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6章 继续进行汉匈和谈(9)

刘从戎当初读了《中国人的精神》之后,则被辜鸿铭先生的学术造诣之高所惊。在如何认识中国人——这个来自世界上最古老国度的人民的问题上,其分析思路之清晰,逻辑性之强,对比之巧妙,着实令人佩服。知其纲领,循其思路,学大师之所感,悟自身之所想。在内忧外患的晚清时期,在中国人被世界列强所欺压的时期,一位桀骜不驯的如烈酒般刺激的学者于东交民巷使馆区的六国饭店内,用他飘逸流畅,火花四溅,如佳酿般甘醇的英文,用他怪诞不经却难以质疑的言语,讲演出震惊中外的“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当时崇洋风气盛行,辜鸿铭先生却能在使馆区不留情面地骂西方诸国的种种主义,恰当的话应说成剖析其各种主义的弊端,扬己中国之精神,颇有诸葛赴吴,舌战群儒之意。只不过在场西方学者和政客们,对辜之观点难加反驳。辜用他贯通古今中外的学说,让西方折服于他的痛骂,反而为他鼓掌叫好。辜先生的这篇演讲精妙之处在于在中西对比中,以中方兼西方学者的言论为据,讽刺之余,衬托出真正的中国人的精神,show the real Chinese people。辜鸿铭认为,欲懂得真正的中国文明,必须从它的三个特征入手:深沉、博大和淳朴(deep,broad and simple)。仔细端详这三词,你会叹于它如此准确而巧妙。在儒家千年文明的熏养下,真正的中国人带着独有的儒家气息,或许你能从眼眸中观察到其深邃。深沉,是囊括中外浩瀚典籍于心的一种谦虚与镇定,藏有一种“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魄力。博大,则是海纳百川的胸怀,却非容忍鸡毛蒜皮的琐碎之事,而是兼并优秀学术和思想。淳朴,就不必更多的解释,胸无城府只是其一,引用辜先生后面的观点,简而言之,拥有孩童般的心灵。

在这三个方面与美、英、德作比较,美国博大、淳朴,但不深沉,从他们过于直接的交流方式可有所知;英国深沉、淳朴,却又不博大,换句话说就是小气(然而从当代来看,很多国人说英国人的小气值得借鉴,拿伦敦奥运会的某些表现妄加评说。只一味肯定英国的小气,殊不知真正的中国人实为博大,怎能奢求“短兵相接”而无矛盾呢?);德国博大、深沉,但不淳朴,他们崇尚的是严谨的逻辑,也许甚至会过于精明计较,拥有了像现代人那样扭曲的理智。除此之外,还有更主要的一个特征:优雅(gentle)。与法国的浪漫相似,却又胜过一筹。以辜之言,则是:“中国人的精神第一个就是绅士性,绅士性并不是天生软弱,也不是脆弱屈服,而是没有强硬、苛刻、粗鲁和暴力。”诸多西方国家恰是缺少这种特性。这也从道德层面给出了欧洲战争频发的缘由——发于英国的暴民主义,以及其衍生的最终演变为军国主义的德国强权崇拜。这些国家好比火爆的斗牛,从本质上带有强硬,善于蛮横地冲撞,每头“斗牛”被警察和军队强制镇压着,一旦松懈,便会爆发出极大的能量。欧洲正好缺少一位手持代表正义和礼法的布莱卡的斗牛士,而警察和军队顶多算个囚禁斗牛的枷锁和牢笼吧。可为何中国战争远不及欧洲那般频繁呢?这可能出于孔子教导中国人如何成为好公民。好公民,我简单的理解为真正的中国人,那问题就转化为如何成为真正的中国人。故在辜先生分析了中国人特性的基础上,他把笔锋转向了中国人的精神。博大,深沉,淳朴以及优雅就像食之五谷,酿出中国精神这瓶佳酿。中国精神又犹如常青之树,何以至此?皆因中国人保持着孩童般的心灵,这也算淳朴之一吧。在辜先生眼里,中国人用心灵说话和记忆,拥有自心灵而发,未被框框套套约束的礼貌,以及用心灵感受的微妙平衡而非精确的去测量。

