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明成祖朱棣

【盘点一,“千古一帝”明成祖朱棣。】

在历史的长河中,明成祖朱棣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却又不可忽视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一位野心勃勃的藩王到最终登上大明王朝的最高宝座,他的故事充满了戏剧性和复杂性。然而,当人们用“千古一帝”来形容他时,朱棣自己或许会感到无比的困惑和无奈。

朱棣:?????

啊?????

啊?????

喂喂喂!

死刑犯好歹还有死缓这一说呢!凭什么我就直接被掀老底啊!

甘妮娘啊!而且为什么他娘的是“明成祖”啊?!

不管是自欺欺人也罢,还是自我安慰也行,朱棣登上皇位之后,为了能够向世人证明他手中的这顶皇冠乃是正儿八经地从他父亲朱元璋那里传承而来,可谓是绞尽脑汁、想尽办法。其手段之多、用心之深,着实令人咋舌。

其中最为离谱的便是,朱棣竟然不顾一切地将原本仅有短短三十一年的洪武年号硬生生地延长到了三十五年!如此一来,便轻而易举地抹去了中间那昙花一现般短暂存在的建文四年。然后堂而皇之地紧接着推出自己的永乐元年,仿佛这段历史从未有过任何波折和断层一般。

这样的一番神操作,实在是让人感到既好气又好笑。然而对于朱棣来说,即便明知此举荒唐至极,但箭已在弦上不得不发,他也只能咬着牙、硬着头皮去完成这项掩耳盗铃之举。毕竟,他太需要通过这些看似荒诞不经的举动来巩固自己得来不易的皇位,并让天下臣民对他的正统地位深信不疑。

然而,仅仅只是那简简单单的一句“成祖”,犹如一把锋利无比的利刃,瞬间将他历经千辛万苦、费尽心思搭建起来的那块遮羞布给无情地撕扯得粉碎!

要知道,自古以来,开创基业者方可称之为“祖”,而继承并延续正统大业者则被尊称为“宗”。依照这样的逻辑和惯例来说,即便他撒手人寰之后,所应获得的庙号也理应是明“太宗”才对啊!可是,谁能想到呢?他竟然如同发疯一般地给自己定下了“成祖”这么一个惊世骇俗的名号!这简直就是明目张胆地向世人宣告:看呐,我的这皇位可不是通过正常途径得来的,而是靠着造反上位,硬生生从别人手中抢夺过来的呀!如此行径,岂不是自揭其短,将自己置于众矢之的的尴尬境地嘛!

这他娘的到底哪个不肖子孙干出来的事儿?!

(百年后的嘉靖皇帝挪开了盯着天幕的视线,心虚地打了个喷嚏。)

朱棣眼睛骤然一黑!

等等啊!老爷子,你听我解释啊!

明朝初年,洪武王朝的威严笼罩着整个紫禁城。朱元璋高坐在龙椅之上,面色平静如水,但那微微颤动的手指却出卖了他内心的波澜。他一下下地点着龙椅的扶手,发出细微却令人胆寒的声响,仿佛是暴风雨来临前的闷雷,让人捉摸不透他的心情。

满朝文武早已被这股无形的威压压得喘不过气来。大臣们个个脸色惊恐,大气都不敢喘一口,个个眼观鼻、鼻观心,恨不得把脑袋埋进裤裆里去,生怕自己一个不小心就成了这场风波的牺牲品。朝堂之上,一片死寂,只能听到朱元璋手指敲击龙椅的声音,回荡在这空旷而压抑的大殿之中。

无数官员心中一片慌乱,他们疯狂地用余光瞟着前面角落里那个满脸茫然的小小朱棣。朱棣年纪尚小,站在那里显得有些不知所措,眼神中满是懵懂和惊恐。官员们心中既腹诽又纳闷至极,纷纷在心里骂道:

“不是,小皇子你特娘的哪来的胆子啊?!”

洪武爷亲自定下的太子朱标,那可是板上钉钉的下一任接班人!洪武爷为了太子的继位,早就精心挑选了一批能臣干吏,亲自为他培养了一个强大的班底。有眼睛的人都看得出来,洪武爷对太子朱标那是宠爱有加,恨不得把皇位直接传给他,显然是没打算换人继承大统啊!

在这种情况下,朱棣居然还敢干这种谋夺亲哥皇位的事儿?他难道不知道洪武爷最忌讳的就是兄弟相残吗?大明才刚刚传到二代,就发生了这种事儿,这不是在打洪武爷的脸吗?这不是在给大明朝的基业抹黑吗?

