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李小龙武术文化

李小龙对于武术的理解之“水”

(来源于古武网)

个人记述:

武术是一种特殊的技能和精深的技术,它不仅仅是身体的锻炼,更是将智慧融入其中并经过锤锻而形成的一种微妙的技术。

武术的原理并不像科学知识那样可以通过传授和研究就能学会,它必须远离激情和欲望,而在头脑中自觉地领悟,其核心是宇宙间自发的规律,“道”。

通过四年的苦练,我开始了解到韧的真谛—以最小的损失来化解对手的攻击力量,所有这些必须在平静而没有冲突的氛围中完成。

听起来似乎很简单,但是实际运用却很难。在同对手较最的过程中,我心中充满了焦躁和不安。在经过几番打斗之后,我头脑中所有的对坚韧的理解荡然无存,而惟一的想法就是打击和战胜对手。

我的老师,咏春拳的权威叶问先生,此时走过来对我说“小龙,放松,让你的思维冷静下来,忘掉自我,彼不动,己不动,彼若动,己先动.” 

“原来如此,”我想,“我必须放松!”我按照师傅的指点去做,但越是强迫自己放松,自我意识便越是强烈地膨胀,越难以真正地达到放松.当此进退两难之时,我的师傅对我说:“小龙,顺其自然,不要强求,不要钻牛角尖,变则通。这个星期就不要练习了,回去好好想想。”

接下来一个星期我呆在家里,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探索而不得其解之后,我乘船出海去了。

在海上我回忆了过去的训练,并对此感到愤慨,我猛击海水以泄心头之愤,在这忽然之间我猛然悟到:武术的本质不就如同这水吗?我猛击它,它却没有受伤,我再次使出全力,它依然没有丝毫损伤,我试图抓住它,却显得那样无力。水,这种世界上最弱的物质,可以被装进任何容器中,看起来那样微不足道,却可以穿透世界上最坚硬的物质而自身不受任何损伤—这正是我所向往达到的境界!

突然一只小鸟飞过,水中泛起涟漪,当我正沉浸在水的奥妙之中,另一个神秘而奇异的想法闪现在我的脑海中。鸟掠过水面的瞬间正如叶问先生所讲述的对映行为。不要使自己处于僵化状态,而要顺其自然.

上了岸,让小舟随波逐流,我感觉自己已经融入了自然,那一刻我的内心不再有矛盾,达到合谐,不再有斗争,世界大同。

水的特性:

1.无形,却可适应于任何形。

2.见隙则入,永无犹像和迟疑。

3.水滴能使石穿。

变通的伟大可以从水中得到启迪,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没有水那样易受影响而温顺,水可以变成任何形状,存在于任何空间,使自己适应任何环境,水是世上最柔顺的物质,但它却可以穿透最坚硬的岩石,水是无形的,它的微妙之处在于你试图抓住它、攻击它、伤害它却毫无办法。所以每个习武之人都应试图做到这样:柔韧似水,灵活适应对手。

武术的基本理论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和谐地适应你的对手的运动,就像你的影子跟随你的身体一样,以合作代替对立,像一支柔韧的芦苇既不反抗也不折断。武术中的每一个动作都非孤立的而是连续的。防御即攻击,攻击即防御,互为因果.其技术短、平、快,直逼目标。朴素(简捷〕是这种技术的核心—消耗最小的运动和能盘去获得突出的成绩。

武术的法可与水同义:水无隙不入,水滴石穿,难以遏止。

你是无权选择对手的。特别是在街头自卫中,你不可能挑选对手,要想战胜对手,你必须去适应他,必须如水之轻柔与可塑,以适应任何对手。依对方来势而给予相应的回敬,如水般见隙而入,于瞬间击敌空当。

实战是变幻莫测的,若在一开始就计划好如何去战斗,并固定呆板地予以实施,则必将失败无疑。搏击时应富有弹性、不墨守成规、反应故捷、随机应变。

让你的思想像水一样没有束缚,将水倒入杯中,它变成了杯形,将水倒入瓶中,它变成了瓶形,将水倒入壶中,它变成了壶形,水能自然流淌、撞击,像水一样,我的朋友。

李小龙对功夫的看法;

