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3.阳狂为巫

韩信说:“汉王待我不薄,把他的车子让给我坐,把他的衣服给我穿,把他的食物给我吃。我听说过一句话:乘坐别人的车就要承担别人的患难,穿别人的衣服就要怀揣别人的忧虑,吃别人的食物就要为别人的事而死。怎能见利忘义,背恩忘德呢?”这话听得蒯通内心直骂韩信太迂腐,刘邦这个老狐狸比谁都危险,翻脸的速度比谁都快,韩信还一个劲地感恩戴德,也太天真了。为了帮助韩信认清现实,蒯通就地取材,抛出了张耳和陈馀的案例。

蒯通说:“想当初,张耳和陈馀可谓刎颈之交,但在巨鹿之战中,因张黶,陈泽战死沙场,两人因误会而反目成仇。先是张耳被陈馀打败,抱头鼠窜,投奔汉王。最终张耳在您的帮助下,打败了陈馀,并在泜水河畔斩杀了陈馀。两人的交情是世上公认最为真诚的,其结果竟然是刀兵相见,非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曾经的刎颈之交变成了天下的笑柄,这是为什么呢?自古以来,可以共患难,不可同富贵,人心难测,祸患生于欲望太多。”

“您自以为对汉王忠心耿耿,但您与汉王的关系不会比张耳、陈馀的关系更紧密。今后遇到的纷争,恐怕又远大于因张黶,陈泽引起的误会。因此我认为,将军说汉王不会对不起您,显得太过于天真。再往久远一点看,当初大夫文种保全亡国的越国,又帮助勾践称霸于春秋,立下这样的大功,最后也只能饮恨自尽。俗话讲: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以交友来看,将军不能与张耳、陈馀相比;以忠君来讲,将军不可能像文种一样。这两个例子,足以引以为鉴,希望您好好考虑。”

“况且我听说,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将军从渡过黄河进入山西,俘虏魏王豹,擒获夏说,攻下井陉,斩杀陈馀,占领赵国,逼降燕国,平定齐国,南下歼灭楚军十余万,斩杀龙且。将军智略超群,天下无敌,这已经是功盖天下。如今您身负震主之威、手握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恐惧,眼下还有您愿意屈居,但别人却不害怕的地方吗?处于人臣的位置,却有威震天下的功名,想平安地度过余生,这可能吗?我真的为将军担心。”

蒯通的建议不仅有局势上的权衡,更有人性上的推测,更重要的是他明确地指出了韩信的命运归属,如果不这么干,就是死路一条。蒯通活得比韩信更理智,对事物的发展,人性的揣测,远远高于韩信的一厢情愿。韩信说:“你先回去,我再考虑一下。”

几天后,韩信依然没有回音,蒯通决定做最后一次努力。他再次劝说韩信:“善于听取意见,才能把握住时机;现在将军的时机,就是将军存亡的关键。受主子供养者,难以拥有无上的权威;以劳碌谋生者,难以享有卿相的地位。做事要果断,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大丈夫行事犹豫不决,灾祸就会萌生。猛虎临敌犹豫,不如毒虫奋力一蜇;孟贲迟疑徘徊,不如童子勇敢果断,就是这个道理。过于计较小恩小惠,无视天下大局,即便认清现实,却总是内心瞻前顾后,更是成事的祸害。取得成功往往很难,招致失败却很容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愿将军不要再犹豫徘徊。”

韩信还是犹豫不决,不忍心背叛刘邦,又自以为功劳这么大,刘邦不会剥夺他统治的齐国,于是婉言谢绝了蒯通的建议。韩信说项羽是妇人之仁,他也因为自己的妇人之仁错失了良机。韩信在这个历史的重大拐点上,面对三足鼎立的可能性,选择了放弃,他依然选择相信刘邦这个人,去赌刘邦会对自己投桃报李,最终将自己推向了命运的深渊。

而蒯通在确定韩信是孺子不可教也之后,害怕以后遭到牵连,果断装疯离开了韩信,改行做了巫师。这一点,也足以证明蒯通是一个难得的高人。大势所趋之下,一个人依然固执地选择愚昧的坚持,这种人身边是危机四伏的。道不同不相为谋,早一点远离这种人,就是一种自我保护。那他是怎样逃过刘邦的责难,得以善终的呢?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