官员们小心翼翼地瞟了几眼龙椅上的朱元璋,只见他的脸色愈发阴沉,仿佛随时都会爆发一场雷霆之怒。朝堂上的气氛愈发窒息,所有人都在心里默默祈祷,希望这场风波能尽快过去,而自己千万别成为下一个被点名的对象。

上位怎么可能不生气呢?这是棺材板还没焐热乎,儿子们就开始相残了啊!大明朝刚刚建立,根基尚未稳固,兄弟之间就闹出这种乱子,朱元璋怎能不怒?他本想为子孙留下一个太平盛世,却没想到自家的儿子们如此不争气,这让他如何不心寒?

然而,朱元璋像是没瞧见底下的压抑氛围一样,神色依旧平静,只是微微皱了皱眉,朝着朱棣招了招手,声音低沉而有力:“老四,你过来。”

朱棣一脸茫然,眼神中带着一丝慌乱和不安。他三步并作两步,小跑了过来,站在朱元璋面前,声音微微发颤:“爹……”

朱元璋没有理会朱棣的称呼,目光如刀般扫过朝堂,又朝着另一边神色复杂的朱标挥了挥手,语气中带着一丝威严:“老大,你也过来。”

朱标抿了抿唇,神色中带着一丝隐忍和无奈。他默默走到朱元璋面前,小声应道:“是。”

朱元璋的面皮微微抽动了一下,似乎是强自压下了怒火。他深吸了一口气,一只手紧紧按住了朱棣的肩膀,语气像是裹藏在石头中,叫人听不出情绪:“老四,睁大眼睛仔细看看清楚你眼前的人,这是你嫡亲的哥哥!”

朱元璋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每一个字都重重地砸在朝堂众臣的心上。他继续说道:“朕问你,若是有朝一日你哥哥做了这天下的主人,你可服气?”

朱棣的脸色微微一变,他咬了咬牙,握紧拳头,声音中带着一丝倔强和坚定,大声道:“爹,我当然服气!大哥是太子,必然是日后大明的主人,儿子就是大哥的臣子!儿子要做大哥的大将军,给大哥打天下!”

朱元璋的目光在朱棣的脸上停留了片刻,似乎在审视他的决心。朝堂之上,众臣们屏息凝神,大气不敢喘一口。他们知道,这不仅仅是父子之间的对话,更是关乎大明未来走向的关键时刻。

朱标面色似乎是有些不忍,他无奈地叹了口气,眼神中流露出一丝兄长般的温柔。他伸手揉了揉朱棣的脑袋,神色温和,轻声说道:“爹,我相信四弟,您不要再吓他了。”声音中带着一丝安抚,仿佛是在为朱棣解围,又像是在向朱元璋表明自己的立场。

这一幕,让在场的大臣们都感到有些不忍侧目。他们眼看着这对兄弟之间的情谊,心中不禁泛起一阵叹息。在那个权力斗争残酷的时代,这样纯粹的兄弟情深显得尤为珍贵,也让众人感到了一丝温暖。然而,他们也清楚,这种温情并不能掩盖朝堂上潜藏的危机。

但朱元璋却并不为所动,他的视线堪称冷酷,上下扫视了一圈朱棣,似乎在打量他是否有伪装的迹象。朱元璋的目光如寒冰般刺骨,让朱棣感到一阵不自在,但他还是努力挺直了腰板,试图展现出自己的坚定。

朱元璋心中漠然地想:若是这孩子在这个年纪便已经有了如此深的城府,那便不必再留了。他深知,皇权的争夺从来都是无情的,任何一个可能威胁到大统的隐患都必须被割除。哪怕朱棣日后会成为什么千古一帝,哪怕他有再多的雄才大略,只要他有可能干涉未来朱标继承大统,那他都必须被清除。

朱元璋的目光最终落在朱棣的脸上,他冷冷地说道:“老四,你今日的话,朕记下了。但你记住,这天下是大明的天下,不是你一个人的天下。”声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仿佛是在告诫,又像是在警告。

朝堂之上,气氛愈发凝重。大臣们屏息凝神,他们知道,朱元璋的这番话不仅仅是对朱棣的告诫,更是对所有心怀不轨之人的震慑。而朱棣站在那里,虽然年幼,却也感受到了父亲话语中的分量。他心中暗暗发誓,自己绝不会让父亲失望,更不会做出对不起大哥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