一些武术师傅偏爱特殊的套路,越复杂,越花哨越好。从另一些则沉迷于超级能力,像神奇队长或超人一样)。还有一些偏好扭曲的手和腿,花大量时间去劈砖、石头和木板等。怪招层出不穷,不一而足。

对我而言,功夫的特别之处就是它的简单质朴。功夫仅仅就是以最小的动作和力量,将自我感情直接表达。每个动作都有它自身的特性,不掺杂任何使其复杂化的人工修饰。最简单的方法往往是最正确的方法,功夫并不见得特别。越接近功夫的真谛,表达就越精炼。

在格斗练习中,很多武术套路都选择逃避直接面对实战,而是编排一个个“花哨凌乱”的套路,以扭曲和限制习武者,使他们从真正的格斗理念上分心。其实,实战的方法本来是非常“简单”、“直接”和“非传统”的。这些花哨的招式令习武者不再看重事物的本质,焦点转移至一些花哨的套路人为的技巧(这是“有组织的绝望”)上。于是他们每天按部就班的“顶礼膜拜”地演练,机械地模仿实战中的情形。他们不是为实战而练,而只是按照理想的模式,操练一些关于实战的情形。更为糟糕的是,有些人还一味地强调超级意念和精神上虚无缥缈的秘籍,让练功者无知地按照这套方法去做,结果是他们就会陷入茫然和诡秘的状态。这样,他们学的功夫有的像杂技,有的像现代舞之类的花招,但却都不是真实的格斗。

所有这些乱七八糟的方法都不能真正“抓住”或“控制”格斗中不断变化的招式,更遑论把对手当做尸体般分崩离析。因为真正的格斗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活生生的现实”。如此花哨的训练方法,只是使人麻痹瘫痪,只会“固化”和“制约”曾经流动的和活生生的东西。当你摆脱了这些所谓的精准、高级之类的东西,现实地看一看,这些机械人般的习武者都是在盲从他人,拼命学习那些系统式的无用固定招式和绝技。这样的训练,不但什么作用也没有,而且还会误入歧途。

功夫不需要漂亮的套装和陪衬的领带。当我们焦急的寻求精准和致命的技巧时,功夫只会停留在秘密层面。就算真的有什么秘诀的话,也可能因为习武者沉醉在寻求和斗争中,而不能真正领悟到功夫的含义。毕竟,用不自然的奇怪招式来对付对手,又有多少呢?功夫看重的是平凡中的不平凡。功夫的修炼是为道日损,而非为道日增。在功夫中表现聪明,并不意味着增加更多的方法和套路,而是要祛除装饰,简简单单就好。正如雕刻塑像的时候,雕塑者不能在塑像上添砖加瓦,而是一开始就把非本质的东西凿掉了,这样本质才可以毫无阻碍地再现。功夫只要一双手,不需要那些花哨的手套,他们只会阻碍手的正常功能。

艺术是一种自我表达。方法越复杂,越限制人,表达原始的自由感的机会就越小。尽管技术在早期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但它也不应该太复杂、太局限或太机械性。如果我们受它的牵制羁绊,我们就会被其局限性所累。记住,你自己是要自然地展现技巧而非“做”技巧。遇有袭击时,你所使用的并非招式一或招式二(或者是使用第四节二号招式),而是当你察觉他的袭击时,你轻轻一闪,像回声一样,如影随形,自然而然地就做到了。就像我叫你时,你会回应;或者我扔东西,你会接住一样,这些说的都是同一个道理,仅此而已

功夫的真正含义;

功夫是一门哲学;是道教和佛教哲学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逆境中的给予,是先屈后伸的智慧,是对所有事物的耐心,是从生活中的错误和教训中获得益处的行为。这些就是功夫艺术的多面含义;功夫会教给我们生活和保护自己的方式。--李小龙

罗恩在高尔夫球场的第十七个球道上,今天他过得跟往常一样开心。整个下午,罗恩每次进洞的杆数都低于标准杆数,第十七个球洞肯定也不会例外。他那天的高尔夫球伙伴是一位名叫李宗的中国绅士。罗恩以低于标准杆数的成绩打完第十八洞之后,李宗拍了拍他的背,微笑着对他说:“罗恩,你是一个有功夫的人。”