辜鸿铭先生以毛笔喻中国人,文雅的柔,却写得出方正的字,巧妙形象。中国精神这棵似卧龙盘虬的青松,在优雅,淳朴的土地之上屹然静立,展着荣誉和责任的枝条。若又将中国精神喻为仙人指路,那此前提及的两者正是引导中华文化前行的手指。

几千年来,沿着这条路,即使无宗教约束,妻子能终于丈夫,子孙能忠于祖先,人民能忠于皇帝。没有如同西方教会对人民的囚禁,亦无人民对教会教主的狂热追捧。在这个国度,真正的中国人行的是以爱为源,由爱孕育而出的君子之道,他们所受的内驱力恰恰是荣誉感和责任感。然而此君子并非狭义概念的君子,故君子也可用于女人。女人为君子,由于男尊女卑思想,要求的是忠于其夫,以真诚无私作为荣誉。相对应的,男人为君子,需要其保护妻儿。两者都为彼此做出牺牲,但也十分珍重这份爱,辜先生样的牺牲为无私。出于此,丈夫纵然有纳妾的权利与自由,也未曾滥用去伤害妻子的感情,而妻子也因为无私能够接受丈夫纳妾。为加以解释而需引用辜先生的一段话:“丈夫由于不想伤害到多病体弱的妻子,在妻子催促他纳妾时拒绝这样做,但是他的妻子,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不仅给他纳了一妾,而且迫使他与其同房。”中国妇女的无私之爱可见一斑。由妇女引申而出,中国女人适合用温柔和幽闲(gentle,modesty and cheerfulness)形容。温柔不必赘述,而辜鸿铭先生之所以用幽闲这个词,刘从戎认为可以从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所写的那首《点绛唇》词中寻找到答案。而志摩的《再别康桥》中,“夕阳中的新娘”描绘的也是中国女人的蕴含的美。正是在博大,深沉,淳朴以及优雅的滋润下,中国女人由内而外散发着含蓄的,儒雅的,犹如桃花拂面的感觉,那般淡淡的醉人的美。从中国妇女到每一位中国人,无一不是中国精神精心雕琢的艺术品。借着辜鸿铭先生《中国人的精神》,我认识了用心灵生活的,孩童般天真的中国人,以及他们日久弥香的博大,深沉,淳朴以及优雅的气息。更值得振奋的是,辜鸿铭先生在西方列强前,展现着真正的中国,也就是“show the real Chinese people”。

而刘从戎在穿越到了西汉王朝汉武帝时期,自然是不可能给云日格去讲辜鸿铭的。即便讲了,恐怕他也理解不了。所以他就结合自己的理解,在举例说明的同时,总体把所谓中国人的精神概括成了以下几点说给云日格听:

1、富贵不能淫

富贵不能淫,是中国人精神的重要体现。这一观念强调在面对财富和地位的诱惑时,人们应保持自己的原则和道德底线,不被外界的物质所动摇。这种精神体现了儒家文化的“仁”和“义”,即大胸怀、大宽容和对正义的坚守。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精神,其中包括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对正义和道德的坚守,以及对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的追求。

2、中国气度

中国气度,主要体现在对国家利益和理念的坚定捍卫。在历史中,如“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言论,并非空言,而是有事实支撑。汉武帝时代,国力强盛,使得“虽远必诛”成为可能。这种气度并非为了征伐和厮杀,而是为了自卫反击,确保国家的利益不受侵犯。虽然战争是人类的悲哀,但在某些时候,为了保障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这种坚定的态度是必要的。

3、爱国报国

爱国报国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体现了一个人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和责任感。这种情感源于对祖国历史、文化和人民的认同和尊重。例如,民族英雄郑成功的事迹就充分展示了爱国报国的精神。他为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尊严,不惜付出巨大的牺牲,展现了极高的爱国情操。这种精神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无论身处何地,都要时刻关注国家的利益,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4、吃苦耐劳

吃苦耐劳,是中国人的精神标签。这种精神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根基,被视为成功的关键因素。人们常常通过比较谁更能吃苦来衡量一个人的能力和价值。例如,有人宁愿工作到深夜,也不在乎效率,因为他们相信吃苦就是一切。此外,即使有能力购买更好的食物,一些人仍然选择过简朴的生活,以显示他们的吃苦精神。这种对吃苦的执着和专注,已经持续了三千多年。

