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借粮之法
- 从替身开始,重生光耀大宋!
- 花不生
- 2019字
- 2024-12-29 15:13:04
说罢,沈立筠松开扶着孙渊学肩膀的手,淡淡的说道:“放心吧,我不会怪你,我说的话依然不变。”
沈立筠对着人群大喊道:“府衙的粮种和农具照样发,这片荒田,不管是不是我沈家的地,你垦了那便是你的,若是有人敢找你麻烦,尽管让他来找本官!”
“希望来年的时候,孙兄能在这片土地上迎来个自己的丰收年。”
说罢,沈立筠笑着,重重拍了拍孙渊学的肩膀。
这一拍,把孙渊学拍得浑身一震,把人群拍得沉默半晌。
半晌过后,整片荒田之上,登时爆发出了响彻天际的呐喊声。
……
想来在荒田已与百姓们耽误了太多时间,以至于后来百姓们竟都不肯让沈立筠离开,非要对着沈立筠千恩万谢不可。
足足等到百姓们的劲头儿稍稍减弱,三人这才得以离开。
宽敞的官道上,三人并驾齐驱。
周巡年仍是不解的问道:“玄竹兄,在下听戚先生讲起过,闻百姓在缺粮之时,常常会向乡里的大户借粮,以此来度过饥荒,待到秋来丰收,方才将借的粮食和利息一并还上。”
“既然如此,玄竹兄为何不借粮给百姓,反倒定要让百姓垦荒呢?”
沈立筠纵马飞驰,一边操控着马,一边大声说道:“前朝多少事,皆亡于一个“地”字,各地世家大户们牢牢把持着土地,而分给平头百姓的土地却少得可怜,若在天灾之时,百姓尚可将土地贱卖给大户,以此换取微薄的粮食。”
“可等到饥荒过去,这些没有地的百姓又将何去何从?终成流民耳。”
“我朝初立,天下稍稍平定了些,百姓少而地多。这些土地,最后终会重新流入世家大户的手中,就像那片荒田一样。”
“我沈家包下了那片荒田,却不拿来种田,只是任由它放在那儿,岂不浪费?天下此等事何其多?与其白白浪费了土地,何不将其分给愿意垦地的百姓?”
“至于借粮一事,办法虽好,但人心难测。”
“有粮有地的大户往往会收高额的利息,百姓如何承担得起?如此做法只为饮鸩止渴。”
“百姓之所以还出来垦地,说明并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等真到了要饿死人的时候,不消我开口,百姓自会自发的去向大户借粮,这也不是我能决定的事。”
周巡年接着说道:“玄竹兄家中屯粮百万,何不等到那时,将粮食从府衙出手,用低利息借给百姓,如此岂不是免了百姓向大户开口?”
沈立筠道:“如若是你我经手,定然办得规规矩矩,但百姓何止成百上千?你我哪里管得过来?”
“如此一来,定要有其他差役的从中协助,但伯贤兄又可知他们会安安分分的做事吗?如此数目庞大的粮食在自己手中,你能担保他们不会从中贪墨,亦或是与大户勾结其中?如此,便是害民。”
“原来如此……”周巡年轻“喝”一声,两腿一踢马身,悠悠追上沈立筠,却听沈立筠又说道:“我劝伯贤兄尽快打消了此等念头。”
“哦?”周巡年不解道:“这是为何?”
“借粮之法的确有用,可解燃眉之急,也可救成千上万的百姓度过饥年。”
“但百姓们今年的粮食欠收,明年的粮食便能丰收吗?后年呢?再后一年呢?”
“粮食丰不丰收,全靠天来决定,但往往是一年灾,年年灾,经数年方可缓解。百姓第一年借了粮,虽然是通过你我放粮,利息尚低。”
“但第二年呢?粮食长不出,依然通过我等放粮,百姓依然还不起。连灾数年,年年如此,就算利息再低,也照样会逼得百姓贱卖土地,无以自足。”
周巡年不由得张大了嘴巴,却没注意到小风呼呼往嘴里灌,一时间呛得他连连咳嗽。
“咳咳……咳咳咳……那照玄竹兄的意思,官府借粮之法不可行吗?”
沈立筠沉默半晌,悠悠沉吟道:“那也未必。”
“按寻常的市井之法,在给极低利息的同时,定会有意筛出有能力偿还的人来借贷,否则借的人都还不起,何来的赚钱买卖?”
“既然是官府借粮给百姓,行的乃是救济灾民之事,那就休要想着赚钱,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而要利息何益?要利息就是为了赚钱,赚小钱是赚,赚大钱也是赚,何不直接赚大钱?但饥民又还不起,如何赚大钱?那么也只好保住本金方为上策。”
“将借粮之事以官府之名,继续委托给大户,让大户借粮。但大户借粮的利息又不受官府辖制,还不是随他们自己定?最终的结果,仍然是百姓无以为继,贱卖土地。”
周巡年足足愣了半晌,竟连胯下马儿走错了路都没意识到,还是在外面沈立筠的提醒下,方才调转马头。
周巡年感叹道:“绝户啊,绝户啊……玄竹兄,这岂不是……岂不是招招都把百姓往绝路上逼吗?”
“赈灾之粮少了借贷的作用,各级又要层层抽取,最后到了地方上,哪还有什么粮食赈济百姓?”
“难道真的没有什么办法了吗?”
周巡年面露绝望的哀叹道。
沈立筠看着周巡年一副要死不活的样子,也是叹了一口气。
其实凡此种种,归其根本,不过是生产力的问题罢了。
但凡生产力足够些,这些问题基本都不是什么大问题。
对于这个时代的有志之士而言,生产力这个大问题却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天堑。
盛世之下,尚且流民不断,何况是灾年乱世?
也难怪从古至今的有志之士在面对饿殍遍野,白骨露野之时,也只能绝望无助的望洋兴叹,眼睁睁的看着百姓一个接一个的死去,找不到任何可救之法。
沈立筠看着满面哀容的周巡年,大呼道:“伯贤兄何以如此悲观?”
“我等读书人,寒窗苦读,研究学问,不正是为了百姓生计而努力吗?”
“百姓生计?”
“对,百姓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