“功夫?”罗恩脸上带着疑惑的表情,他说:“我又不会凌空飞踢,踢碎别人的牙。”李宗正要反驳,罗恩笑着打断了他,继续说:“我是一个高尔夫球手,李—高尔夫球手。你要学会这个词的正确发音。从今天的表现来看,我可以说自己是一个技术娴熟的高尔夫球手。”

“我没有说你会腾空飞腿。”李宗解释说,“我只是说你是一个有功夫的人—你最后一句话更是强调了你是一个这样的人。”

“那我就听不懂了。”罗恩把推杆放入高尔夫球袋,“功夫不是李小龙的专长吗?”

“没错,”李宗回答,“但是你今天在球场上的表现也可以叫做功夫。”

这个故事很好地诠释了东方和西方对武术看法的普遍差异。李宗对功夫一词的解释相当准确,这个解释从一个精通东方文化的人嘴里说出来,并不完全出人意料。同样不出人意料的是罗恩对功夫的理解,他认为功夫只是一种格斗形式。你看,我们西方人一直因为把功夫(李小龙是香港人,他偏向gung fu 这个发音)的真正意义流氓化而感到愧疚。对于西方人来说,这个词跟空手道和跆拳道之类的亚洲格斗方法是同义词。但是,这根本不符合功夫最原始的中式含义。

根据准确的中国翻译,功夫的含义就是巨大的成就。有功夫的人就是非常精通自己技艺的人,而这个技艺可以是任何技艺。比如说,文章写得非常好的记者就可以说是有功夫之人,绘画技艺高超的画家也可以说是有功夫之人,以此类推,所有拥有不凡技艺的人都可以说是有功夫之人,从医药到骑马,从武术到高尔夫球,各行各业、各种消遣中都不乏有功夫之人。

按照今天的标准,对工作的完全掌握不仅可以体现功夫,还可以体现个人对自己的掌握。对自己的掌握—至少从中国人的角度来说—是一件积极的、值得个人去争取的事情。根据备受尊崇的中国传统,掌握功夫的人可以是一个重要的哲学家、一个有天赋的炼丹家、一个精通医术的医生、一个饱读诗书的学生或者一个知名的音乐家,他们通过这些身份展示了对自己的掌控。另外,一个掌握功夫的人在有需要的时候也会有能力保护自己和自己所爱的人。但是,把功夫看成是打架的能力就是对这个词大大的不公平了。

三个剑客的故事;

李小龙被很多人认为是功夫最原始、最纯粹的意义的代表人物。他在讨论功夫时喜欢讲一个叫做“三个剑客”的故事,这个寓言跟著名的日本剑圣宫本武藏有关,它微妙的象征意义给李小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他在香港给电视观众讲了这个故事,他甚至把它写进了他跟演员詹姆斯·柯本和斯特林·西利芬特共同创作的《无音箫》的剧本的引言之中。根据李小龙的讲述,这个故事是这样的:三个剑客坐在拥挤的日本小酒馆的桌子旁边,高声议论坐在他们隔壁的人,希望能刺激他跟他们决斗。大师(宫本武藏,日本最伟大的武士)没有理会他们。但是当他们的言辞越来越粗鲁、越来越针对自己时,他举起筷子,快速上扬,毫不费力地夹住四只飞动的苍蝇。在他慢慢放下筷子的时候,三位剑客就匆忙离开了房间。

一些西方人会草率地认为,三个剑客突然对骚扰宫本武藏失去了兴趣,与大师用筷子夹住苍蝇的能力没有关系。但是事实并非如此,这三个剑客之所以离开,是因为他们意识到,这位大师用筷子抓苍蝇的动作就显示了他的技艺,而这个技艺就是最高功夫的体现,是大师完全掌握自己的体现,所以,他是一个需要避开的人物。他们的结论也强调了古老的中国信仰,那就是,任何完全掌控某种艺术的人在一举一动中都可以展现他气定神闲的品质。

