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体起立!失踪人口回归!”
“爷爷!您关注的UP主终于更新了!!”
“转发电子木鱼真的有用!UP主复活了。”
“预告?历史真相也开始玩这套路了,该不会整出个预告的预告吧。”
“谁来解读一下,这发的是啥?”
“嘶,历史真相越来越谜语人了。”
“这次更新不错,所以下一期啥时候发?明天能安排上不?”
王星看到评论区热闹非凡,便退出视频,刷新了一下“历史真相”的账号,果不其然,真的更新了一条动态。
他心里一惊,着实没想到更新会来得如此毫无征兆。
回想起上一次更新,还是因为账号IP变动被眼尖的网友发现,引发一阵热议后才发布了新内容,而这次却突然就推出了新内容。
不过,这次并非视频,而是一条图片动态。
短短不到一分钟,大量网友如潮水般涌入,评论区每时每刻都在疯狂刷新。
王星赶忙点开图片,映入眼帘的是一套竹简。
乍一看,这无疑是一件古代的文物。
可仔细瞧上面的内容,却让人感觉怪异至极。
第一支竹简上写着:
“始建国三年常安甲号粮仓正月记录。”
第二支竹简:
“正月初一:收小米12000石,收大麦8000石,收大豆6000石。”
第三支竹简:
“正月初五:出小米4000石运通路郡,出大麦2000石酿官酒,出大豆1000石做酱料。”
……”
第六支竹简:
“正月初十急调小米2000往……”
第九支竹简:“本月总计收入12000+8000+6000+……”
第十支竹简:“注意事项,新式记账法必须严格执行。”
而在最后面,还有一行不太起眼的小字:
“新式记账法培训资料,严禁外传。”
图片中的内容,无论是使用竹简作为记录文本,还是上面出现的阿拉伯数字以及奇特的记录方式,都给人一种极为不和谐的感觉,完全是不同时代的元素被拼凑在了一起。
尤其是他作为一个现代人,看到这份记录却没有丝毫理解上的困难,内容清晰明了。
这和以往的文物极为不同。
若不是“历史真相”发布的,王星肯定会认为这是现代人搞出来的玩笑。
可既然发布者没有出错,那么这必然指向一个全新的,不为人知的历史。
“这些记录,我怎么感觉怪怪的,不像是古代人写的。”
“话说,历史上有在竹简上用阿拉伯数字记录的先例吗?”
“这两者根本就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当然,你要是说后来人用竹简记录还是有可能。”
“楼上说得不准确,常安若作为一个地名,在阿拉伯数字传入我国的时候,此地应该叫长安才对,时间线根本对不上。
“而且‘始建国三年’加上‘常安’这几个字,极有可能是王莽新朝时期的记录,因为其他时期叫做长安才是主流名称。”
“那这样更不合理了,王莽那时候怎么可能会用阿拉伯数字,当时阿拉伯数字都还没完善呢。”
“说不定是提前传入并经过改良了呢,也不是没这种可能。”
“这倒确实有一定可能性。”
“不是,你们怎么光盯着阿拉伯数字讨论,有没有发现‘+’‘-’符号的出现更离谱啊,这两种符号起源于中世纪欧洲,即便不算后来标准化的时间,和王莽所处时代相比,那也是相差十万八千里。”
“话说这也不一定就是王莽时代的记录呀,说不定是后来人随便写着玩的。”
“要是真的是王莽时代的呢?”
“那这也太离谱了。”
基于这张图片,网友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与之前两次发布的视频不同,之前视频里出现的文物虽说有的外观看起来存疑,但至少从风格上符合当时所处时代,不会让人第一眼就感觉别扭。
而现在这张图片中所呈现出来的内容,却实实在在让人摸不着头脑。
无论怎样查阅资料,都难以将这些元素联系起来,它们甚至都不是来自同一个地方的发明。
汉代虽开通了丝绸之路,但要说能提前知晓这些内容,实在难以让人信服。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更可能的可能。
“为啥要纠结时间先后呢,你们也说了王莽所处时代比这些符号,数字的出现要早,那难道就不能是他发明的?后来传播到其他地方去了呢?”
“对哦,差点被带偏了,这么一想,说不定就是咱们先发明的。”
“肯定是这样啊,有啥可怀疑的,已知历史真相发布的东西向来都是真实的,这么推断结果自然是我们提前很多年就发明了这玩意儿。
“只是后来在历史长河中遗失了,这和前两次事件不也类似嘛,怎么还有人讨论跑偏了,查查成分,看看是不是故意搅局的。”
“其实还有一种可能,为啥王莽就不能是穿越者呢?这或许才是最有可能的解释吧,之前不就一直有说法,王莽的一些举措和发明都特别超前,完全跨越了时代。”
“其实按照以前流传的那些说法,王莽要是穿越者,那从周朝穿越过来的可能性更大,他那些操作和现代可没什么关联,当然,这都是基于当前已有资料的解读,要是这次真和王莽有关,那过去的那些猜测还真有可能成真。”
“这岂不是更加科幻了。”
“换作以前,我肯定会怀疑,可经历了郑和事件后,我现在觉得一切皆有可能。”
一张图片,引起了广泛的猜测。
通过对照片的初步分析判断,竹简年代大致为两汉时期,只是其内容显得格外奇特。
基于这一推论,人们开始大量搜寻那个时期的相关资料。
在此期间,关于王莽的讨论再度热烈起来。
以往,就有过类似说法,只是所谓的证据实在缺乏说服力,当然,仅凭借现在这一个竹简,同样不足以确凿证明什么。
对于不少人而言,他们更愿意相信在那个时代,就已经发明了相应的事物。
这也符合以往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