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随笔:龙泉何来 “驿”于何时

龙泉,这座位于成都平原东缘、龙泉山西侧的城区,拥有着悠久而独特的历史。它的“驿”之由来,承载着岁月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展现出古代交通与通信的重要脉络。

龙泉驿区境古为蜀国辖地,秦朝时属蜀郡管辖。西汉时期,龙泉驿为广都县(双流)辖地;到了前117年,设置成都县(现CD市区)后,龙泉驿分属成都县、广都县,归益州(成都)管辖。东汉时期,刘焉、刘璋父子割据四川,龙泉驿建制沿袭。蜀汉炎兴元年,广都县并入成都县,龙泉驿遂为益州成都郡成都县所管辖。晋代时期,其仍属晋国成都郡成都县。南北朝时,重设广都县,龙泉驿又处于成都县、广都县的管辖之下。隋朝时,广都县改为双流县,龙泉驿则属成都县和双流县管辖。

历史上龙泉驿建立县制可追溯至唐代。唐朝贞观十七年,从成都县分置蜀县(原华阳县),又从双流县分置广都县,龙泉驿区域即为蜀县(华阳)和广都县属地,属成都管辖。彼时的益州经济繁荣,城市建设发展迅速,有着“扬一益二”的美誉。随着益州东郊龙泉驿区域的日益昌盛,益州长史李通广为强化辖区管理,奏请朝廷进一步细分区域。朝廷准奏后,于久视元年正式将原属广都(双流县)以北和蜀县(华阳县)以东的区域划分出来,独立设为县制,名曰东阳县。其县境范围东至分栋山(龙泉山)山脊,西与蜀县绥江(沙河)交界,南至广都县灵池以南双碑桥(今太平镇、白沙镇以北),北至金堂县西江河与毗河交界,县治位于王店镇,下辖16个乡。这是龙泉驿区域历史上首次正式设立县制。

唐代时,因在位于灵池县以南35华里的分栋山(龙泉山)山麓发现一处涌泉,水量虽不大却翻滚不绝,被当地人视为神奇的灵泉池,且池前还建有寺庙,吸引众多人前来烧香许愿。于是县府上奏请求改名,唐天宝元年,东阳县正式更名为灵池县,仍隶属成都府。

宋朝时期,灵池县辖区沿袭了五代时期的区划,大致范围东至东山(龙泉山)山脊、南至太平镇灵池附近、西至沙河以东、北至毗河,辖15个乡、3个镇。宋天圣四年,县名由灵池县改为灵泉县。

然而,朝代更迭,到元朝初年,因元军入川屠城,灵泉县沦为荒野,仅存县名。元二十年,灵泉县从成都划归简州,入简州两年后,“以地荒,亦废不置”,至元二十二年,灵泉县制被撤销,所属区域大部分归简州管辖,西江河以西归益州华阳。

明代开始,全国的驿站网络逐渐铺开。元至正二十三年,明玉珍据成都称帝,国号夏,年号天统,龙泉驿归入其统治十年。明代改称“龙泉”,并在此设置驿站。明洪武四年,为加强成都与京城(南京)的联系,设立了龙泉驿,其总规模在成都府的22个驿站中仅次于城外水陆两用的锦官驿。明洪武六年,简州降为简县,原简州管辖的灵泉县区域大部隶属简县,王店镇也改为龙泉镇。明正德八年,简州置龙泉镇巡检司。

自那时起,“龙泉驿”之名正式出现。从龙泉镇到山泉铺再到茶店子的古驿道,是成都往东翻越龙泉山的便捷之路,素有蜀巴“官道”之称,龙泉驿正处于这条古道龙泉山的起点。

清朝初期,历经战乱后的“天府之国”沦为荒野,简州调整为义和乡和仁善乡两个乡,龙泉驿东部为简州仁善乡属地,西部为华阳县(西河)属地。清顺治十二年置龙泉巡检分司,设汛署;康熙中期裁撤巡检分司;雍正七年重置;宣统二年,区境为简州之洛带乡、柏合乡、龙泉驿乡和华阳县之西河镇(含大面铺、青龙乡)。

晚清时期,龙泉镇设立了文报局和邮政,专门负责驿站事务,驿站随之被废除,后来改称为马号,旧址就在今新驿北街原农资公司处。“龙泉驿”则成为了历史地名,并一直沿用至今。

岁月流转,龙泉驿的“驿”见证了无数的历史变迁和人间故事。从汉代的邮亭,到唐宋的驿传,再到元明的驿站,它不仅是古代交通通信的重要节点,也是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如今,龙泉驿已发展成为全国工业百强区,在现代社会中继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而那古老的“驿”文化,如同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依然闪耀着迷人的光芒,让后人得以追溯往昔,感受那份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传承。

回顾龙泉驿的历史,“驿”的由来与变迁仿佛是一部生动的史书,记录着这片土地的兴衰荣辱、发展演变。它不仅是地理名称的标识,更是龙泉驿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文化符号,激励着人们在新时代不断开拓创新,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