古老的功夫大师可以是技艺娴熟的按摩师、中医师和针灸师。西方医药界最近才开始接受,甚至才开始承认东方人对身体、思想和精神疾病的这些诊治方法。比如说,中国人1000年来都用麻黄这种草药来治疗哮喘病,而麻黄中含有麻黄碱。西方的医生治疗哮喘病时也会开麻黄碱,在这一事实被揭露时,西方医药界才意识到,他们对东方的一些诊治方法过早地下了定论。同样,古老的针灸艺术由于有奇迹般的治疗和麻醉作用,现在在西方的运动医疗诊所也是一个普遍的诊疗手段。它在几年前就进入了功夫培训,成为伤病的治疗方式,但是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它都没有被西方医药界接受。

西方思想有一种很强烈的冲动:他们会把遇到的所有事情进行瞬间的定性和分类。通常,这些类别都可以简化成两个分支:安全的和不安全的。我们熟悉到某种程度的东西就被放在前面这个分支,不同的、不知道的或者不熟悉的东西就被放在后面这个分支。

结果就是,我们经常会发现自己在忙着给一切事物加标签,站在生活之外,却没有真正地投入生活,也根本没有享受生活。简而言之,我们缺少功夫这个重要的态度。根据李小龙所说:学习功夫不仅是为了保持身体健康和保护自己,也是为了培养自己的思想。道教的道士和中国的和尚都把功夫当作一种哲学或者思维方式,在这种哲学中,人们会顺应逆境,有能屈能伸的智慧。耐心的品质和从错误中吸取经验的做法也是功夫原则的一部分。

这样一来,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很震惊,西方人眼中那个动作电影明星和卓越的格斗士,竟然还是一个有功夫之人(取功夫最初的意义)。李小龙是一位哲学家,他关心的是人类行为,他努力去理解周围这个广阔而复杂的世界,我们回顾李小龙的一生,可以说他是一位成功的哲学家。事实上,他的语言如此准确,电影和语言又如此吸引全球人的关注,我们甚至可以说他是一位哲人。

李小龙的语言包含着与年龄不符的智慧,揭示了他对世界的深刻理解。这并不是说,他对于人类境况的见解是凭空而来的。他花了很长时间,刻苦地学习哲学、宗教和关于灵性的各种书籍。他还一遍遍地阅读老子、庄子、孙子、孔子、子夜、苏格拉底、柏拉图、巴鲁赫·斯宾诺莎、勒内·笛卡尔和大卫·休谟,以及克里希那穆提、铃木大拙和艾伦·沃茨之类更现代的哲人的作品。他在这些伟人的语言中寻找永恒的真实性,努力学习灵魂的终极本质、灵魂所在的宇宙和人类这个整体。哲学才是李小龙的真正激情所在,武术只不过是他选择表达哲学的工具。

幸运的是,李小龙愿意跟别人分享他的信念。事实上,他的信息和想法通过公共访谈得到了最好的传达。很多采访过他的记者都意识到了李小龙的卓越品质,把采访的音频或者视频保存下来,以便日后学习,改善自己的思维,审视自己。大多数人后来都没有学习。但是,留存下来的公共谈话音频和视频,以及他写的一字一句,保存了让人们理解生活,享受生活和最大限度地度过人生的哲学见解,今天想要从这位伟大的思想家身上学习的人们可以得到这些材料,真是三生有幸。

武术的终极演化;

跟功夫的真正含义一样,李小龙的哲学也不仅仅限于单纯的格斗技巧。事实上,为了完全欣赏李小龙的哲学,我们就必须超越武术的界限。毕竟,时值21世纪,人类的军事技术已经发展到拥有隐形轰炸机和乌兹冲锋枪的程度。每个星期花好几个小时进行密集的、复杂的、高度专业的徒手格斗训练固然值得赞赏,这样可以让人变得勤劳,培养对武术的熟练程度,但是,我们在今天的街道上遇到某件事,需要用到武术的可能性非常之小,在一个武器占绝对优势的世界尤其是如此。

比如说,精通古老的冲绳击打工具(一开始被融入古老的技击法,目的很明显,就是把日本骑士从马上摔下来)的训练量在今天看来,作为应对街道袭击的准备工作,显得过时和不切实际。事实上,我们只要扫一眼每天的报纸,就会发现,今天的攻击者并不像武士一样怀旧(他们使用的都是现代的武器)。所以,在纽约街头被杀的武士比被中国的义和团起义打倒的武士要多得多—讽刺的是,这两件事情有着类似的原因:大多数武士的哲学无法跟时代的格斗发展保持一致。

