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饭桌上立规矩
- 1980从货郎担开始
- 炸鸡全家桶
- 2198字
- 2025-03-07 12:00:03
周四海前脚刚踏进家门,周五福后脚就跟过来了。
这家伙进门后也不吭声,而是把那脖子伸得老长,直勾勾地看向屋里屯放山货那地儿。
看着那丝毫不见少,甚至还多了几条麻袋的山货,周五福顿时眼前一亮。
“二哥你这可真是奇了怪了!昨个儿不是进城倒腾山货去了吗,咋还越卖越多了啊!”
“哎,可别提这茬了!今儿进山跑了三条村子,几百号人凑一块都掏不出两毛钱,全都拿山货来抵钱。前儿才卖出去一些,今儿又全回来了,还多了好几麻袋!
这山货啊,越积越多,再这么下去,咱一家子都得在院子里打地铺,给这一屋子山货让道!”
“嚯,看来二哥你是打定主意要买这山货买卖,那弟弟我也只能跟着你继续干。歇了两天也算缓过气来了,后天我便再进山去,今儿过来给你递个条子拿点货。”
“继续干倒是成,就是得跟你提前划个道儿,那山货价儿得按我开的来,可不能私下里挑刺,找毛病压价。”
“成,就按二哥你说的来办。”
周四海接过周五福递来的条子,扫了一眼,颇为惊讶,“你这要的东西还不少啊,可备齐钱儿了,这一屋子山货还没卖出去,我可没那个钱帮你垫。”
“嗨,把我婆娘那压箱底的银镯子都给融了,才将这一回的货钱给凑出来。
二哥你可得使把劲儿,不然弟弟我得把那地契给抵押了,一家子住山洞里,才能有那第三回拿货的钱......”
“......”
周四海收下货钱,送周五福离开后,抄近道直奔大队牛棚。
老牛把儿正蹲在石墩上卷烟叶子,见他来了,眼皮都没抬一下,直接道:“老规矩,一块二毛钱牵走!”
牵上板车往家走,周四海掰着手指头算得噼里啪啦响。
“租一天牛车得一块二毛钱,一个月得租上十来次,那就是十四五块,一年下来近两百块,再往上添点儿,都够买俩自行车的了。
工业券倒是不愁,黑市里的票贩子可不少,价儿给高点保准能弄来。
就是这车子买回来后咋交代呢,大伙可是瞅得清清楚楚,咱家那秋粮可是一粒都没卖。
我也没去城里打长工,只是这么见天儿背着满背篓的东西往城里山里跑,大家伙凑一块聊上半天,准能猜到我在捣鼓什么营生。
万一那个见钱眼开的家伙为了那么点举报金把我给举报了,那可就麻烦了......”
周四海嘀咕了半天,也没想到破局的好法子,只能将这念头按下。
平日里周四海都是半夜三更溜出门,猫着腰贴着墙根往后山那小道绕着走,大伙难得瞅上一回,就那么几个人说道,旁人也不当一回事。
但今儿他却是挑着大伙睡前侃大山的点儿出门,将队里那俩快散架的板车拖得‘嘎吱嘎吱’震天响。
前巷的老王头撂下茶缸就来搭话,后街的六婶儿拎着锅铲问东问西,便连刨着泥坑玩的小崽子们都竖着脑袋看热闹。
从大队部到家里也就两百米不到,平时撒开脚走也就两三分钟的事儿。
今儿等周四海跨进自家院门时,月亮都挂到树梢上了。
一进门便看到秀兰将木盆砸得哐哐响,泡着的萝卜缨子在水里直打转,周遭地儿溅得全是水点子。
“咋啦,耶娘又给你甩脸子了?”
“可不怎的!拐弯抹角地说我把你带沟里去了,说你以前多么本分的一个人儿,如今净跟着我学那些邪乎玩意儿。
现在更是了不得,连娃儿都不管了,往他们屋里一扔就撒手......”
自打周四海娶了秀兰开始,家里但凡锅盖没盖严实都要算在他媳妇头上,这些车轱辘话他听得耳朵都快长茧子了。
可听见‘不管孩子’这几个字,周四海手里那板车架子‘哐’地一声砸地上去了。
“啥叫‘扔’”啊,他们可是娃儿们的亲阿公亲阿婆,搭把手照看几天能咋的!”周四海脖子一梗,指头将板车敲得咚咚响,
“再说了,咱哪回空着手不?这趟送孩子过去,不还捎带了两斗大米外加半拉熏肉么!他们满村子打听去,谁家阿公阿婆带自家孙子能顿顿见荤腥,月月吃细粮的?”
“可说着了!”秀兰将手里的萝卜缨子往盆里一砸,“刚我逮着三娃儿问话,老两口倒是没饿着他们,可桌子上那熏肉炖白菜愣是没让碰!
这也就算了,你瞅瞅小妹那手,抖抖索索夹了三次才逮着块咸菜,耶娘眼珠子都快瞪到天上去了!
末了还给立了规矩,说一顿饭只许伸五回筷子,这不摆明了不让小妹吃菜嘛!”
“下回就不往祖屋那送了,送二婆婆家去,到时候咱将饭菜焖瓷实了装铝饭盒里,让她帮着热热。回头再给她一小袋子米面当报酬,保准她乐得见牙不见眼!”
“这主意我看成,二婆婆向来是个心善的,做不出那般苛刻孩子的事儿......”
“......”
安抚好秀兰,周四海这才转身进了堂屋,将屋子里那码得整整齐齐的竹筐往车上搬去。
他挺着腰往板车上扛货筐,粗麻绳勒进手掌心,疼得他倒是清醒了三分。
上辈子,他不曾当这货郎担,见天儿围着那二十来亩薄田转,也就没有与秀兰一块进城卖山货这事,更不需要耶娘帮着照看自家三个娃儿,哪有机会知道耶娘给孙儿立饭桌规矩?
老大家里六个娃儿,哪个不是耶娘捧在手心里喂大的?老三屋里那两孩子,连尿布都是娘亲手洗的!
自家三娃儿全靠自己跟秀兰一宿一宿熬过来的,没得着耶娘半点照顾不说,还得见天儿给孝敬,这才能见着一个笑脸。
最扎心窝的是前世耶娘瘫坑上的那三年,床前端屎端尿的是自家媳妇,熬鹰似的守在灶前煨参汤的也是自家媳妇,隔三差五探望老两口的也只有自家三个娃儿。
那些得着他们照顾、受着他们恩惠的儿媳孙儿们,顶天了也就给个两三百块,再打个电话问候两句......
秋收前,周四海为了解决因为孝敬耶娘导致夫妻离心这事,主动提出按月给钱银,不仅按着村里孝敬的最高标准来,甚至还高出了两分。
刚做决定那会儿,他心里还跟揣了只兔子似的扑腾,松了一口气的同时总觉得不得劲。
如今算是彻底转过弯来了,就耶娘那模样,除非他们自己求上门来,否则给再多的孝敬那也是白搭。
该尽的礼数不短着,对得起良心就成,那些有的没的就别再想那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