个是领兵在外的皇兄,这两人每日聚在一起,若是拓跋濬知晓,恐怕也会睡不着觉。

乙浑也知道这一点。

他每次送往平城的奏疏,都在说拓跋子推的无能,说拓跋子推不感念皇恩,每日抱怨边境苦寒。

拓跋濬果不生疑,对乙浑更加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