事实上,携带武器的人可以从30到90英尺之外终结你的生命(1英尺=30.48厘米),有时候甚至可以从更远的地方达到他的目的。既然这样,把生命的大部分时间用来学习格斗技术,来保卫自己免受现在携带自动武器的攻击者的伤害,已经不是明智之选。在过去,这些技击法是用来打击徒手搏击的对手的。现在,规则已经改变了,世界也已经不同了。大多数的武士也应该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这并不是说,武术训练在今天就一无是处。如果你的目标是寻求真理,过更有价值的生活,只关注武术的格斗部分就没有必要了。学习武术的持久价值在于,它可以是表达自己的工具,从灵性上来说,通过这种表达,你可以了解自己的不断发展的局限性和能力,更好地理解自己。

我已经可以听到有些人的反对声音了:“但是武术在某些自我防卫的情境下肯定还是有用的。”确实如此,但是,战斧也可以达到相同的目的。现在,在我们主要城市的街道上,开车射杀已经如此普遍,掌握武术或者战斧都不能保护我们免受半自动武器的枪林弹雨的袭击。我可以再说一遍,武术是有用的,它是通往健康和灵魂发展的绝佳形式,但是要把武术和其他技艺结合起来抵抗今日大街上使用的武器,说好听一点是不切实际,说不好听了就是彻底的、致命的错误。李小龙自己也意识到了武术发展的这个事实,他在著名的视频《独家专访》中也这样说道:“现在你不会跑到街上拳打这个脚踢那个,因为如果你这样做,就会有人拿出一把枪—砰!你的人生就结束了。我的意思是,不管你的武艺有多好。”

正如你们很快就会知道的一样,李小龙是一个现实的人,他反对浪费时间为不太可能出现的遭遇做准备。他欣赏要精通各种艺术所必需的优美和技术,但是他也意识到,这些优美和技术已经过时了。早在20世纪60年代,李小龙就意识到大多数武士的训练习惯就像是有组织的舞蹈课,学生可以学会看上去很漂亮、让人印象深刻的动作,但是如果要在街上用这些动作来保护自己或者你爱的人,存活的概率就跟舞蹈班的学生差不多。

李小龙甚至还设计出了一个模拟的墓碑,这个墓碑就在他的办公桌上,它向到访者揭示了李小龙对盲目服从过去的古典传统,不懂得跟随着当下的武术进步发展的人的态度。

在跟记者埃里克斯·本·布洛克进行的视频访问中,李小龙说得更加简洁:

你知道吗?大多数武术指导老师都顽固至极。我的意思是,他们的态度就是:“两百年之前武术就是这么教的,所以现在也应该继续这么教。”为了保持这种态度—我的意思是,你之前就是这个态度—你会卡在时间容器里面,永远都不会成长,因为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不管怎么样,如果我们还是走老路,就只是在重复几百年前传下来的东西。

李小龙把这种过时的、重复的武术训练称为“有组织的绝望”,他在余下的生命中都在努力为一个古老的问题—各种各样的逆境—寻找一个20世纪的应对方式。

正因如此,李小龙的真正遗产就不仅仅局限于武术世界的简单范畴。就像尼采的哲学不仅仅属于希特勒和**德国一样,李小龙的哲学也不仅仅属于武士。他是一个艺术家,一个人类学家,他还有一个超越其他角色的身份—思想家。他的口才—而非他的拳头—影响了政治家、公司高管、电影明星,以及社会地位不高的人群。更重要的是,李小龙的思想和哲学让他可以更成功地处理种族主义、经济困难、爱、痛苦、喜悦、悲伤、好奇、婚姻、父亲的角色和友谊—换句话说,就是人生。

李小龙在武术领域的教导只局限于人类四肢能够获得的成就,但是他在思想领域的教导意义无穷。

现在,我们应该带着个体发展的精神前进,这种个体发展是通过对自我的发现和最终掌握实现的。如果你觉得这个概念听上去像是功夫的真正含义,你就开始真正地理解功夫了。

(本文内容节选自《武士之心:李小龙的人生哲学》注:本篇文章所述内容如有雷同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