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又赚钱啦
- 重回1980:从挑货郎开始发家
- 冒奶的小键盘
- 2008字
- 2025-04-12 20:14:24
“三块,我只能出三块。”
谢老板知道面前的货郎是故意往多了说。
“三块确实有点少啊,这些兔皮收都要两块五了。”
陈光明继续讨价还价。
其实他心里早就乐开了花。
兔皮在马屿镇上的市场才两块收。
这边开口就三块了!
不愧是未来的中国皮都,对兔皮需求就是大。
但他也知道,三块钱绝对不是低价。
两人就不断讨价还价,最后以三块六毛成交。
这价如果被陈父他们知道了,绝对会惊掉下巴!
陈光明差点就动了在马屿镇市场里直接收兔皮,再送到这里卖的想法了。
当然只是想想而已,如果真这么做,抓到就是一个投机倒把,绝对要进去。
“但我们说好了,以后你收到的兔皮,全都要送到我这里来。”谢老板一再强调道。
“知道,知道。”
“不仅是卖货,我拿货也肯定选您这。”
陈光明连连保证,“我这次还要一百根皮带,十副劳保手套和五块钱的皮边角料包。”
“好好好。”谢老板马上兴高采烈起来。
陈光明这次卖了十五张兔皮,总共卖了五十四块。
野兔的收购价基本是两块多。
除了兔皮之外,还包括兔肉,兔皮成本就一块。
这么算下来,他靠兔皮就赚了接近四十块!
进货总共用了四十五块,谢老板给了他九块钱。
一进一出,双方都满意了。
“老板生意好,生意好。”
陈光明笑呵呵的说着吉利话,收了钱装好货。
“好说好说,还要多谢你送的兔肉。”谢老板笑着。
随后陈光明出门,找到在门口等着的陈明勇,两人就连忙往回赶,赶到了约定好的点,才下午两点不到。
陈光明回来前,专门去买了十来个水头菜饼。
对吃上面,他一直很大方,也很能收买人心。
“师傅,我来帮你挑箩筐。”徐平主动道。
他们在这儿已经歇了很久,早就休息好了。
而陈光明和陈光勇从镇上赶回来,肯定更累。
“好。”
陈光明点点头没有推脱。
五人再次上路,这次没有停留直接回了村子。
……
这段时间。
甘蔗地的抢收期已经过了。
接下去大家每天只需要上工半天就成。
但红糖作坊还依旧开工,甚至比之前更忙了。
村里就组织了一次招工。
陈父这些红糖师傅有一个名额,带了陈光年进去。
陈光明回家的时候,陈父和陈光年还没回来。
陈母和陈大嫂在做皮质纽扣。
经过这么多天的练习,做的已经像模像样。
制作皮质纽扣难度不高,最重要的还是要卖出去。
“光明,你来看看。”陈母连忙招呼。
陈光明走过去查看,满意点点头,“挺不错的。”
“娘,大嫂,我先收一批吧。”
听到他的话,陈母和陈大嫂全都眼睛一亮。
她们干了这么多天,就在等这一刻!
“大嫂,这一百个纽扣我收下了。”
陈光明又检查了纽扣质量后,数出一百个。
两分钱一个纽扣的工钱,他给了大嫂两块钱。
陈母那边则是五十个,一块钱。
这点钱对陈光明不算什么,但陈母和陈大嫂却都乐的合不拢嘴,平常农村妇女在家里可没什么赚钱机会。
现在每天在家里做做纽扣,就能赚钱,每天两块钱,稳定又自由,两人都没什么不满的。
“我这里又收了一些皮边角料包,你们可以慢慢做。”陈光明笑道。
陈母和陈大嫂连连点头。
她们也有点担心如果材料断了怎么办。
现在看到又一大袋子皮边角料包,终于放心下来。
“咦,这些是皮带?”陈母忽的轻咦一声。
“嗯,我进的货。”
陈光明点点头,“也是厂里淘汰下来的。”
“这是淘汰下来的货?看着很好啊!”陈母惊奇道。
“光明,这皮带多少?”大嫂也问。
“一块钱一条,大嫂要不要给大哥买一条?”
陈光明含笑看过去。
陈大嫂讪讪一笑,“他整天下地,也用不上。”
对种地的农民来说,腰间系根麻绳就行了,没有谁会系着皮带下地干活的。
“我开玩笑的。”
“这根皮带给爹,这根给大哥。”
“平时就不要穿出去了,搭配起来也不好看。”
陈光明各塞了一根皮带给娘和大嫂。
“好好好。”陈大嫂马上兴高采烈的收了。
“这事儿,我们肯定不会出去说。”
陈光明笑着点点头,把麻袋提到自己的房间去。
这一百条皮带能卖一段时间了。
平时去送甘蔗时不可能全带着,还是要放在家里。
晚饭的时候。
陈父和陈光年也回来,看样子两人心情都不错。
“光明回来了啊,路上还顺利吧。”
“嗯,顺利的很,我今天还抽空去进了些货,有两根皮带是给你和大哥的,你们回头看看喜不喜欢。”
陈光明笑道。
“皮带?送我们这玩意儿做什么。”
陈父嗔怪道,满脸笑容的却表明他心情很好。
不管有没有用,儿子送的他都喜欢,这种心里被挂念着的感觉,让他心里受用的很!
“多谢光明了。”陈光年笑道。
“大哥你那里怎么样?”
“嗯,已经学的差不多,可以上手了。”
陈光年说起来,心情更好了。
陈母这时也说起陈光明收纽扣的事情。
陈父边吃肉,边就在一旁听着,心里满足的很。
现在真的是全家都在赚钱,生活越来越有盼头了。
……
第二天。
陈光明就带上这些皮质纽扣和十条皮带。
加上之前进的塑料纽扣、发绳和绣花针。
全都放在了一个小布包里。
又一次挑着甘蔗去卖。
村里人都已经习惯了,也接受了这几个后生变勤劳了,还能赚钱的事实,让几人在村里的名声变的不错。
毕竟每天挑一百斤甘蔗去卖,这可不是不务正业的二流子能做到的,就算是那些不太勤快的都坚持不了。
这一趟依旧很顺利。
他们在十一点就到了糖厂。
等回去的时候,陈光明带着几人去之前看好的一个村子的村口,敲起了特意带过来的花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