5、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人精神的核心之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一思想主张人类应当顺应自然,与天地万物保持和谐的关系。它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界的尊重和敬畏,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通过遵循自然的规律和节奏,人们可以获得内心的平静和与宇宙的和谐共处。这种观念不仅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塑造了他们对待环境、社会和人际关系的态度。

6、吃亏是福

吃亏是福,这是中国人的一种精神观念。这一观念强调,在人生中,经历的困难和挫折,虽然当时可能让人感到不公和痛苦,但长远来看,它们都是有益的。这种观念鼓励人们以积极的态度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相信每一次的吃亏都是为了更大的福报。它也提醒人们,在面对困境时,要有耐心和信心,相信一切都会变得更好。

7、自强不息

中国人的精神中,自强不息是一种核心特质。这种精神意味着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和挑战,都要坚持不懈,努力向前。它体现了中国人对自我提升和不断进步的追求,即使遭遇困境,也要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毅力去克服。这种精神鼓励人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体现了中国人的坚韧和毅力。

8、温良

中国人的精神中,温良是一种重要的品质。温良意味着温和、善良,它体现了中国人的仁爱之心和谦逊之德。这种品质在与人相处时,表现为宽容、和善,不轻易发怒或与人为敌。温良不仅是一种个人修养,也是一种社会美德,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9、厚德载物

厚德载物,是中国人精神的重要体现。这一思想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承载万物,承担起社会责任。在中华文化中,厚德载物不仅是一种个人修养的追求,也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它鼓励人们不仅要注重个人品德的修炼,还要有包容、承担和付出的精神,为社会和谐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10、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是中国人精神中的一种乐观和坚韧。这句话意味着只要基础稳固,资源总会再生。它体现了中国人在面对困境时,总能找到希望和出路。这种精神鼓励人们在逆境中保持乐观,相信只要坚持下去,总会迎来转机。同时,它也强调了积累和储备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为未来做好准备。

11、本色风流

本色风流是中华文化中一种独特的审美追求,强调真实、自然与个性的统一。这一概念源于古代文人对自然、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认为真正的风流不应是矫揉造作或刻意模仿,而应是个体真实性格和情感的自由展现。在艺术、文学乃至日常生活中,本色风流都表现为对真实自我的追求和对个性表达的尊重。这种审美观念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也为现代人提供了在复杂社会中保持真实自我的精神支撑。

12、西迁精神

西迁精神,是中国人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精神体现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愿意离开熟悉的环境,勇敢地走向未知的领域。西迁精神不仅是一种勇气和决心,更是一种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期望的态度。它反映了中国人不畏艰难、敢于探索、持续前行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在历史上多次出现,如西部大开发时期,人们不畏艰辛,前往西部建设新家园,展现了西迁精神的深刻内涵。

13、威武不能屈

威武不能屈,是中国人精神的重要体现。这种精神意味着在面对困难和压力时,中国人依然能够保持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态度。这种精神来源于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强调的是在逆境中也要坚守原则,不向恶势力低头。这种精神鼓励人们在困境中保持勇气和决心,不轻易放弃,持续前进。

说到这里,刘从戎则又进一步给云日格。他说“中国人的精神”,这是一个深远而宏大的话题。在我看来,中国人的精神深受老子等古代圣贤思想的影响,蕴含着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哲学智慧。老子在《道德经》中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告诉我们应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宁静。这种顺应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深深烙印在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之中。我们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这种精神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中国人的精神也体现在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上。我们注重家庭和睦、尊老爱幼,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这种精神在老子思想中也有体现,他主张“无为而治”,并非真正的无所作为,而是要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以最小的干预达到最大的和谐。这在我们处理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中国人的精神还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上。我们珍视自己的文化遗产,努力将其传承给后代。无论是诗词歌赋、书法绘画,还是戏曲音乐、民俗节日,都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文化遗产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也为我们提供了与世界交流的重要桥梁。

当然,中国人的精神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概念,它涵盖了道德、文化、哲学等多个方面。每个人对中国人的精神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我希望通过分享老子的思想和故事,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个思考的角度,让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中国人的精神。最后,刘从戎对云日格讲中国人的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它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不断超越。让我们共同努力,将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下去,为构建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而针对于刘从戎讲得这段话,云日格听后陷入到了沉思之中,许久半天没有开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